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把经济重心南移后,江南产茶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2022-04-08 06:04:21热度:95°C

 

原标题:唐宋把经济重心南移后,江南产茶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在现在的中国,茶叶,几乎是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喝茶、品茶,即使对茶叶不太感兴趣的人也往往会在家中珍藏几罐茶叶,以备待客之需。油盐酱醋茶,人们习惯上把茶叶与日常消费的油盐酱醋归为一类,可见中国老百姓对茶叶制品的依赖性。

江西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气候湿润,多山地。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茶叶的种植,促进了江西的山地开发,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形成了像婺源等专业化生产茶叶的地区。

江西的种茶史可追溯到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中心的南移,使江西的产茶地区得到了大量的劳动人口,茶叶经济蓬勃发展。

一、唐宋时期江西的产茶特点

唐宋时期是江西茶叶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一区域产茶特色的形成期,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区域内多样的地理环境。这样的特殊环境造就了江西茶叶种植范围广,品种多样、茶叶量大优质的特点。

1、造化钟神秀——奇美山川环绕的江西茶叶产区

江西产茶地区广泛,据史料记载,江西至少有六个州有茶叶种植。根据《汉唐时期的茶叶》描述,位于江西的吉州、江州、袁州、抚州、饶州、洪州这六个州皆有茶叶生产。江西的茶叶品质优良,味道极佳,以袁州、吉州产茶最为优良。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描述:“其思、播……袁、吉……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的“袁、吉”,即是江西的袁州和吉州。能得到茶圣“味极佳”的称赞,可见其茶叶品质确实非常优良。

宋朝时期,江西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逐渐发展为一种商品化的产品,与唐代的分散种植不同,宋代时期,江西的制茶业逐渐有了一定的区域侧重性,茶叶生产成为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基本实现南迁,与此相同的江西产茶区也基本分布于各个州军,根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江西的95个州军、277县皆是产茶区。

《宋史》,记载的“饶州土产茶……吉州土产茶,江州土产茶,袁州土产茶……。”可见这时的江西制茶业是相当繁盛的。

2、山清水秀——江西茶叶量、质俱佳

江西多奇山异水,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使江西的茶叶品质和产量均保持较高的水平。江西多山的地理环境,使此处的气候温和,四季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非常适宜茶叶的有机物质积累,使茶叶的口感和色泽都能达到最优的水平。

也正因如此,从唐朝开始,江西就有许多名茶问世,比如:清朝《江西通志》中记载的“香味可啜”的庐山云雾茶、因产于麻姑山的麻姑茶,另外还有双井白芽、婺源方茶等。

江西地区的茶叶不但品质上乘,名茶荟萃,其茶叶的产量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宋代时期的江西的茶叶年产量达到高峰,据估计是唐朝年产量的十倍以上。年产量相当于现在的一亿斤。

根据《宋史》记载的江西:“茗荈、冶铸……盖半天下之入焉。”由此文献我们可以看出茗荈是江西地区岁贡的主要物品,也可以得出茶叶在江西占有很高的经济比重。

二、经济重心南移,对江西产茶业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起始于中唐,到南宋时期基本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过程。

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直接原因是北方的连年战乱迫使中原地区的百姓南迁,南迁的百姓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对江西茶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1、南北方碰撞,茶文化的兴起

饮茶原本就源于江南地区,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又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区域文化交流也相对减少了,并没有形成专门的饮茶文化。“荆巴间采茶做饼,成以米膏出之”,在唐代以前茶叶仅在巴蜀地区流行。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多数离开中原前往江南地区,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经济你的全面发展,而茶叶文化也在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中,传遍了大江南北。

《茶述》中记载了唐人对茶的喜爱程度:“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人人服之,永用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

唐宋之际,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那么这一时期关于茶的文学著作与诗词也是不胜枚举,例如,一生研究茶工艺,写出《茶经》的著作,被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还有留下《茶山集》著作的江西本土文人曾几,皆是唐宋时期的人物。

另外唐宋时期的诗人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像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等。这些茶文化的出现,扩大了茶叶消费,有力地推动江西茶业的发展。

2、江南地区的社会大变革——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为江南地区带去大量的劳动人口,同时也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到南方,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逐渐改善,交通便利,土地大量开垦,粮食生产数额增加。

这些因素对江西的制茶业都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元和郡县图制》记载,安史之乱后至唐宪宗元和,百年间江西单饶州地区人口翻了两倍。

中原人口的涌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牛耕已大面积推广使用,耕犁也有了改进,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带到了江西地区,使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千里连连是稻畦”。

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使江西丘陵地区的百姓不用担心粮食的安全,可以按地形地势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不适宜粮食中的丘陵上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茶叶与粮食的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茶叶生产更加专业化,形成了像婺源等专业的产茶区。

三、经济重心南移下,江西茶业的生产状态

1、大小园户与僧侣,多种形式江西茶叶生产方式

唐宋时期,江西茶业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有规模不大的散户,也有专业的园户主,另外江西的僧侣也是茶业生产的重要参与者。

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西的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中原人口的涌入,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使江西更多的人民投入到茶叶生产中。“富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江西多山地,分散的小农生产者根据地理地势,开拓茶园,成为江西茶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主或士大夫也逐渐创建自己的茶园,成为茶园主。

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在山中的草堂旁开辟了自己的茶园,“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南宋士人张宪,“性嗜茶,因桐木山莳茶林,至今桐木源产茶。”

江西寺院茶,是江西颇具特色的茶业生产方式。由于中唐以后,禅宗文化在江西地区盛行,大量的僧人居住在山间,他们开垦土地。种植茶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寺院僧人对茶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种茶上,在饮茶方式上也有创新。

《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便源于寺院。《茶经》的著作者陆羽,从小也是被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在寺院中长大,陆羽的成长应该也受到好茶的积公禅师不少影响。“茶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江西地区的寺院茶业形成了“禅茶一味”的禅宗思想。

2、唐宋时期江西茶业的市场化及茶业管理制度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西的制茶业也有了广阔的流动空间,逐渐市场化。茶业兴盛,引来大批的商人前来贸易,《唐国史补》记载的愈大娘:“大历年间,有愈大娘航船最大……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

《太平广记》记载:“吕用之……父璜,以货茗为业,来往淮浙间……富商大贾,动逾百数。”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的江西茶业贸易非常兴盛,宋代的茶马贸易把江西的部分茶叶贩卖到塞外。络绎不绝的商人,扩大了江西茶业市场,促进了茶农的种植积极性。

繁荣的茶叶贸易,为唐宋的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税收。茶叶征税,最早源于唐德宗,到贞元九年,正式颁布了茶税法,《唐会要》记载:“贞元九年,张滂奏立茶税法。”

张滂的茶税“茶州县,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价钱。”到宋代,颁布了榷茶制度,茶叶收入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榷茶法的施行,加强了政府对茶园的管控,有力地打击的茶叶走私,当然,严格的榷茶制度,也损伤了部分茶园主的种茶积极性。

四、总结

唐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了江西的制茶业的空前发展。

南北方文化交融,使饮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增加了社会对茶叶的需求。江西茶业的发展,也为人口的迁移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南移这一现象的快速落地。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下的江西茶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交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大批商人的涌入为江西茶叶贸易打开了市场。因此,发展一方经济,一方面要靠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也要找好区域定位,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为区域发展奠定先行基础。

参考文献:

1.《茶经》

2.《宋史》

3.《唐会要》

4.《太平广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