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明前春茶香村民增收忙10图

2022-04-07 22:12:39热度:104°C

又到春茶飘香时。3月18日,杭州西湖龙井茶正式开采。

清晨,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村,茶山深处,满目青翠。一畦畦茶树紧密相连,像绿色的绸带铺满山间。经过春雨和阳光的滋润,一簇簇嫩绿的芽头吐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城埭村,西湖龙井茶正式开采。人民网 章勇涛摄

“茶叶种在高山上,一年四季绿油油……”迎着晨光,上百名采茶工人头戴斗笠、腰挎竹篓,三五成群,唱着采茶歌,穿梭于春意盎然的茶垅间。一双双巧手来回翻飞,采茶工人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今年的首批龙井春茶。

一叶知春入清盏

今年新茶更显花香

3月15日,来自安徽蒙城的采茶工尹花和几位姐妹坐着大巴车来到上城埭村,开始了今年头茶的采摘工作。出发前,她们在老家做了核酸,到了杭州,村里组织她们按防疫要求又做了几次。

“采摘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西湖龙井的标准,只采‘两叶一芽’,叶片比较肥嫩的品质会更好。”尹花说,“每人每天大概能采六七斤鲜叶。今年的茶叶卖相好,你看这叶片多漂亮!”说完她又继续低头忙着采摘。

采茶工在上城埭村的茶山上采摘西湖龙井明前茶的嫩芽。人民网 章勇涛摄

5点多摸黑出门采茶的村民倪翠萍挎着一大筐鲜茶,从狭长的茶山道上往下一路小跑。“前几天突然升温,茶叶都出芽了。趁着好时候,赶紧采!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芽头饱满,色泽好,品质不输往年,肯定能卖好价钱。”着急把鲜叶送回家摊青,倪大姐步履匆匆,“送完这一趟,等会儿还要回来。”

茶农俞华平家有茶叶地5亩,主要分布在上城埭村的四片茶园里。“今年受天气影响,头茶的个头会稍微大一些,在3公分以上。我们家是严格按照西湖龙井的标准采摘的,一般就采到清明前。”在茶山边长大的俞华平,去年夺得了西湖区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新锐赛”冠军,他对制茶要求极高,为了一口上好的明前茶,每一环节都要亲自把关。

“鲜叶采回来首先要摊青,就是将鲜叶薄摊在通风环境下,使其散发水分,这个过程一般是6个小时,但是如果像前几天一直下雨,就要在10个小时以上。”俞华平介绍,杀青这一步骤如果借助机器会快很多,每次鲜叶下锅约125克,一锅杀青只需要6分钟。去年,俞华平家购入了新的设备用来杀青,“新机器带来了新技术,可控制的变量更多,用起来也更智能。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机器转动圈数来让茶叶的造型更加美观。”

在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前,俞华平正在对刚刚采摘的鲜叶进行杀青。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今年茶叶的香气十分出色,有花香味。这离不开西湖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质土壤。”俞华平说,“当然,也要看后期加工,如果炒制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到位,花香很有可能就没了。”据了解,炒出一斤干茶,纯手工至少需要4个小时,用机器只需1个小时。如今家家户户基本都用机器炒茶,但俞华平依旧坚持纯手工。

“我的父亲是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的制茶手艺就是他教给我的。”小时候每当父亲炒茶时,俞华平都会在一旁帮忙,“跟随我父亲炒茶学艺已经有十几年了,真正接手是这几年。”要做出一杯好的西湖龙井,需要时间的沉淀,这是父亲教会他的,也是他在一次次“推、扣、压、磨”的翻炒中体会到的。“机器炒出来的茶或许更好看,但老茶客们还是更加偏爱传统纯手工炒制的茶叶。”俞华平说,“只要你喝上一口就会知道,还是纯手工炒的茶更香、更甘醇。”

俞华平正在手工炒茶。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新技术助力茶园防控

数字化赋能品牌保护

“现在喷洒农药用的都是高科技呢!”倪翠萍指着远处的茶山说,以前她家5亩茶地靠人工喷洒农药需要两三天,现在靠无人机只需要20分钟。据了解,西湖区在全域茶园开展了无人机植保飞防,还建立了茶园植保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域茶园内统一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通过无人机植保飞防,农药喷洒非常均匀,工作效率也可提高70倍左右。”据西湖区茶叶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商建农介绍,根据茶园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全年开展3至4次全域无人机植保飞防作业,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维护茶园生态环境。

“有了那台像机器人一样的小仪器,我们现在不需要再背着农药上山杀虫了。”西湖区转塘街道西湖茶场村村民杨志良说。杨志良口中的“小仪器”“机器人”,是西湖茶场村230多亩茶园的小绿叶蝉虫情测报系统和靶向声光精准防控设备,属于茶园声能绿色防控系统的一部分。听上去十分高级的这套“黑科技”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

茶园里安装的小绿叶蝉虫情测报系统和靶向声光精准防控设备。杭州市西湖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小绿叶蝉是我们茶叶种植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虫,因此,我们时刻关注茶园内茶叶小绿叶蝉的数量。”商建农表示,小绿叶蝉虫情测报系统可通过远程图像采集、处理和智能分析,对小绿叶蝉虫进行测报和预警。“这套系统放在茶园里,头顶一块小而薄的‘黄板’,可别小瞧它,这块板上集成了工业级千万像素高清摄像头、算法以及识别分类系统等。”

此外,考虑到小绿叶蝉雌雄虫间的信息往来靠的是发声传递,茶园里还装上了靶标虫害声光精准防控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模仿其发声特性,对其进行干扰。”据商建农介绍,该系统可根据害虫声敏特性,通过发射特定无规声波干扰害虫种群间通讯和空间定位,阻断其交配和繁殖,再依据害虫光敏特性,远程控制光源发射特定波长光源,实现精准杀灭。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生物信息对抗手段不仅在茶园管理上节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绿色健康,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西湖龙井茶的品质。

人民网浙江频道了解到,近年来,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在西湖区茶园内全力推行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新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应用,打造了1.5万亩的西湖龙井智慧生态茶园。针对西湖区主要茶树害虫,在茶园内使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捕等高效精准的绿色防控技术。截至目前,西湖区已在全域茶园内布设了738盏天敌友好型杀虫灯,使用了38万片天敌友好型粘虫色板,安装了6台靶向声光精准防控设备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

2021年4月16日,由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建设的西湖龙井智慧生态防治平台正式上线浙政钉。作为首个上线浙政钉的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它集智能管理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目前已开放无人机飞防、墒情气象站、杀虫灯、声光精准防控等应用模块,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展示西湖区茶园内各项新技术应用的分布情况、运行情况及工作状态。

“西湖龙井智慧生态茶园”应用场景。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有了这个平台,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在线查看各自辖区茶园设备信息,按照实际情况对茶园内的设备进行远程操作,足不出户就能进行茶园管理。”商建农说,“比如通过平台可以远程控制茶园内杀虫灯的开关,如果杀虫灯故障也会自动向植保员发送报警信息,植保员可以根据故障情况上报村社更换灯泡或者上报服务公司维修杀虫灯设备。”

数字赋能,让茶叶更安全、茶园更生态,同时也为西湖龙井的品牌保护增添了一份保障。

3月17日,俞华平领到了今年的首批茶农标。据相关条例规定,西湖龙井茶防伪专用标识将根据核定的茶产区面积、产量、茶农茶企的申请情况等,进行统一定量、分批次发标。“昨天领取的还只是茶叶总量的30%。”俞华平说。除了辨别真伪外,“茶农标”还有溯源功能,消费者用手机扫描“茶农标”二维码,即可获取茶叶来源茶山和茶农信息。有了这张“身份证”,西湖龙井的品牌权益得到维护。

3月17日,杭州首批茶农标集中发放。杭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湖龙井与它的产地西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基于地理文脉形成的名茶,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鲁成银表示,目前很多人对西湖龙井的品牌保护还存在误区,认为西湖龙井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品类。“有人说企业品牌才是品牌,这是工业思维,是错误的。”鲁成银说,“我们的山水别人是抢不走的,因此中国农产品最有价值的地方正是类似西湖龙井这样的区域公用品牌,这是我们的优势。”

同时,鲁成银也指出,目前区域公用品牌存在“人人都想用,少有人珍惜”的问题,因此,品牌保护变得十分必要。2021年,《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出台,为加强品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在标识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以及市场监管方面,杭州都为全国各地名茶的品牌保护工作提供了范本。”鲁成银说。

叶子变票子

茶园走出新路子

据了解,目前龙井43号品种率先开采,到3月下旬,群体种也将陆续开始采摘。“今年的春茶产量约为400吨,价格涨幅与去年相似,约为5%。”商建农说。

“头茶已经预订完了。”俞华平说,“我们家5亩茶地今年的总产量大概在100斤左右,但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村里茶农们有个群,每年这时候我都要在群里收购本地优质的鲜叶来加工。”据俞华平介绍,鲜叶的价格受采摘量影响会有浮动,每斤大概在250元至300元。

在近日举行的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邵京华表示,综合考虑气候条件、茶园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因素,并根据专家对目前西湖龙井茶树长势的分析,预计今年西湖龙井茶总体品质优于上年。

茶叶品质好,再加上老顾客多,茶叶不愁卖。“我们家纯手工炒的茶,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到8000多元一斤,机器杀青的半手工干茶约3000多元一斤,纯机器炒的茶卖2000多元一斤。”俞华平说。

将采摘的西湖龙井鲜叶进行摊青。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据了解,上城埭村的1176.9亩茶园2021年的茶叶年产量为25吨,总产值约2980万元,带动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茶叶致富,靠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种茶卖茶,如今的上城逮村通过一片茶叶架起了“农文旅”发展链。

突破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上城逮村积极打造集观光、休闲和品茗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满足游客追求健康生活的时尚需求,使其全方位接受茶文化熏陶。目前,村内对外营业的民宿和茶楼共有60多个,在促进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2005年,程春根在上城埭村开了一家茶楼,取名“阿根茶楼”。后来,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程春根的茶楼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每到周末节假日,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到村里来体验采茶、炒茶。客流量大的时候,我们茶楼一天要接待一两百位客人,一天收入近万元。”程春根说。

上城埭村里的“阿根茶楼”。上城埭村供图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商建农说,“打个比方,我们这儿一户人家通过六七亩茶地创造了二三十万元的年收入,这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从而涌现出更多的‘茶二代’‘茶三代’继续在这里从事这个行业。”商建农表示,现在村里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增收。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里的租房经济,村民们发掘了新的收入来源。

北面紧靠上城逮村的西湖茶场村,两面环山,总面积为357.811亩,其中西湖龙井茶园就有230多亩。“我们村现有37户116人,茶地的人均占比是比较高的,人均承包茶地约2.3亩。”据西湖茶场村书记关海虹介绍,村里1亩地的茶叶产量在50斤左右,依靠茶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

“今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还是采茶工人员缺口的问题。”关海虹表示,对此村里也在积极了解情况,帮助茶农进行与采茶工经纪人联系、协调,并与采茶工所在地区沟通,大力宣传杭州疫情防控成效,动员采茶工来西湖区采茶。“疫情防控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严格落实外地采茶工防疫措施的同时,也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防疫物资。”关海虹说。

西湖茶场村茶园风光。西湖茶场村供图

此外,针对部分茶农销售渠道单一化的问题,村里也积极帮助其牵线搭桥,寻找新的销路。“村里也在寻求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比如鼓励茶农通过电商直播开辟茶叶的线上销售渠道。”关海虹说,“现在我们村的一些茶农也加入了西湖区西湖龙井茶行业协会,他们只需要提供茶叶,协会就会帮助其整合拍卖平台等优质资源,进行茶叶的线上拍卖。”

让好货卖好价、为优品树名牌。“茶农直接把产品拿到拍卖平台上公开、透明竞价,收益归茶农,茶农协会作信誉担保,还有平台保障,确保消费者买到真品,全程可追溯,全天候可参与,让市场来定价,让好茶卖上好价,从而带动茶农增收。”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拍卖对茶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反过来也激励了茶农们种好茶、制好茶,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品牌发展和产业的发展,让茶叶变成茶农们的致富“金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