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授与刺梨的奇遇之旅

2022-04-08 12:10:27热度:97°C

图为刺梨冻干和刺梨泡腾片。 周燕玲 摄

中新网贵州盘州1月12日电 题:台湾教授与刺梨的奇遇之旅

作者 周燕玲

还有三年,中国刺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余严尊就将年满六十岁,为了能尽快将贵州刺梨推向世界,这位来自台湾的教授,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都把时间献给了工作。

余严尊的工作地点位于贵州省盘州市,那里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刺梨种植基地。身穿白色实验服的余严尊平易近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黑色沙发,那是他中午小憩的地方,沙发旁边的一面墙做成了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刺梨产品以及相关书籍。

刺梨,是贵州的天然野果,果子大都是扁圆的球形并布满小肉刺,因含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1964年出生在台湾新竹的余严尊,求学、成长、工作都一直在台湾,如果2009年他没有在台北国际食品展留意到那张写着“山王之果、维C之王”的贵州刺梨海报,或许他还会继续在台湾宜兰大学任教。

在实验室工作的余严尊教授。 周燕玲 摄

然而,刺梨就像它所含的营养成分一样神奇,让余严尊着迷。在参观完台北国际食品展后,余严尊受邀去云南参加研讨会,一直带有惊讶和怀疑态度的他,在研讨会结束之后特意去了一趟贵州,走进刺梨种植基地一探究竟。

“对于我而言,发现刺梨就像发现一片新大陆一样,让人兴奋。”身为食品科学系教授的余严尊说,没想到贵州生长着刺梨这么好的果实,当时就想着把刺梨带回台湾研究透彻。

为了研究这个带刺的“小家伙”,2009年至2015年,余严尊每年利用假期往返台湾与贵州五六次,“在贵州最多能待两三天,基本上从早到晚都待在借来的实验室里研究刺梨,并把处理过的刺梨带回台湾进行分析。”

图为余严尊教授与研究院的团队一起研制的刺梨产品。 周燕玲 摄

2015年,做完刺梨成分分析和相关基础研究后,余严尊却发现贵州当地的刺梨产业陷入了发展瓶颈,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为此,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放下人人称羡的大学教授来到贵州,全身心扑在了刺梨身上。

过去因刺梨被当做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廉导致许多村民不愿再种植,为带动村民种植刺梨,余严尊不仅走村串户向村民解释刺梨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发展前景,甚至为了带动村民种植,他与第一次带他认识刺梨的郑鲁平,拿出积蓄在贵州毕节试种了8000余亩刺梨,并无偿拿给当地村民使用。

在余严尊看来,科技是为产业服务的,但在贵州,科技与产业发展却有着一定的距离感。为了让学术界和产业界两条腿一起走路,余严尊与郑鲁平一起成立了中国刺梨产业研究院以及贵州省刺梨学会,为刺梨发展赋能。

为了让外界重新认识刺梨,余严尊与研究院的团队一起,让刺梨在保健、药妆上面“做文章”。比如刺梨籽油,富含抗氧化物质,过去被当作废弃物或者饲料,如今开发成护肤品,提高其附加值。

“我和郑鲁平院长还一起开发了刺梨咖啡、刺梨红茶等产品,风味独特,不仅带有刺梨的芳香还有茶叶清香。”余严尊说,到目前为止,刺梨在保健和药妆方面已开发了七八十种产品,申请近百项专利。

图为余严尊教授在刺梨种植基地指导村民对刺梨进行修枝。 周燕玲 摄

刺梨果酒、刺梨面膜……随着刺梨产业的不断拓宽,农民尝到了种植刺梨的甜头。目前,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产业综合产值超50亿元(人民币,下同),带动上百万人致富增收。

“我们现在主要研究刺梨的机械化采收以及光电选别果实成熟度。”余严尊说,希望能在60岁时做完刺梨发展的相关工作,然后回到台湾陪伴父母和家人。

在大陆期间,余严尊除了研究刺梨,还指导贵州高校学生进行科研与实践创新,并在福建一所高校的闽台班传授食品专业知识。同时,他还与郑鲁平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我年岁为小,郑院长为兄,兄弟一直相亲,生活工作扶持不分彼此,透过两家人的多年两岸往来,已俨然是同一家人。”

图为余严尊教授与研究院团队开会讨论刺梨产品发展。 周燕玲 摄

与贵州刺梨结缘十余年,余严尊几乎跑遍了整个贵州,其外表变化最大的就是一头黑发变白发。余严尊说,作为海峡两岸建设者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只想尽自己微薄之力让两岸发展更好,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刺梨的发展中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