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喝白茶、岩茶、红茶、普洱茶,要不要去学茶叶审评

2022-04-10 06:07:34热度:75°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天龙八部里的阿紫,是个坏人。

在不分好人和坏人的成年人眼中,阿紫,亦是坏的。

她的坏,来自于她行为自带的那种恶性。

据说,当年连载天龙八部的时候,金庸老先生出国度假,那几天,让好友倪匡帮忙代更。

倪匡是极不喜欢阿紫的,于是,就把阿紫给写瞎了。

等到金庸回来,发现阿紫瞎了,对这位老顽童般的代笔好友,又无可奈何,只能写了一个换眼术,让游坦之的用自己的眼睛,换给了阿紫。

这才让阿紫重新鲜活起来,继续做恶。

很多人问金庸先生,阿紫这么恶,为什么要给她一个好的结局?(与心爱的姐夫同坠悬崖,生不能同眠而死而同穴,对阿紫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金庸先生笑着说,在他眼中,阿紫是个小姑娘, 她的恶,只来自于从小生长的环境,生活的门派,就是这样险恶,让她不得不学会自保,学会以恶制恶。

确实,阿紫再恶,她终归也只是个小姑娘罢了。

通篇书中,她的天真,单纯,上进心,还是跃然纸上的。

比如她假扮师傅,吓唬师兄。比如她想当掌门,让大家臣服于脚下。

这些,都是在学习和模仿,想成为更高的,更有能力的人。

就像我们喝茶,也想一步步向上走,成为喝得懂更多好茶的,品茶技术更好的人。

于是,有的人去考证,有的人,四处拜师。

《2》

刚开始学喝岩茶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审评的方式喝茶。

其实也喝不懂,只是觉得这种方式喝茶,很专业,很有范儿。

每次去朋友的店里,便呼唤着她把审评的盖碗拿出来,阵势摆上,茶汤一律坐杯,泡得又苦又涩,倒在审评碗里,用小汤匙舀着喝。

那感觉,好像自己瞬间就成为了大师,能指点茶汤,激扬茶道的大师。

而其实,用这种审评的方式喝茶,口感并不好。

茶汤又苦又涩不说,还发麻。

尤其是对喝茶没超过五年,技术很生疏的新人。

一泡茶才喝了两冲,就满嘴发麻——因为过度坐杯而浸入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生成浓烈刺激的味道,像一队队拿着刺刀的武士,把刀尖,用力扎在你的舌面上,一排又一排,一阵又一阵。

舌面还会感觉变厚了,钝钝的,对什么味道都不再敏感。

这是因为,舌苔被茶汤里过浓过多的茶多酚与咖啡碱,反复刺激之后,舌面的细胞,自动产生了自保机制——生成厚厚的像老人皱纹一样的褶子,没有半小时,散不掉。

这种感觉,就是舌苔变厚。

当这种感觉生成之后,就别想再喝出茶汤里的滋味了——舌面上厚厚的褶子,像一件硬壳雨衣,防住了所有味道对舌面的刺激和影响,此时你的舌头,就像呆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外面的所有声响动作味道,一概闻不到尝不到。

就像那个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一样。

那么,口腔里味觉最敏感的舌头,已经感觉不到任何味道了,继续喝茶,继续审评下去,还有意义吗?

人家问,这泡茶感觉如何?

估计只能装作很专业的样子,说香气不错,汤水欠一点——是啊,又苦又涩,能不欠吗?

不是欠一点,是欠很多很多。

《3》

最近,每每看到新茶友,或者有志于未来卖茶的茶友,在跟某某老师,某某大师学喝茶。

想上进,这是极好的愿望。

然而,动不动就参加一些以交友为目的的不知名的茶会,让一些挂着教授导师头衔的人,教自己喝茶,这还真的是,只能看看热闹,却真的摸不到门道。

理论,与实践,它们之间,有天然的鸿沟。

理论派们,喜欢做学问,喜欢考据,喜欢读书,喜欢去考试。

却做不到天天在喝茶,一天喝五六小时的茶,把自己的唇舌当成士兵,不停在操练。

对于会读书的人而言,考一两个冷门专业的博士后,跟吃饭穿衣服一样简单。

而要想学会喝茶,要想学会喝懂喝通一种茶类(降低难度,只限一种茶类),却不是会背几句茶经,会背几本大部头,就可以学会的。

喝茶,靠的是舌头,不是背书。

喝懂一种茶类,凭的是经验,是见多识广,是多喝多练多总结,不是关起门来在象牙塔里做学问。

现成的例子是,一位学富五车,讲起茶叶头头是道的“高手”,领证无数的“大师”,给他盲喝了两泡茶,一泡水仙,一泡肉桂,居然就喝反了。

把水仙说成了肉桂,把肉桂说成了水仙。

答案揭晓的那一刻,这位高手,这位大师,十分地震惊,他置疑我们的茶装错了。他的潜台词是,我一位门徒无数的高手,怎么可能把水仙肉桂喝反了呢?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书本上介绍的那些水仙和肉桂的特征,都是死的,都是文字和图像,不是感官体验。

尤其,写书的人,凭的是几十年前的,或者十几年前的,甚至近十年前的经验,那时候的制茶技术,茶界风云变化,山头与工艺的划分,都与今日,不尽相同。

拿着十几年前的经验来喝茶,如同闭关锁国的大清国,一颗炮弹就能炸晕。

另外,若一个人喝的茶少,接触的茶少,虽然看的书多,背的资料多,但到实际喝的时候,还是会吃瘪。

书上说水仙醇,肉桂香,但书上却不会说清楚怎样才算是“醇”,如何才算是“香”。

这里面的“度”,只有靠丰富的实践,天天不间断地喝,喝,喝,才能具体地掌握。

完全按照理论来说茶解茶,完全按照理论来喝茶品茶,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把水仙喝成肉桂,还是轻的。

最怕把黄观音喝成肉桂,把台地茶喝成荒野茶,那玩笑就开大了。

《4》

要喝懂茶,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喝。

千万不要把每一次轻松愉快地喝茶,当成一次次受虐的审评。

是的,喝茶,是愉快,是享受茶的美,是喝茶的“香、清、甘、活”。

而审评,是找虐,是找问题找毛病,在一杯杯又苦又涩的茶汤里,找出问题最少的那款茶。

喝茶是旅游,而审评,是破案。

所以,你喜欢去风景秀丽的名山胜景,还是愿意去恐怖不堪的凶案现场?

做为普通人,当然喜欢去美好的地方。

只有刑侦专业人士,因为职业需要,才会别无选择,去那些不好的地方。

大家要想学会喝茶,喝懂茶,千万不要盲目地,去学审评。

那是一条不归路。

那只会让你习惯去发现茶叶的不完美,而不是享受茶叶的美好。

一双眼睛如果天天只关注丑的东西,只吸收负面的能量,时间长了,会渐渐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被负能量所裹挟,沉入海底。

真正懂审评的人,是经过无数次专业训练的,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是经验丰富阅茶无数的,并且,不一定是每种茶类都精通的。

什么茶都懂的人,是江湖郎中,不是大师。

而动不动就持证炫人的,那是考证专家,更不是茶道中人。

真正爱茶的人,只会带着你,去感受一泡茶的香气如何的缤纷,汤水如何稠滑,回甘如何清甜,而不是带着你,去鸡蛋里挑骨头,拼命找这泡茶的缺点——晒太久了、焙太死了、烘过头了、发酵太重了....

是的,所有人都有缺点,茶也是。

你拥有了一双发现缺陷的眼睛,那美好的事物,还能有机会出现在你眼里吗?

我们有一双黑色的眼睛,它的作用,是寻找光明。

《5》

如果确实因为未来的发展需要,去学审评,那么,也请各位清醒一点,审评只是手段,而喝茶,享受茶的美好,才是最终的目的。

查案只是司法工作者的事。

我们,只管享受太平盛世,海晏河清的美好。

会喝茶,喝懂茶,懂得基本的鉴别茶叶的技巧,便够了。

如果每买一款茶,都送去请张三老师,李四师傅品一品,喝一喝,这是不尊重人性的。

人性就是,同行相嫉。

要想人家给你十分满意的评价,是很难的,是反人性的。

又何必,让人类的劣根性,如此简单直接地,暴露在人前呢?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