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茶企打不赢两岁的小罐茶,行业悲哀:卖得贵、赚钱难、靠补贴

2022-04-06 03:29:24热度:120°C

斑马消费 陈晓京

当小罐茶靠大师加持和广告轰炸刷足了存在感,存在于各大茶城和大街小巷的传统茶企们,反衬之下更显失落。

大家都知道茶叶越卖越贵,茶城一个接一个地开,茶叶店装修越来越豪华,但这些茶叶企业居然都不怎么赚钱,还得靠政府补贴养着。

不管是在港股上市的天福茗茶,还是登陆新三板的八马茶叶、谢裕大,基本情况都差不多。规模都做不大,年复一年,日子过得还算稳当,可就是没有多大“长进”。

最夸张的安徽谢裕大,去年营业收入1.48亿元,净利润只有891.05万元,其中政府补贴就高达357.14万元。

更多的没上市的中小茶叶企业,辛辛苦苦做茶一年,最终却是给房东和渠道商打工,赚的钱只够买几盒自己的茶叶,这些百年品牌竟然做不过才成立两年的小罐茶,令人唏嘘不已。

毛利高,净利少

营销大师杜国楹用小罐茶迅速席卷今年的茶叶市场,他说今年上半年卖掉3亿元,今年要完成6亿元的目标。

这让老老实实种茶、制茶和卖茶的传统茶叶企业望尘莫及。再怎么折腾,也赶不上小罐茶啊。

斑马消费发现,众多传统茶企的共性是,卖得不少,但能真正揣进自己口袋的钱并不多。

比如天福(),2014年-2016年的营收分别为16.89亿元、15.18亿元、14.85亿元,连年下滑。

这三年,天福的净利润2.70亿元、1.46亿元、1.65亿元,净利率分别为16%、9.62%、11.11%。

天福是中国真正靠卖茶而上市的茶企中体量最大的,茶叶销售一直占比7成以上,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行业翘楚”了。

业内第二的应该是八马茶业(.OC),去年完成营收4.62亿元,净利润只有3974.68万元,净利率为8.6%。身在安徽的谢裕大(.OC)去年营收1.48亿元,净利润只有891.05万元,净利率仅为6%。

茶叶的价格不断上涨,居然连茶业龙头都没有赚到钱,真是奇怪得很。更为关键的是,其实这些茶叶企业的毛利率都不低。

天福控股近三年来毛利率维持在60%以上,谢裕大在40%以上,八马茶业则在50%以上。

庞大的渠道费用、销售费用吃掉了利润,以至于出现这种情况:茶企辛辛苦苦做茶,到最后却是在给包租婆和渠道商打工。

相比之下,小罐茶就显得相当有套路,通过整合上游茶叶厂家来介入茶叶消费市场。

换句话说吧,传统茶企卖茶叶按斤按两卖,小罐茶论克卖;传统企业把茶当土特产卖,后者当快速消费品营销,二者的差距无形中已经拉开。

政府补贴年年输血

对于传统茶企来说,山不转水转的事情总是很多,比如说“赖以生存”的政府补贴。

斑马消费发现,几乎每一家传统茶企,每年都吃着补贴,这些补贴涉及产业升级改造、农业专项资金等项目。对这些企业来说,这就好比每年定时“喝奶”。

天福控股2016年报显示,公司来自政府的补助为1022.10万元,2015年的这个数据为880.20万元。

也许对于净利超亿元的天福控股来说,这点补助不算什么,但在营收逐年下降、净利率大幅缩水的年景,苍蝇腿也是肉啊。

对于谢裕大来说,政府补贴不是锦上添花,倒有点像雪中送炭了。

谢裕大也是营收过亿元的企业,2016年净利润891.05万元,同期获得且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357.14万元。

如果没有这些政府补贴,谢裕大的净利润几近腰斩,净利率连6%都没有。

八马茶业的情况也是如此。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公司营业外收入中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681.85万元、1203.30万元、1126.72万元和773.98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率分别为34.07%、47.05%、26.37%和13.71%。

不仅是这些上市茶企,斑马消费发现,在中西部一些中等规模的茶企身上,辛辛苦苦卖了一年茶,赚到的钱居然买不了几提茶叶,甚至有亏损的风险,这时的政府补助,大多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