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崎岖,茶味回甘

2022-04-07 19:58:14热度:92°C

听闻远方有茶,我们动身跋涉千里,走过茶马古道的遗迹,淌过曾通往宝庆码头的资水,在梅山腹地,翻山越岭,寻找着湖南红茶之源的珍贵印记。

从奉家镇的优良茶园,到枫林的高标准茶园,再到天子山和吉庆的有机茶园,品尽了春日芬芳,新化红茶的香与甜让我体会到了这方水土的魅力,也勾起了我记忆中的那碗家乡茶。

儿时,我曾以为父辈们赖以生存的那几座茶山就是我的未来,然而不是;

少年时,我曾以为自己终于走出了大山,在高楼林立的北上广深憧憬着繁华似锦的未来,然而,那里也不是终点;

直到有一天,我又回到了家乡,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荒芜的茶林之中。那里曾是儿时记忆中最美的故土,也曾是少年时迫不及待想远离的大山,不曾想,现在却成了我寄予希望的未来……

人生路上,千千万万条生存之道,能令人心生欢喜且能坚持下去的事情却是不多,而在我的人生路上,茶,算是一件,让我喜欢的无法自拔。从小与茶结缘,出走半生,归来接着续写与茶的故事,不知道这是用多久的时光换来的缘份,还是我所相信的命中注定,注定了我与这方热土之间不可割舍的情愫。

家乡的茶产业在这些年发展的迅速,自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却也离不开许许多多爱茶之人的执着,而红茶产业领导小组的姜组长就是这爱茶之人中的一名,如果说他是以领导的身份在支持红茶产业的发展,还不如说他是以“茶痴”的身份在守护着新化红茶的前世与今生。

新化县域内多山地,茶产区也大多在山区,平均海拔在600-1000米,看得见的新造优良茶园有数万亩,更是有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荒芜了的古茶林,隐藏在新化大大小小的山头之中。姜组长为了寻找这些珍稀的茶树资源来加以保护,每天就奔走于新化各乡镇的崇山峻岭之中。

前阵子一次偶然的茶叙,我跟姜组长提起了金凤有一片曾被称之为“笋芽岩茶”的老茶园,于是便约好前去看看,正巧有茶企老板周总提及,在天门的深山之中有发现几株树径碗口粗的古茶树,这事深深的吸引了姜组长,于是决定从金凤看完老茶园后直接前往天门,寻找这千年古茶树。计划前往金凤和天门的前一天,姜组长在离城区近百公里的渠江源,指导春茶开采事宜,第二天上午从渠江源直接出发赶往金凤,因为一天要走三个乡镇,为了节约时间,走的近路,要途经天门境内的长丰村,相比返回城区上高速,里程是短了不少,却全是山间公路,弯多又急,路途极为陡峭。到达金凤的老茶园时,已近中午,在金凤乡邬书记、戴书记等一行人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位于笋芽山的梅户界茶园基地,在山脚下时就远远的看到了那山坡茶园之中乱石横生,且有稀稀疏疏的一些野樱花树花开的正好。经过那又陡又是急弯的盘山公路,来到了茶园的核心区,海拔869米,正是高山云雾带的位置,由于是中午的光景,没有云海,透过野樱花的枝丫,看到的是远处的小镇和山谷两边连绵起伏的青山。

在这早春的茶山,空气都显得格外清新,姜组长看到这茶园的生态环境后再听说金凤有着数千亩如此这般的老茶园时,感概地说:《茶经》中说的“上者生烂石”应当就是这样的环境了,所以希望大家保护起来,不要破坏了这么好的茶园生态,这种难以复制的当地群体种的茶树一定要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好好培管,提升产量,做出有着金凤特色的岩韵红茶来,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每次谈起茶,时间都过得很快。下午三点,大家启程,跟随姜组长前往天门,寻找那千年的古茶树遗株。金凤通往天门的公路记忆中去过几次,每次都是坎坷不堪。而这一次,路面刚经过修缮,没有之前那么难走,却也让原本就晕车的我七荤八素。

到达天门与周总汇合时已是下午四点多,周总说那株古茶树所在的位置还有几十公里的山路,于是我们没来得及换口气,又一次往大山深处进发。说好的再过两个山头就能到,却接着又过了四五六七个山头,说好的就在前方不远处,接着的却又是无尽的峰回路转。那没有硬化的山间公路碎石凌乱,期间好几次爬到陡坡时都闻到了轮胎经过深度磨擦后的橡胶的气味,两台越野车就这样在这山野之中艰难的前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周总所说的那株古茶树,长于路旁不远的陡坡之上。

因为连续的山路奔波,大家都已是头晕脑涨,当看到这株茶树时,姜组长兴奋了,翻身就爬出了路边的围栏,向茶树走去,坡很陡,杂草深的没过了膝盖,姜组长却一脸激动,不顾危险,连走带滑的来到了茶树底下,抬头看着这错综复杂的茶树枝杆,不断的说着“不虚此行”。根据随行的茶学硕士刘修鹏的分析,这株茶树的树龄应已上千年,从它的树杆、树冠来看,根系应已遍布在周围数平方米的土壤之中,由于枝叶较为茂盛,枝杆显的较为脆弱,需要加以保护。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开始返程,一路上我们已经晕晕乎乎不明所以了,只有姜组长依然兴致勃勃地安排着古茶树的后续保护工作。

返回县城时,已是大晚上了,我摇开车窗,风吹在脸上冷冷的,看着远山之中那星星点点的农家灯火,回忆着这一天的跋山涉水,感慨万千,若不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如姜组长般的领导又怎能为了这杯新化红茶如此执着,不惜翻山越岭,不惜披星戴月,不惜丛林探险般地去寻找那一个又一个见证了湖南红茶之源的印迹,期待着把这些印迹串成线条,去勾勒梅山大地上这数百年来的茶史文明。(作者:安然 戴赣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