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福建7大茶正式称霸全国!

2022-04-06 17:14:53热度:68°C

今天

每个福建人都要为福建茶

鼓掌喝彩!

 好消息传来!

 在2019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

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重磅发布

在“2019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中

茶叶类占据17个名额

而福建 7个 茶叶区域品牌入选!

占比达到 41% !

福建之茶 

闻名全国!闪耀世界!

快来看看上榜的都有谁!

安溪铁观音(第 2 名)

武夷岩茶(第 5 名)

正山小种( 第 57 名)

政和白茶(第 61 名)

政和工夫(第 75 名)

松溪绿茶(第 88 名)

松溪红茶(第 94 名)

权威评判:

福建茶打响中国茶品牌!

本次发布活动由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是我国连续第六年举办公益性的品牌价值发布活动。参与品牌价值评价数量达1293家,发布品牌数量为598个,发布的总品牌价值达74185亿元,成为我国品牌发展的有力见证。

半壁江山:

福建茶品牌价值再创新高度!

在这次的排名中,福建占比近半,而在本次排名中,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排名稳定不变,安溪铁观音更是为茶叶类第一。这是安溪铁观音连续第四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其中,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松溪绿茶、松溪红茶首次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

优秀了这些福建茶!

快为你最喜爱的福建茶点赞打call!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

在福建

大街小巷是茶店

家家户户备茶具

是客进门即泡茶

男女老少会品茶

这,就是我们福建的茶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了解

这些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榜的

福建茶!

安溪铁观音福建茶

安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半发酵茶类。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安溪铁观音,好喝一身轻。” “安溪铁观音,茶不醉人人自醉。”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04年7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保护,为保护这枚金字招牌,近年来,安溪茶产业始终坚持“放眼国际、兼纳百茶、固本培元、抢占高端”的发展方向,不仅创造了茶园总面积、茶叶产量、涉茶产值、受益人口等多项全国第一,而且成功抱团登陆欧美茶叶高端市场,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议产品清单。

截至目前,安溪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年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175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福建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花落安溪,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双双通过考核验收,让安溪茶业的“二次腾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武夷岩茶福建茶

今年,是武夷岩茶第3次列入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单。武夷岩茶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武夷岩茶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岩骨花香”,这是所有茶类中独一无二的,其品牌价值来自于武夷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质的茶树品种、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既是当地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又是驰名中外、魅力十足的城市文化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前来武夷山旅游度假,休闲品茗。

正山小种福建茶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写道:“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

这里的“中国茶”,说的就是正山小种,它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红茶品种之一,是世界红茶始祖。 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武夷BOHEA,就是现在所说的武夷地名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

桐木关-福建与江西交界处

正山小种红茶生长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原产地就在武夷山桐木关。据《中国茶经》记载“桐木之内,方为正山”,凡是桐木关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或者其他地区所产的茶称外山,以区别桐木关以外所产的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以独特的松烟香和桂圆汤味而著称,它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被当时的英格兰皇家选为皇家红茶,被欧洲皇室誉为“健康之饮,灵魂之饮,快乐之饮,茶中皇后”。

早在2002年,“正山小种”即获得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注册;2000年至今连年获得德国BCS,日本JAS和美国NOP国际有机认证;2010年,“正山小种”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政和白茶福建茶

来源:中央电视台

政和是因茶得名第一县,早在宋朝就成为北苑贡茶主产地,茶叶进贡给朝庭,宋徽宗品尝政和白茶龙颜大悦,把“政和”年号赐给当时还叫关隶县的政和,从此关隶县改名为政和县。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的就是政和白茶。

政和传统工艺白茶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以上,销往东南亚、香港及欧洲地区。政和白茶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所产政和白茶具有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

政和白茶品鉴会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近年来,政和县委、政府着力打造政和白茶品牌,连续举办六届政和白茶斗茶赛,“政和白茶,中国味道”广泛传扬,政和白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政和功夫福建茶

政和工夫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以政和县为主产区,2009年政和工夫茶成南平市第三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政和工夫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宜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四百年仙岩茶母树

《政和县志》记载,“政和工夫”有150多年的历史。当年福州的茶行凡是“遂应场仙岩工夫”标号者,便优先开盘,售价倍高。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政和发现大白茶,品种优良,大量繁殖,茶商叶之翔采制政和大白茶品种,改进“政和工夫”红茶,品质进一步提高。

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政和工夫”远销英、法、俄、美及中东等国,尤其在欧洲,喝红茶的人没有不知“政和工夫”的。据《茶叶通史》记载: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福建政和有100多家制茶厂,雇用工人多至千计,出茶多至万余箱。

松溪绿茶福建茶

来源:中央电视台

松溪县位于武夷山脉南麓、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因古时沿溪两岸“百里松荫”而得名,自古就有“一剑二瓷三茶”之称,是福建省农业生态示范县。好山好水出好茶。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松溪绿茶具有了“外形紧秀绿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的优良品质。

松溪产茶历史悠久,自北宋起松溪绿茶就成为历代贡茶。境内“天下第一剑山”——湛卢山上存留的攀崖石刻《“香岩”茶记》,宋元时期名噪一声的九龙窑珠光青瓷茶具,松溪城郊诰屏山风景区中存留的古代茶园和至今生机勃物的古茶树等,无不为松溪绿茶生产制作的悠久历史提供佐证。

20世纪80年代,松溪茶叶单产和品质跃居全省前茅,被誉为“茶叶状元县”。一时间, “南有安溪, 北有松溪”,一青一绿,辉映茶苑。

近年来,松溪把绿茶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茶叶种植、加工,建立起了产业服务、科研开发、质量监测体系,同时不断引进高香型茶树品种,大抓绿色食品、有机茶等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松溪绿茶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攀升。

松溪红茶福建茶

关于松溪工夫红茶的文字记载,现有的史料可追溯到1826年之前。松溪红茶曾一度停产,直到1996 年才恢复生产。当时国营郑墩茶场聘请省茶科所专家,开发新产品“金毛猴”,品质优异,深受好评。之后,“金毛猴”便成为松溪红茶的共享品牌

2007年之后,松溪茶企每年坚持选送红茶产品参加省级与国家级的各项红茶类赛事,获得优质茶奖、银奖、金奖等各类奖项。2014年,松溪红茶荣获中国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福建省著名茶叶专家陈郁榕女士在品松溪红茶

“该茶条索紧细平伏匀称、满披金毫,内质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馥郁稍带蜜糖香、滋味甜醇回甘,为茶中极品。”早在2013年,在第二届松溪县茶王赛上,国家一级评茶师、我省著名的茶叶专家陈郁榕就很看好松溪的工夫红茶“金毛猴”,对获得茶王奖的“金毛猴”赞誉有加。今年与松溪绿茶一同入选榜单。

碧嫩,神凝

着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异客,闲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

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胡秉言 宝塔诗《茶》

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

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

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

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我们期待着

越来越多的福建茶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福建茶品牌响彻中华!

海峡网新媒体部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出品人 张文琦

部分内容综合自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安溪电视台、 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闽北日报、今日松溪、茶文化知识、福建三农联播等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福建茶叶牛!

你最爱哪种茶

欢迎评论里跟我们讨论

戳小花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