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胃中幽灵

2022-04-03 23:50:40热度:101°C

 

被美国列入为致癌名单。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三氧化二锑被列为合理怀疑的致癌物,以及6种自来水消毒后的卤代乙酸副产物被认为具有致畸、致癌副作用。

1

到底有多普遍?

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3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几乎普遍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据《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不同环境因素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在全球自然细菌感染中超过50%。其中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超过发达国家。据2001-2014全国幽门螺旋杆菌调查显示,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90%之间,平均为59%,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3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测疾病发展情况就是胃癌。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

2

会有哪些症状?

早期会出现消化不良,严重时胃痛、突然消瘦、贫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临床研究发现95%的十二指肠溃疡,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生率超过20%。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会有哪些症状呢?

早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出现消化不良,如早饱、胀肚、嗳气、大便不成形、解不干净、不规律以及口腔异味等症状。

另外,经常感到饥饿、流口水,在排除甲亢、中风等问题后,可以考虑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再严重的情况就会出现胃部疼痛、胀痛,身体突然消瘦、贫血等,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

3

有哪些主要危害?

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害有多大?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严雪敏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严雪敏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多数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感染者中约15%至20%发生消化性溃疡,5%至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至3倍,而在发展中国家,约有63%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的“战斗力”也很强。除胃黏膜外,人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都有幽门螺旋杆菌的“身影”。

4

如何检出和治疗?

可通过抗原或C-13尿素呼气实验检测;口服药物两周可治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关专家提示,如果想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推荐在正规医院做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其次是C-13尿素呼气实验。如果进行胃镜检查,可以通过快速尿素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观察到有无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情况。

专家表示,即使确认感染,患者也不需要过度紧张。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两周以内的口服药物治疗达到细菌根除。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婧建议,有胃部疾病的人群一定要进行杀菌治疗。

较常使用的是四联疗法,即联合服用两种抗生素和铋剂、抑酸剂两周左右。李婧提醒,在决定治疗前一定要有现症感染证据。

啥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状,是一种能够在人体胃内长期定植并导致慢性炎症的细菌,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

它还是一种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这种细菌会“定植”在人体胃部,就是会在胃部长期定居,以及不断生长、繁殖后代,它需要依赖于人体不断提供的营养物质,同时又会产生影响,比如导致感染。

日常如何早期预防?

少吃生食和刺激性食物

倡导使用公筷或分餐

专家表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可能与共餐习惯有关。实行餐具消毒,推行公筷制、分餐制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幽门螺旋杆菌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口、粪-口等方式传播,想要早期预防,远离幽门螺旋杆菌,应该做到这些好习惯。

首先尽量少吃生食和刺激性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另外要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口腔卫生也要注意,早晚勤刷牙,牙刷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杜绝口对口喂食:有些老人喜欢含一下食物喂孩子,这是非常容易传染的途径之一。共餐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一个传染方式,在这聚餐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往往一人感染,就有可能引起全家被传染,且幼儿与老人更易感染。如果需要外出就餐,尽量选择用餐环境卫生较好的餐厅,吃饭时最好使用公筷。若条件允许的话,不仅在外就餐使用公筷,在家也同样建议使用公筷或采用分餐制。

此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