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币中国CEO袁煜明西电讲课你更愿意相信事实还是逻辑
2022-04-05 19:17:09热度:106°C
2022-04-05 19:17:09热度:106°C
如何判断区块链的前景?
近日,211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国际双创周本科生学分课程,聘请到火币中国CEO袁煜明和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开展“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课程。该课程吸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11个学院百余位2016、17级本科学生选修。
以下是课程第四天时,火币中国CEO袁煜明所讲的关于区块链出现的本质意义的逻辑思考的内容:
一、 相信事实还是相信逻辑?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在前面三天的课程里,大家已经对区块链的历史、行业应用、未来前景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更加抽象的话题,或者说需要更多思考的话题。
我们还是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说起,2019年迄今为止国内票房最高的电影,大家都知道是哪一部吧?对,《流浪地球》。有多少人是既看了电影,也看了刘慈欣的原著的?那都看过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 电影里删掉的你认为原著里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见智见仁。我觉得,删掉的原著里最重要的内容,是原著里,地球人民对于地球流浪这个漫长宏伟的计划,是有非常大分歧的。
最早时就对移民方式有地球派和飞船派的分歧,地球派主张推动整个地球去流浪,飞船派主张人类分批坐飞船逃走。在那过去的四百年里,是地球派在主导,但飞船派一直在抗争。
然后到地球已经脱离太阳引力的时候,分歧达到顶点。这个时候是另一种分歧,就是太阳爆发是一个超级骗局,太阳根本不会爆发。当时很多人去观测太阳,发现太阳和四百年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要爆发的迹象。这些怀疑越来越多,形成了叛军,叛军希望停止地球发动机,把地球开回到原来的轨道。以至于连主人公的妻子都和主人公分道扬镳,加入了叛军。叛军席卷全球,获得了全面的胜利,把当时的联合政府的首脑们都绳之以法了。最后,就在处决了那批人之后,太阳氦闪爆发了。地球侥幸逃脱了,继续它的流浪之旅。
刘慈欣是一个非常理性冷峻的科幻作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他的很多书里,都会设计剧情,人类因为自身的短视、自私、狭隘等等各种人性的原因,做出了在全局视野来看不够理性的决策,最后酿成了悲剧。在《流浪地球》里,反叛军相信的是自己观测到的太阳最近没有变化的这个事实,而不相信天体物理学家所做的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不相信从这个完整精确的模型得出的太阳爆发的结论。当然在这本书里,刘慈欣还算是笔下留情了,虽然人们错杀了联合政府的首脑们,但整个地球还是侥幸逃脱了。他通过这么个戏剧性的剧情,在我看来,是希望引发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好,做了这么长的铺垫,这里就引出了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 你是相信事实,还是相信逻辑?
或者换个问法,就是前一阵讨论得很热烈的,你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当然这个问法要更宽泛,因为相信,是相信什么呢?可能是相信直觉、相信感情,甚至相信某个人。对于那些非理性的相信,我们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比如你说你就相信你爸,这个没问题,我们肯定非常尊重,但这个不在理性讨论的范畴里。在理性讨论的范畴里,你是因为看见事实,所以相信,还是因为相信逻辑,所以看见?
很遗憾,其实多数人,或者说大家在多数时候,都是更相信事实的。
有句话叫“事实胜于雄辩”。而且我们在多数时候,不仅更相信事实,而且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有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或者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而且,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就是更容易相信事实,尤其相信亲眼看到的事实。毕竟逻辑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的啊。比如说你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但如果你看到造茶叶蛋的挣得比造原子弹的还多,你心里肯定也很慌,就会自然的希望去找一些谁谁读了很多书挣得比造茶叶蛋挣得更多的事实,来让自己心安。所以每个人,如果只有脑子里的理论、模型和逻辑,而没有任何事实验证,必然会彷徨、怀疑、恐慌,谁要说不慌,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心智异常。
再延伸一点说的话,似乎传统的东方思维就是更加经验主义。古希腊就已经出了几何原本,就已经系统地做了抽象化和逻辑演绎。而我们古代的数学,比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等,就都是侧重计算和应用,不关注推导过程。我不能说我们现代东方人也一定比西方人逻辑抽象能力差,但这种经验主义思维模式的沉淀和影响,或多或少会存在于我们的直觉里。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你要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努力去相信逻辑,而不只是看到的事实。
首先,如果你相信事实,从逻辑上说无非是相信归纳。但这通常是种不完全归纳,样本是不完全的,很可能只是你恰好没有看到反例而已。而基于逻辑的话,只要逻辑是严密完备的,那就是颠扑不灭的,验证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事实都是差不多的。除非你是专门做调研做实验的,或者你就是掌握了大量别人没有的数据,要不然,你所看到的新闻,别人也都能看到,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别人身边也在发生类似的,凭什么你能和别人拉开差距。
用张一鸣的话说,那些平庸的人,大多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对,不是行动上的。最主要的差距不是来自别人在吃饭时,你忍着饥饿多看了几页书,而是多数人只看到了眼前的事实,只相信他们眼界局限所能看到的东西,而少数人相信了他们脑海里的基于逻辑的所得出的结论指明的更远大的未来,指引他们走了不寻常的路。
例子我们不多举,就举一个最高大上的吧。比如当年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光速不变,在任何参照系都不变。大家都学过相对论吧?广义相对论难一些,狭义相对论的数学推导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有光速不变的假设,再做个洛伦兹变换,就可以推出狭义相对论了。但为什么当时其他科学家都想不出来呢?因为大家都受经典力学的制约影响,觉得总是该有参照系的。
但爱因斯坦深信一点,就是自然规律必然是简洁而优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非常简洁而优美的,从它可以推导出光速不变。如果光速是可变的,那这个方程必然要被改,而且无论怎么改都会改得复杂且丑陋。所以爱因斯坦就坚定地相信了光速不变,以这个前提去思考,就创立了相对论。那时候其实他并没有去做什么实验,完全纯空想出来的。
你可以说爱因斯坦是赌,只是赌对了,但人家的赌是有逻辑支撑的。相对论在当时并不被看好,诺贝尔奖也没敢颁给爱因斯坦,后来拿光电效应给他颁了个奖敷衍了事,后来相对论才不断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验证。包括最近观测到的黑洞,也是广义相对论的再一次验证。
二、如何判断区块链的前景?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到区块链了。那么, 就区块链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它未来是否有前景?有多大的前景呢?
大多数人,对区块链未来前景的判断,也是基于现有事实的。比如我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不要和我扯这么多虚头巴脑的,你就告诉我区块链到底能用来干嘛,除了炒币还有别的应用吗?为什么我生活中看不到区块链的应用?”或者就是“我在17年最高点买的比特币,现在还亏了几十万呢,什么时候回本了我就相信区块链有前景”,身边都会有这样的朋友吧?
或者,那些支持区块链的,往往说法是“Facebook在大力搞区块链,还发了Libra,摩根大通在搞,星巴克也在搞,国内腾讯阿里都在搞,马云都说了阿里必须要有区块链,你比小札和马云还聪明吗?”,或者“比特币今年已经翻了两倍了,今年买啥有这么高收益率”。
所以有人画了个图,比特币一涨,大家就惊呼“区块链革命”;比特币一跌,大家就咒骂“区块链骗局”,反反复复,找不到自己的坚定立场。
很惭愧,我有时也会通过类似的方式和别人说,因为很多时候交流时间有限,说Libra说摩根大通对方最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我知道实际上这样的论述都是苍白的,都是不完全的归纳。
真正有思考深度的人,不应该停留在这种层面的探讨。今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去思考和探讨,区块链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我们追溯到区块链的起点,十年前中本聪写的比特币白皮书。 其实中本聪是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的。他在第一段就说,当前互联网上的交易,几乎都要借助可信赖的第三方。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系统都运作良好,但还是会有弱点。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的系统。
后来的人们在比特币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延伸和改进。比如以太坊认为比特币功能太简单,增加了智能合约;EOS认为TPS太低,采用了DPOS共识机制;Cosmos和Polkadot认为链与链之间需要互操作,所以去做跨链;包括比如DAG机制下都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区块链的结构了。
虽然有那么多的修改, 但不变的是一点,都是基于一个分布式的系统,都没有完全可信赖的第三方中介。 CAP原理你们学过吧?CAP原理已经告诉我们了,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所以区块链所有的被嘲笑的缺点和窘迫,无论是交易速度低、操作难度大、存储冗余大等等,都是因为区块链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去构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这些缺点和窘迫都是分布式系统与生俱来的。
所以, 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需要分布式的、不依赖第三方中介的系统?还是可信赖的第三方中介可以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果是前者,那区块链必然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是后者,马上把区块链扔到废纸篓里。
我们希望课堂上的每一位,都能记得这个问题,在未来对区块链的前景感到困惑时,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会谈一谈我的思考和理解,但我的思考不能替代你的。或许我说的能给你辅助和启发,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
在古代,因为通信条件的落后,分布式系统是天然存在的,所以有烽火台,有驿站,有拜占庭将军问题。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远隔千里的人都可以随时通信,包括未来5G时代到来后会更加便捷,那么,我们还有必要牺牲一定的效率、便捷性,来构建分布式的系统吗?
三、我们是否需要构建分布式的系统?
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的第一段里提了几点认为第三方中介系统的弱点,我们归纳了一下:
1. 人们无法实现完全不可逆的交易(即不可篡改);
2. 中介会增加交易成本,限制实际可行的最小交易规模;
3. 中介会向客户索要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我在此基础上再把2,3两点分别补充延伸一下:
4. 资源组织的个性化需求与中介系统希望标准化的矛盾;
5. 企业或政府客户不希望把信息泄露给中介或其他机构;
如果以上各条都不成立,或者都无足重轻,或者就算现在存在,假以时日必然能解决,那么,请大家把区块链扔到废纸篓里。
接下来我们来逐条分析。
先说第一点, 为什么我们需要完全不可逆的交易,或者说,更广义的说,是不可篡改的信息记录。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可能的被篡改的原因有哪些,是否是普遍现象;一个是哪些信息记录是需要可靠地不被篡改的。
有哪些可能的被篡改的原因,这个很重要,因为如果被篡改是很小概率的事件,就不一定要防止。 就像虽然飞机存在事故的可能,但由于概率太低,多数人不会因此而不坐飞机。你说第三方的系统可能会宕机,可能被黑客攻击,可能存在内部员工作弊,但这些是否都是小概率事件呢?
我们可以把第三方区分成小公司和大公司。小公司因为技术弱,管理也没那么强,宕机、被黑、内鬼的风险都是存在的,用区块链防止篡改,是可以增强这些小公司的品牌信誉,从而与大公司相抗衡的。
但是否会存在大公司,或者说足够优秀的公司,技术足够好,管理足够完善,把这些都变成极小概率事件呢,从而让区块链没有用武之地呢?我觉得是可能的。但这样的公司可遇不可求。在如今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都被曝窃取用户数据的年代,你很难去完全相信一家公司。毕竟任何公司都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你难以保证它能永远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我们也不可能让政府像社会保姆一样去记录全社会的所有事情。
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信息记录是需要可靠地不被篡改的,这个需求强不强。 中本聪在白皮书里举的例子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刚需,他举的例子是,电商里很多商品和服务是无法退货的,但如果交易可逆,就可能出现潜在退款的可能。但我觉得中本聪的年代电商还处于发展早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各种机制来保障交易诚信,并不需要强制不可逆。然而还有很多场景,比如知识产权、食品溯源、投票管理、资质证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在真实世界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可逆转了,信息记录却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篡改,这是很多相关人所不愿意其发生的,这种场景有很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的场景去想,我不一一列举。
这是第一点,不可篡改,也是区块链被很多人所认为的最重要、或者最容易理解的功能作用。
第二点和第四点、第三点和第五点我分别放在一起说。先说第三点和第五点,说起来相对简单一些。
第三点,中介会向客户索要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这个其实是很重要,而且当前很严重的。这个在国外会是很强的需求,比如Facebook之所以做区块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舆论对于他侵犯用户隐私有很强烈的质疑。
不过目前国内用户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并不强,很多人更习惯于密码丢了,打电话找客服把密码要回来。虽然国内也出过很多次互联网公司用户资料泄露,大量隐私资料被公开,或是被撞库等,还是没有形成很强的氛围。反而区块链的钱包需要自己保管私钥,很多人倒不习惯,我也碰到过好几个人,问我私钥丢了怎么办,找谁能要回来,事实上找任何人都没有用。
所以我觉得就目前来说,第三点在国内并不是刚需,当然,放眼全球来说,放眼长远来说,第三点是很重要的。
第五点的意义要更为突出。
个人意识的确还淡薄,但政府和企业客户都是很重视数据的。 有句话说,“数据是数字时代新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不能轻易给别人。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家企业,搭建了一个互联网平台,让其他企业接入进来,多数企业是存在疑虑甚至不愿意的。除非是仰仗你的供应商,其他的比如你的客户、你的合作伙伴大概率都不愿意,更不要说你的竞争对手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数据孤岛。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分布式的系统,谁也不拥有对这个系统的最终控制权。各个公司的数据都存在上面,但你的私钥只能读取你自己的数据,如果你要读取别人的数据,你需要去购买或其他方式征得对方同意,让对方把数据转让给你。我们也可以基于多方可信计算等技术,让相互不能窃取数据的前提下,进行多方的数据调用和计算。这个需求在很多行业都很强烈,尤其很多数据敏感性高的,比如政务、金融、医疗等就会更加强烈。
最后再说第二点和第四点。
第二点,中介会增加交易成本,限制实际可行的最小交易规模;其实如果狭义地看这点,其实也不成立。 因为你往区块链上存一个特别小交易规模的交易,占用了分布式账本的空间,其实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比特币系统需要矿工费,EOS系统需要抵押。所有的区块链,不管什么机制,都必须这样设计,要不然就无法抵御DDOS攻击。所以单纯狭义地看转账、支付这样的场景,区块链的最小交易规模并不比第三方中介有很大的优势。
第四点可以看做是第二点的广义延伸:个体个性化的需求与中介系统希望标准化的矛盾。
在此前我投身区块链行业时,我曾经写过一篇5个小故事来说明我为什么投身区块链行业。关于区块链行业为什么有前景,那篇文章里并没有做这么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只讲了一个小故事,就是把自己分拆上市。
在我读中学时,每天胡思乱想。经过了千思万虑,最后想出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奇招,就是把自己分拆上市。我当时想了很缜密的方案,把每个人成年以后的30年人生证券化上市,父母持有一部分原始股,但控股权在自己手里,成年以前由父母代持,成年后归还本人,结婚的过程是个换股的过程。贫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获得资助,主业无聊又不敢辞职下海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尝试挑战,经纪公司可以通过这个方式锁定那些怀才不遇的北漂,多么美好的未来啊!
可惜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上市需要投行、律所、会计事务所、不知道这些人的薪水都特别高,公司规模小一点投行都懒得搭理,更何况个人。除了少数超级明星,普通人这辈子都不可能上市。
很多年以后我知道了区块链。一切都变得可能了。由于无需中介就可以实现各个节点的相互信任,任何人可以把任何细微、不重要、价值有限的信息、交易都可以放到链上来公证,没有人能篡改,也没有人能赖账。把个人时间打包固然不算很成熟的区块链应用,但至少变得理论上有可能了。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事情,在现有的商业体系里是无法实现的,但现在都变得有可能了。
在人类过去的五百年里,社会的高速发展是和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所有的企业、组织、第三方机构都是通过产品的高度标准化来实现规模经济。优点是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价格低廉的优质产品,但缺陷是个性化都被抹杀了。我们无法实现C2B,因为单个的消费者都没有足够的信用,供应者不可能低成本地为其定制产品和服务。
这就好像在以前,每个人要发表声音是很困难的,你得向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投稿,编辑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你的内容得符合这家媒体的格式和要求,多数都会被毙掉。而现在,一个人只要会打字会上网,就可以自己注册一个自媒体来发声。的确这些年自媒体有很多乱象,需要整治需要监管,但不可否认,我们能看到的内容比以前只能看报纸、电视要丰富很多。
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而区块链可以实现资源组织的个性化。
四、对几种质疑的探讨
有人向我提出过这样的质疑。
像阿里的芝麻信用分已经很强大,未来如果进一步完善其数据维度和分析工具,芝麻信用分就可以判断你的信用,从而赋予你相应的组织资源的权利。
目前的自媒体,都是存在于中心化的平台管理之下,比如、微博、抖音等等,他们会对发布者的资质、发布内容进行审核,运行效果目前看也很不错。个性化的资源组织,未来是否可能也由一个中心化的企业平台来管理,比如阿里或腾讯。这个平台因为有足够多的样本,所以任何你所谓的个性化的资源组织的审查在这里都变成常见问题而可以标准化了。
听起来是否很有道理?
首先,目前阿里的芝麻信用分覆盖的数据维度还是非常有限的,人们有很多行为都没有被覆盖在里面,你可以刷出一个很好看的芝麻分来然后干坏事,所以现在光芝麻分高也干不了什么事。
但是,未来是不是存在可能,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芝麻分体系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基本覆盖你的全部行为,所以芝麻分可以全面地评估你的信用。是有可能的。
但一个问题,是在于信息的审核相对容易,尤其现在还有很多自动化的工具,但资源组织的分配的审核要复杂得多,比如appstore、淘宝的审核就要比、抖音复杂不少,而资源组织会更加复杂,可能很难标准化。 这个中心化平台会有非常沉重的负担。
另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时候这个平台是很可怕的,他主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 一个公司足够强大时,你很难确保他不变成恶龙,出现价值观和行为的扭曲。
那么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单个芝麻分体系的确不够,但还有腾讯、京东、小米、美团等各个公司的信用数据,汇集到一起就可以覆盖你的全部行为。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形成一个联合审核平台。
这个是可以做的,事实上现在就有公司专门做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的黑名单共享。这个是可以实现的。但一旦涉及到更详细一点的数据做共享和分析,涉及到联合审核,就会存在我们前面说的机构间不愿意共享数据的问题。企业肯定是不愿意共享的。阿里不愿意给腾讯、京东,反过来也一样。 这个时候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分布式的平台。 这也是Libra选择采用100个成员的非营利协会的方式的原因。如果Facebook自己搭个平台,是不可能让Visa、Paypal、Ebay等都参与进来的。
还有人可能会觉得,的确现在来看,让一个中心化的公司来组织资源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隐忧,但区块链不也还很不成熟么? 两种路径都不完美,凭什么就五十步笑百步,凭什么相信五十步就能跋涉万里长征呢?
的确现在采用区块链方案也问题很多,可能比单一公司的方案问题更多。这就好像如果只跑十公里,飞机很可能还不如汽车,如果早期的飞机就更不如了,但如果是跑一千公里,那飞机就远远把汽车甩在后面了。
当前的互联网世界,可能还不像跑一千公里,但依靠单一公司来主导已经捉襟见肘了。
今年的4月16日,Twitter的CEO Jack Dorsey在TED2019的访谈时,TED的掌门人Chris Anderson就很强烈地表达了他对Twitter的担忧:“我们和你一起在"Twittanic"的游轮上进行着伟大的航行,有人正在经历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告诉你:"我们担心前面的冰山。我们的船,可能并不是那么结实。"然后你却表现得异常的平静。”
“推特非常优秀,它改变了如此多的东西。而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关系到我们的世界。Jack,你会真的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个访谈的视频。并不是说Jack Dorsey很傲慢,对各种问题置之不理,Chris Anderson才会这么痛心疾首地质问。相反,前面Jack一直在很耐心地讲Twitter已经注意到了信息健康性的问题,已经是最担心的问题,已经做了什么,计划做什么,想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说了好久,Chris仍然不满意。所以问题并不在于Jack的意识不够,或者态度不好,问题在于这么一个关系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世界的重大的事情,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个成立十多年的公司,寄希望于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寄希望于他在股东对日活、利润要求的压力下,能潜心于对如此庞大、复杂的体系去设计合理的规则体系来进行正向的引导。 这将是单一公司无法承受之重。
更何况,当前我们的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还是非常有限的。但就像凯文·凯利一个多月前在贵阳数博会上所说的, “未来世界是一个虚拟加上真实的世界,我们希望将整个现实世界都 1:1 映射变成数字社会。” 这个所增加的数据量,是指数级的而不是算术级的。到时候单一的公司肯定是无法承受,社会大众、其他的公司也不会信任单个公司。必须要借助区块链、借助分布式系统才可能实现。
另外,补充一句,可能Jack Dorsey一直是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他其实是区块链的坚定支持者,他明确表示了“我爱这项技术和社区”。他在区块链领域已经做了些投资,还参与了前一阵很热的闪电网络火炬传递活动。
以上是我对于我们是否需要分布式的、不依赖第三方中介的系统所做的思考, 总的来说第 1 、4 、5 点都是强烈的需求,决定了区块链是会有广阔的前景的。 当然,结论仅供大家参考。这个问题是值得做很深入的探究的,我所分析展望的,也未必一定是对的。
最后再给我的观点打个补丁,显得更加严谨一些。 我希望大家努力去相信逻辑,而不只是相信看到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大家就要无视事实。事实还是很重要的。
首先,事实是逻辑的阶段性验证。 虽然说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绎来推断多年后的事实,但这个过程往往是渐变的,因此在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通过事实来做阶段性验证的;如果发现不符合,我们就需要审视逻辑推演的过程或是前提假设是否存在什么错误。
其次,像相对论是可以抽象为数学问题的,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经济、社会问题,都比较复杂,无法简单地抽象成数学问题, 因此逻辑演绎所依据的规则、定理往往并不是非常严密的,也往往是从观察到的事实样本里归纳总结出来的。
所以,事实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因为人性自然会更相信事实,所以我会强调让大家更多去相信逻辑。
好,关于区块链的本质意义的思考就先交流到这里。
专栏 | 通证的使命在于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
专栏 | 区块链的金融安全新思维
什么样的通证设计必然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