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盛公道,好茶飨世人

2022-04-08 02:33:06热度:90°C

 

在泡茶过程中,由于茶水的浓度、香度、口味会根据淹没茶叶的多少而不同,所以一个非常讲究的器皿公道杯就诞生了。

公道杯原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体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龙颔)。

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

公道杯也称茶海,是现代工夫茶的用具之一,其主要是均匀茶汤。传统工夫茶的冲泡,是用盖碗泡好茶后直接出汤,巡回分到各个杯内。

技术不佳的泡茶人,容易出现各杯中的茶汤量和浓淡不一。为了体现公平圆融的思想,这才把公道杯用在分茶上。

相传,杨玉环与寿王大婚之日,唐明皇赠公道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公道杯,注水,浅,则滴水不漏,满,则水流殆尽。

杨玉环便答曰:“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首。

杨玉环的美丽聪慧给唐明皇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唐明皇煞费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将杨玉环纳为贵妃。

从此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两人上演了一场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忘年之恋。

当时宫中称杨贵妃为娘子,一切待遇也都是皇后级别,但贵妃毕竟不是皇后。杨玉环心有期待,但唐明皇有所顾虑。

一来杨玉环曾是自己儿媳。二来杨家得到重用,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反对和权力倾斜。

唐明皇再赐杨贵妃公道杯,希望通过当年寓意,打消她想当皇后的念头。杨贵妃立马懂了,得宠时不能忘形,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何必在乎名号呢?

一个小杯子左右了杨贵妃名分,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公道杯“满招损,谦受益”的寓意却流传下来。

关于公道杯,还有一个故事。

据传洪武年间,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半年内制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县老爷亲自监制,瓷工们个个急得寝食不安。

他们日夜研制,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县太爷喜笑颜开,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朱元璋见了连声夸赞,爱不释手,常用这个珍品宴请文武大臣。

一次宴会上,朱元璋有意奖赏几位心腹大臣,特意为他们把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喜欢直言进谏的大臣则斟得浅浅的。

出人意料的是,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点酒未喝,御酒全部从九龙杯底部漏光,而其他大臣都高高兴兴地喝上了御酒。

皇帝对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这九龙杯造法特殊,采用的是“虹吸原理”。

盛酒的时候只能倒平一点,不能过满,否则杯中的酒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朱元璋认为九龙杯盛酒十分公道公平,能够为人着想,于是为之取名“公道杯”。

公道一词在古代有明确记载,是奖罚公正的意思。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

“公道杯”的典故告诉我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也符合《易经》中“满招损,谦受益”的哲学思想。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杯蕴含着泡茶人的心意,也是在源头上把控着茶汤的口感,并成为茶艺的一部分。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