在成都不喝茶怎么行!这几家地道茶馆带你感受真正的本地生活

2022-04-10 14:53:10热度:113°C

成都人坐茶馆,打小就没人教,也不用教。

出太阳的时候,要坐茶馆这件事,

在成都人看来就和北方人年三十的饺子一样,

理所当然且理直气壮。

江浙人爱讲个吃茶,可茶怎么能当饭吃呢?

按照喝茶家的标准,成都人在茶馆里的行径,

可算不得什么风雅的“品茗”,

怕是标准的“牛饮”了。

不需要太好的茶叶,素毛峰花毛峰,

就算阔到不能再阔,到飘雪自然也打住了。

老虎灶上沸腾的xuan开水,

咕嘟咕嘟,咕嘟咕嘟

不紧不慢地提醒着茶馆里的成都人,

是时候该吃午饭了。

茶喝得多,肚肠中哪里来的油水,

全靠中午这餐,才好做将息。

成都的茶馆里,不仅有茶喝,并且也常常要有饭吃,

如此才是成都人能在茶馆里消磨上一天的法门所在。

就像日本的御宅族能长达几年不出家门一样,

成都人能在茶馆里稳当地坐上一天,

也是因为这里能够提供他们的生活所需,

饮水、吃饭、娱乐、生意、小憩,

当然,还一定得有能行方便的厕间之所。

旧时成都,因为有很多茶馆的存在,

竟然出现了不少“终日不举火”的人家。

这种情况倒是和如今,

年轻人都吃外卖

而不在家自己烧饭的情况颇有些神似。

茶吃斋

也是种成都标配

成都的庙子,从来都是绝佳的喝茶去处

有院坝,有茶喝,

饮食男女,在这里泾渭分明,又彼此相连:

谈的虽都是些世俗红尘,

吃的却总是一清二白,不染尘埃

比去大慈寺喝茶更经济的

是去大慈寺吃斋饭,

八元一份,吃完了自己洗个碗,

迈出了斋堂的门槛,隔壁子便是喝茶的地界

“花八块钱在成都的CBD吃一顿让人满足的中午饭”

仿佛得了天大的便宜,

那样的话实在不想再说,

喝茶吃斋,

不过是成都生活中无数个选项中的一种,

就和我今天出门穿了一双蓝色的袜子一样,

随机且普通。

大慈寺的存在,

就像是成都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对传统的最后一点坚持,

竹藤椅盖碗茶搭配闹市高楼。

最新最时尚的大秀也许在隔壁正上演,

成都人呢,吹开水皮子上浮起的茶叶,

砸吧砸吧嘴,说一句,挺好。

有人批评现在的文殊院香园,

喝起茶来显得没有特色。

是啊,

论地段,没有大慈寺那么扎眼,

论环境,中规中矩。

该舒服的舒服,该葱郁的葱郁,

就像是高考作文的范本,

告诉你这一天起承转合的规定动作。

可成都人对文殊院却依然无法割舍,

腊月里,文殊院的一碗腊八粥,无不在提醒着成都人

一年的终了将至,

越过寒冬,需要积攒热量,

不会种太阳,那不妨来晒太阳。

文殊院背后有一条背静的小街,叫西马道

古娘娘庙就在西马道街的尽头,

从星辉路往里面打望,隐约能见到一点山门。

一墙之隔,佛道为邻,

相同的只有其中往来穿梭的茶客。

娘娘庙修起了气派的山门,天气好的时候,

成都孃孃甚至不介意在门口坐上一坐。

至于她们在说些什么,无外乎是谁家的儿子出国留学了,

谁家的女儿找了老外,

前天买的丝巾好看得很,下次带出来拍几张照片云云

娘娘庙里面,众生依旧,读报,闲谈,瓜子牌九

庙宇虽然有些破旧,

却总有人相守。

翁之意

不在茶

不管有没有太阳,

都不耽误成都人在这里消耗上一天

成都人提到鹤鸣,

总是带着点炫耀的心理。

一边心理认定这样的茶馆就是当之无愧的老成都,

一边却要鄙夷现在逛鹤鸣的大半都是外地客式的到此一游。

人民公园,成都最早的公园,

鹤鸣茶馆,亚洲最大的露天茶馆

有着这份殊荣,不管有没太阳,

这里从来都是人满为患。

不为别的,就因为白瓷盖碗上那两个读作也写作“鹤鸣”的字。

洞子口之所以出名,和一间馆子有关,

不能点菜,只管去端,

后厨在炒些什么,不晓得;

今天能吃到些什么,看运气。

这样安于天命的模式,

一如旁边那些不争先更不愿变通的茶馆。

脚下流过的沙河源,

凭着气味就能辨出四季。

手中摩挲的麻将牌,

却油亮到没办法说清年头。

鸽子,饭馆,茶铺和老房子,

就像成都三环里被遗忘的角落,

洞子口,中午好。

藤椅与木板房

在老成都的回忆里,成都满街都是木板房,

鳞次栉比,从这头望不到那头。

也有人批评成都的城市更新,

几乎将旧时的街道景观更新殆尽。

低矮的木板房和电梯公寓,你愿意住哪个?

别说话,你我心里都有答案。

也是因着这个答案,

面对成都市区里面残存的木板房老街

带着点愧疚,带着点欣喜,

成都人打心里愿意亲近他们。

北书院街不算长,

却常常让人想让它长一点再长一点。

就像茶杯里热水的温度,

最好散的慢一点。

十一街被拆成了断头路,

反倒成了一方自由生长的小天地。

中午饭嘛,

苍蝇馆子的咸烧白或者幺鸡弄的土鸡面,

不算是特别艰难的选择题。

当然也有在牌桌上坚持过了饭点儿的婆婆些,

趁着摸牌的空档,

悄咪咪从包包里掏出半块士力架,几口吞下,

一个不小心,

糖纸皮皮就落到了竹藤椅子旁边,

那上面分明写着:燃烧我的小宇宙。

留与再造

成都的交通网络,最外面的那一圈叫六环。

原先的绕城高速,现在叫四环。

按照老辈子的说法,老成都的范围

大概就是一环路里面那一点点罢了,

出了一环都是农田。

在四环外面,有两个“老成都”

一个在彭镇,一个在铁像寺水街

彭镇老茶馆最近几年成了摄影师的宠儿

说“宠儿”好像有点不那么合适,

毕竟这茶馆,茶馆里的人物,

都比那些镜头背后的眼睛,年长太多。

遛鸟、剃头、赛鸽子、喝早酒

常常让人迷惑今天的日期,

2018?2008?1998?1988?亦或是1978?

似乎没有什么分别

时光停滞却不是这里的最妙,

最妙的是那份不受打扰,

茶馆里有摄影师的长枪短炮,

也有大爷们的长短烟枪。

堂倌走到火炉边添新开水,

镜头背后的眼睛们登时紧张起来,

一阵水雾升腾,一片快门声响。

彭镇的茶客好像看不见外来人,

或是不想看见,他们的衣着,

他们口中的字眼儿,

茶客们难找交集,不如索性不理。

这样一个被旱烟味道霸占的空间里,

无形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场域,

一面是追光捕影,一面是吞云吐雾。

要非说彭镇哪里有改变,

大概就是街口小馆子门口的灯箱上写着:

“摄影爱好者热烈推荐”这几个大字。

陈锦茶铺在铁像寺水街

能在成都三环外,再造一个老成都

着实是难得的体验。

摄影师陈锦,拍成都,更拍茶馆。

他的茶铺就像一个再造的老成都。

只有当这时候,你才能真正感觉。

传统也许会磨灭变淡,

却无法从骨子里驱赶。

些值得炫耀的

奇技淫巧

当然,安于常规从来都不是成都人的性格,

偶尔,也愿意走动走动,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双流机场的跑道边上,

也能发现喝茶晒太阳的成都人。

你似乎没办法说这里的农家乐和三圣乡的有什么不同,

但是天气好的时候,

旁边的大爷难免还是要提醒你,

哦豁,这个飞机大的嘛,卡塔尔航空,

耍的远哟。

李二婷 | 写稿子

喻家俊 | 拍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