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茶,是能感受到的!

2022-04-06 08:19:26热度:89°C

 

做好茶、 卖好茶、 喝好茶

宋神宗熙宁(1068 —1077)年间有一本茶书《品茶要录》,全书不足 2000 字,主要是例举建安团茶采制不当的10种通病以及如何鉴别的方法,讲的似乎全是技术性的事。

苏轼却给此书及其作者黄儒以极高的评价。

他在《书黄道辅〈品茶文录》后》说:

“黄君道辅,讳儒,建安人,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

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乌能察物之情如其详哉!昔张机有精理而韵不能高,故卒为名医;今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于茶,为世外谈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

予悲其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世,故发其篇末云。”

读苏轼跋文,可以想见黄儒幽邃精神和优雅情致,以及对茶叶采制精益求精态度。

他的茶病“十说”,论述切实精细,是他亲身躬行所得的真知。

如要使茶叶清洁鲜明,香色如之,他说:“采佳品茗,常于半晚间冲蒙云雾,或以罐吸新泉悬胸间,得必投其中,盖欲鲜也。”

又如焙茶不能快速烘干,他提出:“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熟火气。”

苏轼赞誉他“至静无求、虚中不留”,惟如此才能对茶察如其详。

他对茶有“世外淡泊之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无功利”,这便是“高韵”。称得上是“有道之士”。他所得的“道”与“理”无须“发其辩”,全寓之于茶的品饮中。

庄子《内篇·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对文惠君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黄儒采制茶叶之技与庖丁解牛之技,都已超越了技艺层面,他们是用心在制茶,解牛。

明人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中说:“茶的芳洌洗神,非读书说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土,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

道进乎技

首先是技能操持者的契道

罗廪在《茶解》中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益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

姚绍先在许次纾《茶疏》序中说:

“陆羽品茶,以吾乡顾诸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

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茶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诣……

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决,悉心相授,故然明(许次纾字)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

罗廪以其“深知笃好”而斯得茶之妙理。姚绍宪平生习试自重而白首始得茶之玄诣。亦可称得“契道之士”了。

道进乎技

还体现在技能本身所蕴含的道理

如唐苏赓《十六汤品》第四品“中汤”说:“亦见乎鼓琴者也,声合中则意妙;亦见乎磨墨者也,力合中则矢浓。声有急缓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此谓点茶注汤要如鼓琴、磨墨,臂力合中,恰如《易经》的“执中而尚和”在茶技经验层面的运用。

明清茶书在谈及茶事技艺时也同样体现“中和”的理念。

明程用宾《茶录》说:“协交中和,分饮。酾不宜早、啜不宜迟。酾早元神未逞,啜迟妙馥先消。”

清程作舟《茶社便览》“投茶候”说:“茶与汤和,无过不及,发其真香,如炉点雪。”

此外,明人张源把茶技艺中的精华与核心直接称为茶道,他在《茶录》最后专列“茶道”一节云:“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