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红湖南红茶的历史(下)

2022-04-05 08:12:23热度:129°C

1880年~1886年,是湖南红茶出口的最好时期,据载,每年供应出口90万箱以上(每箱平均30.24公斤),折合27670吨,占当时全国出口红茶的27.6%,尚不包括副产品红茶末、红片茶和粗红茶。这30年间,汉口英商洋行收购70%以上,其余为俄国及欧美澳各国洋行收购。湖南红茶进入鼎盛时期。

1887年以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兴起,价廉物美,风靡全球。而我国红茶因前期畅销,忽视了质量;个别投机商人甚至掺假作伪,国家又无商检或监督机构管理,以致影响了湖南红茶对外贸易的声誉。同时英国为扶植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从1890年后,大量减少“湖红”进口,转购印、锡红茶。1893年,汉口英商只收购“湖红”1148吨,不及兴盛时期十分之一,湖南红茶出口开始了第一次滑坡。

1894年,俄商大幅度增加红茶进口,成为湖红最大的客户,20世纪初,英国及欧美茶商收购量也稍有回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西欧各国为了贮备物资,又在汉口与俄商竞购红茶。

在民国四年(即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湖南宝大隆兴曾昭模红茶获得名誉奖章,安化县昆记梁徵辑红茶和浏阳分商会红茶获得金奖。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使湖南红茶在世界红茶舞台上大放异彩,名声大震。1915年,湖南红茶出口增至21168吨。出现了第二次增长。

1891~1917年的27年间,湖红年均出口约15900吨,比最盛时期下降45%,而且每吨售价也跌落约40%。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衰退,来华购运茶叶者稀少。加之俄国十月革命后,经济处于尚未恢复时期,外汇短缺,压缩茶叶进口,原由俄商在汉口经营茶叶的洋行,资本被没收而撤销。1918年至1921年,湖红全部积压汉口,出口几乎停顿。湖南红茶出口,出现了第二次大低峰。

1922年,中苏恢复通商,欧美澳也有少数茶商来汉口采购。1923年,经汉口出口的湖红上升至12121吨,出现了第三次回升。

1927年,国民政府反共反苏,接着又发生“中东铁路事件”,俄、中两国断绝邦交,红茶出口又复下降,进入第三次衰落时期。

1933年中苏复苏,苏联组织协助会来华购茶,汉口历年积压的湖红销售一空,湖南红茶出口又有起色,同年出口4449吨,比1932年的1876吨增加一倍多;1934年达到7762吨,出现了第四次回升。

1937年的中日战争爆发,次年10月汉口沦陷,湖南红茶无法向汉口供应出口。财政部为了统筹外汇,由贸易委员会实行茶叶统制购销,组织中国茶叶公司经营,在衡阳设立办事处收购两湖红茶外运。表面上贷款茶商,扶植出口生产,但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财政部年初所定茶叶收购价格全年不变,茶农和茶商亏损,不愿积极产制和经销,加以南方各对外港口逐渐沦陷,输出困难,至1941年以后就一蹶不振,湖南红茶出口进入第四次最萧条的时期。

1943~1945年无红茶出口,中国茶叶公司也倒闭撤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继而发动内战,外商多裹足不愿来华购茶。湖南红茶只有安化、桃源、平江少量产制中,多运至广州售与侨商外运。仍处于大衰落时期。

1951年安化红茶厂增置制茶机器,开始制订茶叶精制程序。厂长黄本鸿写成《红茶精制与茶机排列》一文,在《中国茶讯》发表。1953年《红茶精制》专著出版。

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茶叶专家贝可夫,带领索利魏也夫、哈利巴伐及研究生鲁奇金等4人来安化考察茶叶,学习红茶。

1954年,安化一茶厂、安化二茶厂全面应用精制茶叶,结束了千百年来湖南靠手工制茶的历史。

1956年,由全国供销合作社茶叶局、湖南省供销茶叶管理处、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等单位在安化茶厂进行红条茶轧制试验,开我国轧制红茶先例。

1958年4月,中央第二商业部茶叶采购局、外贸部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农业厅、商业厅棉麻茶烟贸易局、湖南农学院、湖南省茶叶实验站共同组成了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制工作组,在安化县茶场进行分级红茶初制试验,获得成功。

1960年,通过对安化云台山茶树品种调查观察,首次提出“安化云台山大叶茶树品种”概念。

1965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作为全国第一批21个地方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并被写入大学教科书,在国内外推广。

1984年11月,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安化云台山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这一品种所产鲜叶,成为了“湖红”制作的最优质的原料。

(资料来源:高端红茶俱乐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