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少有的隋唐古村——磁村!竟然还有这么多故事……

2022-04-10 14:25:12热度:104°C

 

磁村村在淄城西南大约11公里处,隶属淄川区昆仑镇,为淄川境内少有的隋唐古村。当时,此地陶瓷业较发达,官府遂设务收税,村因名瓷窑务。明代后期以同音改称磁窑坞,1936年改称磁村镇,500多年间一直为淄川县西南地区60多个村的行政中心。

清初,磁窑坞立集,每旬两集,逢五排十为集日,磁村遂成为淄川西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当时,欺行霸市等非法行为严重扰乱了集市的正常运转。官至户科掌印给事中的孙蕙的父亲孙克己联合几位士绅代缴捐税,但因不可持久,便在集市上公布每一集日应纳税额,收足额即止,杜绝坏人从中渔利。为此,当时淄川文坛领袖唐梦赉撰写了《磁窑坞市镇载德记》。清代中后期,磁村建起围墙,设有四门,俨然一座坚固的城堡。

磁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磁村古瓷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村花鼓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严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笛梆子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磁村古街及常家大院、陆家大院等古建筑,均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村古瓷窑址

位于磁村村东至西南的华严寺间,分村东、苹果园、华严寺3个重点窑址区,面积30万平方米。相传,原有窑王殿和晒金场。窑王殿是祭祀窑炉神的祠庙,晒金场即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磁村窑始于唐,终于元,烧造年代较长,是北方窑的重要窑口之一。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专门设务收税,证明当时瓷器生产已有较大规模,产业兴隆。

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磁村古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出土器物有黑釉、茶叶末釉、酱色釉、青釉、雨点釉等。装饰工艺有白底黑花、划花、剔花、宋加彩等,代表产品有碗、盆、罐、钵、瓶、动物俑等。唐代晚期开始烧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称雨点釉),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开始生产白种瓷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点绿釉,开创博生产彩瓷的先河,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村花鼓

磁村花鼓俗称打花鼓,原是旧社会穷人用以乞讨谋生的一种手段。据传,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磁窑坞村南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这条路当时也是济南经博山通往鲁中、鲁南的交通要道),竣工后在桥头搭台唱戏庆贺。当时,有多名串乡乞食、玩杂耍的民间艺人登台献艺。其中,有4个章丘人献演的打花鼓为观众前所未闻,十分喜爱。事后有热心者向艺人们学习演奏,从此打花鼓就在磁窑坞一代代流传下来。20世纪60年代,文艺工作者对打花鼓进行整理,正式命名为磁村花鼓。还有一说,唐代磁村陶瓷业发达,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且又居交通要道,沿路乞讨者不绝,花鼓也随之传人。偌此说成立,则磁村花鼓已有1000多年历史。

磁村花鼓鼓体呈圆筒状,形似腰鼓而大于腰鼓,体高约40厘米;鼓面如堂鼓而小于堂鼓,直径约20厘米。打击器具是别具一格的两条一米多长软绳,绳一端打有小枣大小的葡萄结。其伴奏乐器为小锣。

磁村花鼓的演奏,为集体舞蹈。最初为一男四女,即一鼓四锣;后演变为八男八女,即八鼓八锣;现为两男两女,即两鼓两锣。演奏时将鼓斜背身后,鼓面朝上下,用绳端的葡萄结甩打敲击,随打随舞,随唱随舞。舞步有左右旋转、腾空跳跃、翻跟头、蹲打、立打等。其唱词,旧时多以诙谐的唱段开始,继之以12个月编唱12段。每段一般4句,唱出12件事物。如“这面花鼓圆又圆,两头都是皮儿墁。一嘎拉都是小钉子擦,一根皮条两个环”。

新中国成立后,唱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及人们的心愿增添了新的内容。1964年11月,磁村花鼓参加了山东省民间歌舞会演,受到表彰。

华严寺

位于磁村村西南凤凰岭上。坐北朝南,整个寺院呈梯形,古地面积7718平方米。始建华严寺观音阁于唐开元元年(713),唐、宋、元诸代均质有增修。明永乐、嘉靖及清乾隆、同治年间均做过大规模扩建,原有明代丁汝夔所撰碑文。现存建筑玉皇阁、文昌阁、魁星楼、观音殿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重建。

华严寺根据佛教中的《华严经》《华严咒》而得名。原为十三进院落,现大部已毁。据传为印度高僧所建,又传是唐玄宗拨巨资为救唐王有功的十三棍僧修建。现存玉皇清阁、文昌阁、魁星楼、送子观音殿保存较完整,其中玉皇阁为二层砖石结构。松柏两株,为建寺时植。玉皇阁东有一高15米、胸径1米、树冠13米的银杏,已历一千寒暑。

磁村古街与常家大院、陆家大院

磁村古街位于磁村西部。南北长334米,东西宽5米,面积1670平方米。南为范阳河支流,北为泉王公路。磁村大街旧时为通往博山的大道,由青石铺成,北高南低,贯穿村南北。磁村从唐至元为北方陶瓷重镇,经济繁荣,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家族宅院气势恢宏,异常繁华。现大部建筑倒塌或已改建他用。

常家大院位于磁村大街以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一个半院落,房屋5栋,占地704平方米。砖石结构,门两侧所镶悬枕刻有精美的图案。常氏先祖早年经商发家,建起大院。原来院落众多,连接成片,占磁村大街西边的一大半;后大部被毁或改建他用。

陆家大院位于磁村村南、磁村大街以东、鸳鸯桥以北,占地475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八年,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正房3间、南屋3间各带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均为砖石结构,单脊,硬山顶,砖挑檐。门窗青砖发券,门两侧悬枕、腰枕上刻有精美图案,门口有如意踏跺。现屋面已换成缸瓦。

笛梆子戏

笛梆子戏是山东省地方戏,由流入山东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大约清朝中后期,笛梆子传入磁村、暖石屋、岭子一带。据老艺人回忆,先是由章丘西周峪村的4位老师教授章丘梆子,尔后又有来自直隶(今河北)梆子剧团的马德立教唱河北梆子。在传唱过程中,融入了当地戏曲的语言、习惯、动作等,具有了自身独特的特点。由于梆子腔粗犷豪放,很适合山区人民的口味,很快流传开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笛梆子在磁村、岭子拥有广大观众。当时,有一艺名“一斗银”的笛梆子名伶曾唱红淄川、章丘交界地区。1936年春岭子村南桃花山庙会上,龙泉村人彭思九所撰戏联“咳!咱走吧。细品滋味,哪如肘鼓‘半碗蜜’;哎,恁回来。论称分量,不亚笛梆‘一斗银’”,就嵌有两位知名艺人的艺名。

笛梆子唱腔高远激越,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观众听后耳热心酸,顿生痛快淋滴之感。主角大多是历史上或传说中的英雄豪杰、清官廉吏、弱女怨妇,如薛仁贵、包拯、穆桂英、秦香莲等。主要板式有[慢板]【原板】[一句三打】【流水】尖板[哭腔]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四种,服装主要有“四蟒四靠”。常用曲牌有“哭皇天”“横笛破字”“花鼓曲”“小工调”等几十种。排练演出的现代曲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嫂》《处处春》《三回船》等,传统笛梆子套戏有《王宝钏》系列《杨家将》系列等50余种剧目。

作者 彭延文 蔺开庆

转自 《淄博记忆乡村》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