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2022-04-08 03:55:02热度:123°C
2022-04-08 03:55:02热度:123°C
普安县江西坡万亩茶园。王俊摄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产业扶贫为根本,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强龙头、创品牌、增效益、促脱贫,突出品质优势、生态安全优势,促进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网络化、利益股份化,提高贵州绿茶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培育、裂变式发展、泉涌式增长,促进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实现茶区生态美、百姓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集中。
——坚持强化规模,促进分工。推动茶产业产量、企业、产能、安全、文化等全面提升,不断做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以规模促分工,加快产业链各环节分工分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标准、品质、产品等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各方参与,惠及大众。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茶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茶农分享更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1)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提升转型,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600万亩,打造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叶基地150万亩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2)茶叶加工企业4500家,年产量力争达到45万吨,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打造10亿级大型茶叶企业(集团)2个以上。(3)把贵州建设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茶叶自有品牌销售比重达70%,贵州绿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4)出口大幅增长,贵阳海关出口及转口金额突破1亿美元以上,将茶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现代农业第一产业、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中国茶叶第一大省、中国茶叶第一品牌。(5)茶产业带动400万茶农就业,带动56万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2.年度目标。(1)2017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25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31.8万吨,总产值342亿元;茶产业成为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主导产业,带动脱贫14.6万人,人均增收2530元。(2)2018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60万亩以上,总产量38.5万吨,总产值430亿元;强化43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主导地位,带动脱贫23.9万人,人均增收2560元。(3)2019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500亿元;强化43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主导地位,带动脱贫17.5万人,人均增收2680元。
二、产品布局
(一)卷曲形绿茶。以都匀毛尖、梵净山茶(卷曲形)、瀑布毛峰、黎平香茶、凤冈毛峰、雷山清明茶、晴隆绿茶等为代表的卷曲形名优绿茶和大宗优质绿茶产业带,覆盖遵义湄潭、凤冈、余庆,安顺西秀区、普定、平坝、镇宁,毕节纳雍、金沙、威宁,黔东南黎平、丹寨、雷山,黔南都匀、贵定、平塘、瓮安、惠水,黔西南兴义、晴隆、普安、兴仁等茶叶县。2019年,产量15万吨,产值180亿元。
(二)扁形绿茶。以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扁形茶)、梵净山茶(扁形茶)、水城春、务川大叶茶等为代表的扁形茶产业带,覆盖贵阳开阳、清镇,遵义湄潭、凤冈、务川,六盘水水城、六枝、盘县,毕节纳雍、大方、金沙,铜仁江口、印江、松桃、石阡、德江、思南、沿河等茶叶县。2019年,产量8.5万吨,产值128亿元。
(三)颗粒形绿茶。以绿宝石、雷山银球茶为代表的颗粒形绿茶产业带,以花溪、凤冈、江口、雷山、开阳为核心产业带,辐射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各大茶叶主产区。2019年,产量6万吨,产值65亿元。
(四)直条形绿茶。以正安白茶、贵州针、凤冈直条毛峰等为代表的直条形茶产业带,覆盖遵义、黔南、黔西南等茶区的部分产茶县。2019年,产量3万吨,产值30亿元。
(五)红茶。以遵义红、都匀红、普安红、石阡苔茶(红茶)、凉都红等为代表的红茶产业带,覆盖遵义、六盘水、铜仁、黔南、黔西南各大茶叶主产县。2019年产量9.5万吨,产值90亿元。
(六)其他茶。以黑茶、抹茶、煎茶等为代表,覆盖遵义、铜仁、黔西南茶区。2019年,产量3万吨,产值6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质量安全保障工程。1.优化茶园生态系统。新种或改种茶园行道树、防护林,套种杉树等树木,推行茶园行间空地种草,构建“林—灌—草”立体生态系统。分别在开阳、花溪、湄潭、凤冈、正安等38个主产县(区)各建设1—2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共建设50个示范点、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3年共建设150个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推广面积150万亩以上。
2.划定核心保护区。将茶叶主产县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山地多样性的茶叶生产核心区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每个主产县划定2万亩以上(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划定4万亩以上),全省共100万亩以上。有古茶树的茶叶主产县要划定古茶树保护区,出台具体保护措施,茶园核心保护区和古茶树保护区禁止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合理控制人流、车流量。
3.开展绿色防控。在核心保护区、出口基地、专用基地、产业融合基地、茶旅基地、高速公路沿线茶园基地张贴黄蓝板、安装杀虫灯、使用性诱剂,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主产县每县至少推广2万亩(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推广4万亩以上),全省每年推广100万亩。
4.严格质量安全监管。针对茶叶生产重点时段,重点在基地规模大、夏秋茶产量多的重要区域组织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使用催芽素、除草剂、水溶性农药等行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建设第三方检测平台,加强检验检测。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茶叶主产县全覆盖,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控机制。
(二)茶园提质增效工程。1.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以正安、石阡、贵定、湄潭、凤冈、瓮安等茶叶主产县为核心,采取改种换植或新建茶园方式,推广白叶一号、黄金芽、中黄3号等优良特色品种以及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黔茶1号、黔茶8号等地方自育品种,每年推广10万亩(3年30万亩)。
2.提高茶园肥培管理水平。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鼓励引导茶区增施有机肥。在43个茶叶主产县全面集成推广测土平衡施肥,大力推广瓮福、粒满丰、开磷、金正大等茶叶专用肥,在高效茶园推广肥水一体精准施肥模式。每个茶叶主产县每年推广茶叶专用肥面积1万亩以上,全省共推广50万亩(3年150万亩)。
3.促进茶园标准化、专业化建设。茶叶主产县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茶园1万亩以上(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认证2万亩以上),全省共新增认证面积50万亩。开展茶叶综合利用,每年每个主产县建设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旅等产业互动融合茶园以及出口基地1万亩以上。
(三)加工升级工程。1.推进企业集群集聚。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优强企业、省内工商民营资本进入茶行业,每年新增茶叶加工企业270家以上,到2019年增加810家(初制加工企业700家,精制加工企业90家,深加工企业20个),全省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4500家以上。
2.实现初精制分离和拼配数据化。培育企业集团,依托主要区域品牌,推动组建企业集团。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依托区域品牌,组建1个企业集团,2019年全省企业集团达到12个。依托企业集团,推动茶叶初精制分离,实行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的数字化拼配,培育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茶叶企业集团。
3.加强标准宣贯。2017年完成贵州绿茶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加大对各茶叶主产县符合标准条件的企业授权使用贵州绿茶品牌的力度,每年增加授权使用企业300家。加大区域品牌使用企业的授权力度,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区域品牌授权企业数占到区域企业总数的40%,推动授权企业执行贵州绿茶和相应区域品牌标准,按标生产、对标检验。同一品牌授权企业,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积极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开展新标准宣贯工作,茶农建档立卡,在茶叶生产季节,每年重点针对建档立卡的茶农至少开展1次茶叶加工现场培训,全省每年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100次以上,培训5000人次以上。以产茶县为主体,每年春茶、夏秋茶生产前,完成对所有采茶工的采摘标准和技术轮训。
4.推进清洁化生产。推动办理SC,开展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培训,进一步提高茶叶企业对SC的认识和业务能力,每年各个茶叶主产县新通过SC企业5家以上(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县8家),全省办理200家以上。
(四)渠道建设工程。1.巩固提升本地市场。支持省内湄潭县中国茶城、贵阳太升茶叶市场、都匀毛尖茶城、安顺大明茶城、黎平侗乡茶城等5个产地茶叶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冷链物流、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带动贵州茶外销。新建改造产地茶青交易市场22个,支持茶叶全面进入贵州酒店、特色餐饮、高速公路服务站等渠道。以茶叶主产县为主,贵州茶全面植入贵州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立贵州茶营销窗口。支持茶和水一体化产品开发和销售,建立营销网点50个。支持省内牙舟陶、紫袍玉等特色茶具开发。
2.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增加贵州品牌销售茶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贵州品牌茶销售比例每年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9年提升至70%以上。支持以茶叶主产县为重点的茶区企业抱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济南、青岛、太原等城市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或建立营销窗口,每年新建黔茶营销窗口100个。嫁接中信国安、沃尔玛、华润万家、吴裕泰等大型连锁渠道,每年新增营销网点500个。推进贵州茶进入贵州酒的省外营销渠道,各个市(州)每年建立5个以上茶、酒销售网点(遵义、铜仁、黔南10家以上),全省共建立100个销售网点。推进贵州茶进入贵州烟的省外销售网点100个,支持企业建立省外茶、烟销售渠道。
3.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力度,推动“黔货出山”,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支持农经网、黔茶商城、贵农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建立茶叶电商交易平台,支持大学生入园创业,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让更多市民成为茶园“合伙人”。支持商务、供销、邮政系统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体系。整合全省各类电商资源,加快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
(五)出口提速工程。努力打造中国茶叶出口优质原料基地,建成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6个以上,全省茶叶出口2。5万吨,出口额8亿元。1.市场与产品定位。鼓励支持出口企业抢抓市场深度调整机遇,主攻欧美、日本、摩洛哥、中东、非洲等出口市场,研究市场消费习惯,对照国际标准,研发生产颗粒形绿茶、眉茶、煎茶、碾茶、片茶、抹茶、红条茶、红碎茶、乌龙茶等高品质茶叶。
2.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巩固湄潭、凤冈、雷山、思南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普安、余庆等县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瓮安、余庆等县整体推进欧标茶园基地建设。全省每年打造欧标茶生产基地50万亩(3年150万亩)。
3.培育出口企业主体。推动太古、联合利华、川宁等实力强、渠道畅通的国际企业到贵州建立分公司,盾安、中粮、湖南茶叶、浙江茶叶、安徽茶叶等国内知名出口企业到贵州建基地,培育壮大贵茶、怡壶春等一批本地出口企业,推动出口企业与上游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4.提升出口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集团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参加目标市场的各类茶叶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积极对接国际市场,搭建出口通道。依托行业组织、专业出口中介,开展出口业务培训,提高企业拓展市场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品牌建设工程。1.确定主推品牌。以“贵州绿茶”引领,各市、县核心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跟进的方式,构建“省级公用品牌(母品牌)+核心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子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贵州绿茶”证明商标,协调推动区域品牌并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品牌管理营运制度,确立品牌战略定位。加快贵州绿茶品牌授权使用力度,推动贵州绿茶地标范围内的61个县全面使用贵州绿茶大地标。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梵净山等区域公用品牌,实现跨区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区域品牌制作品牌形象宣传片,大力宣传贵州绿茶品牌。
2.加大媒体广告宣传力度。组织引导贵州绿茶省重点品牌和主要区域品牌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目标市场的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等主流媒体开展广告宣传。在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当代贵州、贵州都市报、西部开发报·茶周刊等主流媒体开设茶叶专题栏目、专刊等长期宣传茶叶品牌。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和省重点茶品牌和主要区域茶品牌,实施多种宣传途径,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黔茶品牌的重要窗口。
3.多形式组织举办茶事宣传活动。办好省内的茶博会、茶人会、斗茶赛、茶艺大赛等省级茶事活动;开展“五一”“十一”等其他重大节假日景区品茗活动;茶叶宣传全面植入数博会、酒博会等重大活动;各个茶叶主产市、县办好不同层次的茶事活动。支持以省、市(州)、主产县为单位,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海南冬交会、上海茶博会、广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等活动,开展“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北京玉渊潭和上海顾村公园品茗等推介活动。支持各茶叶主产县到省外主要目标市场人流量集中的公园、茶城、社区、商业广场等地开展品茗推介活动,每年开展30场以上。鼓励各市(州)、茶叶主产县到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大连、青岛、广州、深圳等对口帮扶城市开展茶叶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茶广告,多层次、多视角宣传推广贵州茶,加深消费者对贵州绿茶的认知。
4.营造良好的饮茶氛围。开展不同层次的茶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每年各市(州)至少主办2场以上,各主产县至少主办5次,全省共开展200次以上。开展贵州绿茶冲泡大赛,在各市(州)、主产县政府的大型会议、活动等场合,推行茶水分离的贵州冲泡方法。加快各类茶馆建设,发挥茶馆在引导茶消费、繁荣茶文化方面的窗口作用。
5.建设茶旅一体项目建设。新建改造茶文化项目10个,新建改造茶叶观光园5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和完善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茶办组织机构,稳定茶产业发展队伍。各市(州)和茶叶主产县要建立茶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分解落实茶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落实土地使用证办理、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电力优惠等政策措施。
(二)强化改革创新。推广六盘水“三变”经验,引导农户茶园通过入股等方式,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聚,让茶园资源变资产,让茶农变股东。推动发展茶叶采摘、除草、施肥、用药专业服务公司(协会),培育一大批茶叶农民经纪人,推动茶产业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提高茶叶生产劳动生产率。各茶叶主产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公司(协会)从事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研发等服务。适度发展“茶叶庄园”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流转茶园、建设茶园,吸引省内外消费者成为“茶园主”,推动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强化资金保障。安排省级茶产业专项资金,整合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中小企业发展、市场开拓与电商发展等专项资金,协调省内外金融机构创新茶产业金融产品,支持茶产业经营主体申报省扶贫产业子基金,大力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向茶产业。省级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可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农户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获取股份权益。茶叶主产县要加大农产品保费补贴力度,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开展茶叶气象指数、产品价格指数等保险。
(四)强化督促检查。将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运行监测,形成压力传递机制。对推动茶产业精准扶贫贡献突出的县(市、区、特区),在省级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因工作不力、重视不够、弄虚作假、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茶产业发展县,可在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对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贡献突出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茶馆(楼)、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