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茶叶商的江湖一杯白酒值10万

2022-04-08 10:50:48热度:62°C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兴佳/文 王春胜/图

茶叶的生意场,暗香浮动。但平静的湖面下,也曾暗流涌动。

有被坑过一二十万元后,债主完全消失;当然也有好心大哥借出4万元,不打条、不要利息。有福建茶叶商初到郑州闯荡时,睡铁皮房,40元一个晚上,水泥地板,带个电风扇;有天天吃沙县小吃,月月亏损,一路咬牙坚持到现在。

这就像一个考验人心的测谎场,也是一个让谎言和真心毕露的大舞台。有人戴着面具魅舞,有人裸露着身子扭动腰肢。我们不能保证最后卖力舞蹈的能成为舞王,但是我们敢保证,那个站在舞台中央加冕舞王的,肯定在舞台下流过泪、流过汗。

陈杞明

陈杞明和他的一个玉米的故事

这里要提到一个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往事。他形容为“一个玉米的故事”。

那个时候,他刚开始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一家茶城做批发,一家信阳客户以赊欠的形式,进了价值七千多元的货。

货款迟迟不结,他兜里所剩无几。大冬天,他闺女要吃玉米,一元钱一个的那种热玉米。作为一个父亲,他难堪得一元钱都掏不出。

他骑个自行车,拉着闺女去要账。人人都知道,这家客户的店是茶城里最大的,他们家生意做得最大。

客户耍赖,不想结账。他看到了店里的保险柜,很激动地说,“把保险柜打开,我只要500元。如果保险柜里没有,我今天把头砍下来搁你桌上。”

越说越激动,被逼无奈,他吼起来,“如果不开保险柜,我就站大门口喊,你这家店的茶都是找我进的。”

店主妥协,把保险柜打开后,成捆的钞票。他只拿走了500元,去给闺女买了玉米。

临走前,他又撂下一句话,“你撒谎,你家小孩知道吗?”

生意经1:“店大”没用了,要靠“量大”

唐人街文化广场的陈杞明,好友有四千多个。其中一个好友把他删除了,他难过了一整天。

这个出生于福建、从小在云南长大的茶叶商,重感情,讲诚信。但他同时又是最烦天天把“兄弟”俩字挂在嘴边的人。

因为他曾亲眼看到,一直以“兄弟”相称的哥们被借走了一二十万元,从此再无音讯。这个残酷的生意场,没有永远的兄弟。兄弟义气,让他迷醉,又让他分外清醒。他微妙地和两者保持不过分亲昵的距离。

他的父辈时代,靠感动和酒量打天下,“喝下一杯白酒10万元,必须喝,不然不给你结账”。

当他2008年来到郑州,开始独立门户时,这个时代早已不是父辈们的那个时代。在摸爬滚打中,他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意经。

“不再靠感动,那靠啥?”陈杞明自问自答,“靠‘吓唬’!‘店大欺客’没用了,而是‘量大欺客’!”

这当然是独属于茶叶批发行业的生意经——茶叶种类越多,越能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很多人唱的是空城计,店里摆摆样品,一问,没有存货!”

他说的“吓唬”,并不是拿把刀,很血性地要怎样怎样,“是一句话一下子戳到对方心里!”

生意经2: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心任”

      

他靠感情和真心实意,迎来了不少老客户。2014年春茶刚下来,他半个小时卖出两吨半,合计60多万元。

他安排人把茶叶装到中巴车,叫了个小弟负责押车到焦作孟州,亲自给客户送达。这笔单子,让他和这个客户成了最铁的哥们。

客户为了表达感谢,发了200提的山药,从郑州运到他的昆明老家。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心任’。”这大概是从商数载,生意江湖教会他的事。

如何对抗欠账?

生意经:做生意的第一点就是做人,德不行的话,(钱)进来多少还会出去多少

李献玲在决定做茶叶前,带着七八个人的团队,去安溪山里待了半个月。

对于从商,她是一个“老司机”,有着30年的商场打拼经历。她觉得要折腾下自己,开始做起茶叶生意。

8年的卖茶经历中,李献玲悟出“做生意的第一点就是做人”

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她很用心地挑选好茶叶给客户送过去后,却没得到认可,“怎么解释都不行,花了很多心思,却讨不到欢心。”

8年卖茶的经历后,她悟出了一个心得,“做生意的第一点就是做人,德不行的话,(钱)进来多少还会出去多少。”

所以,茶叶好或者不好,她都会一五一十给客人说。

中间她也吃过亏,在2015年和2016年,她各遭遇过一起客户离奇消失的事件。“曾合作良好的商家,突然失联了,其中一家欠账有十来万元。”

生意场如战场,不实诚的人在这里败得丢盔弃甲,勤奋的小伙一路高歌,也能从一无所有干到衣锦还乡。

吃沙县小吃熬过来的!

生意经:不会想很多,做生意和做人一样,简单就好

安溪人黄宝荣,2009年第一次来到郑州。

在选择落户郑州前,他和表哥逛了半个中国——从重庆到成都,从上海到西安,最后一站是郑州。

他经历了南方人首到北方遭遇的普遍问题。“空气干燥,冷,饮食不习惯,一天三顿都吃沙县小吃。”

南方人黄宝荣到郑州闯荡,吃沙县小吃一路熬成熟

他在当时的郑州北茶城租了一个80平米的铺子,“忙起来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即便这样,他前两个月基本亏本。同时,他还得咬牙支付房租,“压力很大”。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中间遭遇过资金周转困难时期。“当时一个大哥让我拿了几万元救济,说你先用着,不用利息”,这让这个初到郑州的南方人,觉得很暖心。

如今,难熬的日子都过去了。他在唐人街文化广场的店铺开到了240平米,月销售额增到一二十万元。

这是福建茶商们的特点——勤劳,直爽,“不会想很多,做生意和做人一样,简单就好。”

本文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公号及媒体转载、引用,一经查实,“郑州批发市场”团队将举报到底。

监制/张高峰 统筹/宋光华 编辑/杨益莹 校对/刘学恩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