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蕴茶香
2022-03-31 15:44:35热度:85°C
2022-03-31 15:44:35热度:85°C
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查必芳 田 倩
黔茶飘香普安县茶叶基地
“世界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源在贵州。”
而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颗茶籽化石,则是在黔西南出土。
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脉,群山绵延,云雾缭绕,生态完好,是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产茶区,发展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世纪80年代在普安县和晴隆县交界的原始森林中发现距今一百多万年以上、迄今世界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加上古脊椎动物“贵州龙”化石、“兴义人”古人类遗址在州内发现,充分说明,黔西南州不仅是人类繁衍摇篮,也是茶树原生地,是名副其实的“古茶之乡”,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培育、特色化经营,做大做强以“一红一绿一紫”为主的茶产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以“普安红”为主的茶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山区致富产业,同时成为黔西南州呈给世界、让世界认识黔西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截至2019年7月底,全州茶叶种植面积由2018年35万亩扩大到45.8万亩,产量达10100吨,其中:绿茶9592吨,红茶446吨,其它茶类62吨。总产值14.2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8867人。
“红绿紫”,市场“飙红”茶农笑茶产业是黔西南州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全州80%以上的茶园都在贫困村。
说到茶产业,不能不提到2015年至今最出风头的茶叶“普安红”。
普安红
2015年5月,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到普安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对普安红茶大加赞赏,说想不到贵州还有这么好的红茶,赵克志亲自取名“普安红”。同年,贵州省将贵州茶叶主打品牌“三绿一红”,即“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遵义红”,调整为“三绿二红”,新增一“红”,即“普安红”。
“普安红”为什么这么“牛”!
作为“黔茶第一春”核心产地,普安的茶,一是“古”。普安有世界唯一迄今2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有兴盛于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有修建于明末时期的茶庵寺等历史古迹,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四球古茶树2万多株,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是“中国古茶树之乡”。
普安的茶,二是“早”。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地热资源丰富,核心产茶区的春茶比全国其他地区早20天左右,每年春节前即可喝到新茶,被誉为“黔茶第一春”。
普安的茶,三是“净”。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园管理严格,坚决不使用草甘膦等农药,制作过程工序规范,叶不落地,做出的茶干净,泡茶时不用洗茶即可饮用。
普安的茶,四是“香”。茶芽持嫩性好,红茶香气高锐,带自然花香。《夜郎风物志》记载:“其茶香异于常烹煮时香风溢野,饮之使人熏然欲醉如梦至南柯耳。”
普安始终将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扶贫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全县茶园已发展茶叶种植面积14.3万亩,投产茶园9.1万亩。每个乡镇(街道)都种有茶,其中茶园核心区江西坡镇种植面积达7.79万亩。形成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茶产业龙头企业11家,相关企业及合作社150余家,带动农户6060户24647人种植。
“普安红”已跻身“中华文化名茶”,2015年—2018年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获得贵州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证书、中国茶文化之乡、十大魅力茶乡、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黔茶第一春等荣誉。
2019年,普安春茶创造了日销售最高40吨、产值240万元的记录。2019年1月至8月茶叶产量5983吨,产值7.2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普安脱贫攻坚重要产业之一,广大农户通过茶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8年4月9日,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对口帮扶单位积极牵线搭桥,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捐赠方安吉县溪龙乡组织有关领导及专家先后到普安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确定向普安县捐赠2000亩安吉白茶茶苗,普安县成为全国受捐的3省4县中面积最大的县,覆盖地瓜镇、白沙乡2个乡镇10个村(社区)贫困户862户2577人。
2018年10月22日,在普安县地瓜镇岗坡村项目建设点,贫困户代表和安吉县黄杜村代表一起,在海拔近2000米的“感恩茶园基地”里种下了首批安吉白茶,2018年11月22日,全部完成2000亩种植任务。普安以捐赠茶苗“白叶一号”为契机,推广种植“白叶一号”面积达11600亩,打造“白叶一号”产业带,以“一县一业主推、一村一社带动、一户一人就业、一人一亩覆盖、一亩一万增收”为抓手,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共建和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户四方共享”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做到利益精准联结,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非贫困户持续增收,着力推动实现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
天下名茶何其多,惟有此茶最知春!
古老而美丽的黔西南州不仅是人类最早居住和最宜居住之地,也是中国和人类不可多得的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宝地。
黔西南州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有的产茶区,具有“山高雾重出好茶”得天独厚的地域、土壤、气候环境,润生出品质上乘、馨香馥郁、鲜爽醇厚的优质绿茶。古往今来,所产绿茗,便誉满神州,秀甲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种植;70年代初期,国营新桥茶场在外贸、农业部门协助下,先后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福鼎大白茶、浙江小叶茶种植;8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设了晴隆县和普安县茶场,标致我州茶叶集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多年来,我州开发出享誉市场的产品,如晴隆县茶业公司注册商标“贵隆”和“贵翠”的“一级云岭绿茶”“贵隆绿茶”“贵隆毛峰”等;普安茶场注册商标“普天”和“金雀”的“细寨银芽”“普天云峰”等;新桥茶场注册商标“新桥牌”的“春螺”“新桥绿茶”“御茗”等;以及兴义“七舍茶”,兴仁“龙角茶”,贞丰“坡柳茶”“娘娘茶”等地方传统茶。其中绿茶外形挺直,峰苗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浅绿明亮,具备“色翠绿、香高长、味鲜醇”品质特征。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阳崖阴林紫者上”,在陆羽《茶经》里,紫茶为茶中之王。
今年5月16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望谟县“中国紫茶之乡”,这标志着望谟紫茶迈出产业化之路的关键一步。
在茶树源产地的西南片区——望谟县深山大壑中,生长着全身通紫的紫茶古树居群。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受邀实地考察鉴别认定:位于望谟郊纳的野生乔木古茶树,是没有变异、濒临灭绝的原生态紫茶“红花紫鹃”。经考证,这个品种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属唯一。2017年,贵州大学茶学院相关专家经初步普查:郊纳镇境内古茶树达82862株,树龄千年以上有4株。
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郊纳镇,2016年以来,把发展紫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打产业来培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将茶产业作为“一镇一特”主打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八步古茶”为核心,村村种茶,规划实施“万亩茶园”八步山风景区建设,建设产茶、采茶、品茶、观光、娱乐、旅游为一体的茶旅康养园。
“六化”打造百亿级茶产业山中山,茶中茶,高山云雾出好茶。
黔西南是山的王国,龙头大山、白龙山、普纳山、云头山、麻山,是州内最适宜种茶的五座名山。
布依姑娘采茶忙
作为全省的重点产茶区,切实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六化”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百亿级产业。今年制定了推进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5月18日,召开茶产业发展推进会提出:紧紧围绕生态茶、优质茶、高效茶发展定位,全力攻坚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信息化,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效益,着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国优质红茶基地和早春优质绿茶基地,做响“中国紫茶之乡”品牌,努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我州“百姓富、生态美”的百亿级产业。
全力推进规模化,在现有4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每年新增10万亩速度推进,确保到2021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突破75万亩,力争到2023年实现种植规模达100万亩、产值达100亿元的“双百”目标。
全力推进集团化。坚持“抱团”发展,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优势,推进全州茶产业集团化发展。
全力推进标准化。守好守牢品质品牌底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标准化育苗、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管理。
全力推进品牌化。围绕“一红一绿一紫”茶叶品牌战略,抓好产地环境认定、产品认证,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将我州茶品牌做响做靓。
全力推进一体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茶旅一体化”,将茶产业打造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标杆型产业。
全力推进信息化。促进茶产业信息化,对现代茶叶建设,强化产业技术支撑,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茶业已经成为黔西南州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有力地加快了全州脱贫攻坚步伐。如今,黔西南的茶业正乘着“黔茶出山、风行天下”的东风,茶香飘万里,为世界人民送上一缕清香。(图片均来源黔西南日报图库)
来源:中国黔西南
责任编辑:雯雯 利利
本期审稿:然然
值班总编:邓伯祥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
官网: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号:zgqxnw)”。上一篇 : 采青山绿水,制上等好茶
下一篇 : 青山绿水,好茶才能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