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片第8个世界土壤日《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2022-03-31 10:34:38热度:145°C
2022-03-31 10:34:38热度:145°C
作者: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 |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
· 直播片 ·
“ 世界土壤日 ” 第三届《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论坛开启·
在第8个世界土壤日里“土壤生态艺术计划”国内举办了第三届土壤艺术公教项目;“世界土壤日”是世界粮农组织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5日作为世界土壤日,该决议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的本次公教公益展览项目重点在于宣传“世界土壤日”,目的在社会大众层面传播对土地土壤的关怀,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土壤与人类福祉密不可分的整合生态关系,提高人们对有限的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
今天公益论坛主题是:“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创建以多元化形式与跨学科交流平台,探讨当代土壤文化,提高人们对有限土壤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论坛期间设立“土壤日”、“土壤周”、”土壤月”论坛;我们的学术支持单位为国家环保部隶属《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将论坛成果及文章观点传播给社会大众,深入阅读及了解“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相关知识内容。
未来美好的生存环境其依存关系关乎到每一位社会大众和每一阶层人士,本论坛在启发思考的同时从我们的内在情绪和情感上,呼唤启动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土壤以及生态问题。呼吁土地正义的觉醒,期盼我们共同的拥抱和呵护大地,生长出我们共同的“反哺土地”的意识。
·论坛现场·
——上 海 新 桥 美 术 馆——
· 论坛专家领导发言 ·
《 保护好我们现有的耕地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任官平
我是第三次来参加这个项目活动了。在这之前、大约是10年前,我开始了解到这个土壤生态艺术项目。有一天在我的办公桌上收到一本画册,是土壤艺术家宋陈土壤生态艺术作品一本画集。当时看后感觉很震撼,很受感动。能以土壤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创作的对象,而且能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是很少见的。她所选择的创作的方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巧妙融合,对环境保护科学普及也有很大创新意义。当时我就把这本画册交给我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的负人,请她参考学习借鉴。
这些年宋陈下了很大的功夫,走了很多的地方,创造了很多的作品,有些作品在社会上还有很大的反响,社会认可度很高。今天我们又看到土壤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一些作品,又增加了新的艺术元素,把土壤的创作和“喜马拉雅艺术”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使土壤艺术创作有了佛教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任务是“真”,而艺术的追求是“美”,宗教追寻的则是“善”。所以在这些土壤生态环保作品里面,都在试图表现出环境科学,宗教信仰,生态艺术的“真、善、美”!这是很不同寻常的作品。
刚才在“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上,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了新的专业委员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这是开全国风气之先。属于第一家!这个专委会的成立,我也做了一点推动和牵线搭桥的工作。将生态艺术创作和我们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的科普工作结合起来,也是个新的尝试。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结合,应该也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未来在生态艺术的创作和环境科普上把二者结合好,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促进环境科普教育,用环境科学知识充实艺术创作的内容,增加科普教育的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更加接地气。我们把环境科普工作与艺术兴趣结合好,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两个方面的服务,即环保科学技术的服务和艺术化的生态美学欣赏。
今天是第8个世界土壤日。我想除了参加这个节日的活动,以后的世界环境日,我们的艺术作品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这个土壤生态艺术作品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公共场所,给大家提供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给大家来做环境科普教育。
我在想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和食物的来源。大家比较关注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是否安全。要知道,粮食蔬菜都是来自于我们脚下的耕地,土壤保护和粮食增长一样非常的重要,如果耕种土地被污染了,种菜种粮再给大家提供到市场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耕地保护这一块我想大家特别要关注。现在城市的年轻人未必能够了解,希望以后多到农村来做社会调查;说到食物健康,我们对耕地这一块需要多说几句话。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副理事长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发起人任官平先生论坛致辞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约870万种生物,其中1/4存在土壤之中,这叫“万物土中生”。土壤中的生命,组成一个庞大的生物网食物链,它们驱动着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物质循环,这个过程使得土壤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生命死亡后的物质在土壤中又积累了各种有机质,特别是腐质土,创造了耕地的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保护,保肥保水的能力。因此土壤具有了它的特点,中心就是土壤的肥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力”。
一万两千年前,当人类意识到脚下的土壤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不再因狩猎采集而疲于奔命,土壤便多了一些人类学的意义,耕种产生耕地,让人类诞生了农业文明,我们中国社会的农业文明大概达到上万年到1万多年时间。所以“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的空间载体,是食物供给的主要的来源,更是全人类来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一层表层土它的形成需要数百年时间,耕种会带来的土地地力的变化,耕地的地力保持,在耕地的耕种和管理上,人类吃过不少的苦头;
我们知道世界上好多文明,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水土的流失,环境的报复使得许多文明也发生消失,没有了土地人类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情况历史上也有很多,我不知道咱们大家有没有去过大西北,现在那些荒漠地区,其实在历史上不是这样的状况,以前那个地方树木非常丰茂,也适合耕种,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好多东西都消失了。比如楼兰古城。这些都和土壤的演变和退化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今天我们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之后,我们的土地受到侵害和污染的情况更为严重。
还有我们在农业耕种当中不适当去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等对土壤的伤害也很大。土壤艺术家宋陈走了好多个地方采取了很多土壤样品,有被污染了的样品,也有是因为水土流失的退化了盐渍化的样品等等,那些样品看了让我们都很触目惊心的,有些土壤是属于保护不好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影响。
中国现在14亿人口,我们的耕地底线就是18亿亩,人均1亩多土地,耕地非常的珍贵啊!那我们现在的农业科技包括育种方式、管理、包括使用化肥,农药,在实现粮食高产的同时,也有土壤污染,土质退化的代价,这是个矛盾的现象。有限的人均耕地,不用化肥和农药,很难高产满足14亿人的吃饭问题,用了这些东西,又对土壤有伤害。
现在应该说在粮食产量上是够了,但是在粮食生态健康技术上确实还有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土壤不是那么健康,由此生产的一些食物也有了不健康的问题。所以说一个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第二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而且还要使得将来我们土壤上成长生产出来的食物能够不被污染,能够符合我们人体的需要,这两个方面要做好,确实不容易,需要从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上综合来用力才行!
所以我想就今年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对我们中国来讲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耕地,18亿亩耕地,这是我们14亿人口的饭碗所在,保护好现有耕地,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重大责任。我想将来的生态艺术创作当中,耕地这一块可以作为重点。
——
《 城市土壤的可持续保护 》
—— 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陈亮
今天受邀参加宋陈发起的《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我主要给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谈谈“土壤艺术”它的意义和价值。
上海在2021年的6月份,市委就是发布了一个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文件。主要就是讲我们上海怎么样来提升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重在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这当中深层次的意义是说城市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同等重要的,并不是说软实力是硬实力的补充,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之间是互动和催化的一个作用。综合来讲,城市的软实力是包含很多方面的 ,比方说行政效率、营商环境、公平、安全等;事实上城市品位的提升,品质的提升,或者说是一种文化魅力的提升,个人觉得依然也是我们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差不多大概是在一个月左右前是通过陆理事长介绍认识宋陈女士,并和她交流了解了她的“土壤生态艺术”,应该说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尤其是作为一个环境工作者,要非常感谢宋陈女士这么多年在这个土壤艺术领域里面的耕耘,还有在这个领域里面坚持不懈的努力,觉得这是把艺术融入了环境保护,是一个复合的新领域;我从读大学开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离开过“环保”,我们都知道“环境科学”它从起源开始就是一个“边缘科学”。对于搞“环境学术”或者搞“环境环保教育”的人来说,实际上环境科学它涉及到数理化、文史、地理、生态、医学等学科领域,但是以前确实没有更多的关注“环境科学和生态艺术”的这一结合点。所以我觉得今天确实是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信息和鉴赏内容,真的是非常感谢,这个是我要交流的第一部分。
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陈亮女士 在论坛上致辞
第二部分,因为当时主办方跟我商量就论坛讲述一个话题,以前我也搞环境,搞过水、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土壤污染的治理等。想来想去我选了一个“城市土壤的可持续维护”主题。因为对于上海这个大都市来说,我觉得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宋陈女士已经通过艺术作品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土壤的重要性,尤其是土壤对于人类、对于生态、对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实际上在城市里面很多小朋友或者说是很多年轻人,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土壤地表”确实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很多时候“关注土壤,保护土壤”这个话题可能会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对于“城市土壤的可持续维护”这件事情,我觉得真的是很有必要,怎么样才能够来可持续的维护一个城市的健康土壤?我个人的想法还是两个方面,第一块就是“质”,土壤的质量,首先最起码它应该不被污染不被损害;土壤还有它的结构、它的组成,都需要是“更高品质”的。
所以首先我们人类要“维护、保护好土壤的质”。这就需要从生产、生活等源头上来保护。这时候意识问题就很重要,艺术的作用就显现了,因为没有意识教育,没有理念普及,很难有后续正确的行动。源头管理以后,就是各种过程当中的实际监管和损害控制。随时注意发现土壤质量有没有受影响,如果有就需要及时想办法制止并解决问题;适时对土壤做完整的评估,以确保它适合相应的土壤功能。
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是“量”,所谓的量这里讲的是一个数量。我为什么想到这个事情?我们一直在管控“城市扬尘”,我们少数重要的大城市一年空气当中的“尘”大概有多少呢?粗略估计每年在30万吨左右,它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各种开发活动以及交通运输等环节,这个尘一方面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减少了我们的土壤,对于空气当中尘的管控依然是大气污染领域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
《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
—— 土壤生态艺术家、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发起人 宋陈
感恩大家在第8个“世界土壤日”来到上海新桥美术馆,共创这个“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的一个跨学科、跨专业、思想碰撞式的一场探索性论坛。在2018年,由我发起了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内容是围绕“世界土壤日”、“世界地球日”、“中国土地日”,等世界重要生态环境日来展开土壤文化、土壤艺术与土地自然心灵教育公共项目;目前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共包含九个项目版块:" 土壤教育文献展 "、《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 土壤生态艺术展 》、《 土壤生态宣言 》、《 大地疗愈 》、“ 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 ”、“ 土壤生态对谈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 生态纪录片放映室 ” 。目前“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推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美术馆与重要艺术机构联合开展土壤公共艺术教育合作。
那么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土壤生态艺术计划”宗旨,是从土壤和大地出发将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与生态艺术相结合,提高土壤生态环境领域各类科学知识及技术的融合性、趣味性、艺术性;以提高公众参与度,扩大土壤生态环境科普影响力及涉及面,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通过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的综合性研究,弘扬和传播当代生态文化,致力于土壤生态学知识多样性展现和艺术化传播;通过土壤生态学以及生态文化的学术研究、研发、以艺术创新为生态资源的实际运用,发挥以多元化艺术宣传生态理念的创新性传播作用;搭建多元化跨界交流平台,促进环境保护、生态技术、生态艺术文化等的多元化发展。
今天这个《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也是历时六年的公共展览计划项目,首届实施于2019年的“世界土壤日”当天开幕;今年“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在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国内举办是为期第三届了,前两届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落地,第一届在苏州本色美术馆2019年的初具的规模是1200平米,有“土壤生态艺术展”,还有“世界土壤日生态环保艺术论坛”。那么在第二届2020年我们落地的规模是有1800平米,除了“土壤生态艺术展”,“世界土壤日生态环保艺术论坛”我们又增加了“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项目,还有增加了“大地疗愈”土壤生态艺术疗愈。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发起人 、土壤生态艺术家 宋陈 论坛发言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最初是在2013年,项目构架于2013年由我来收集全世界各地的土壤标本,来创作一件人类共同的“土壤宝宝”,来启发大家对于土地的一种反哺意识和呵护土地的关爱情绪。但是当时在整个《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PPT计划书发到了艺术界、媒体界各种渠道里面,因为项目比较庞大,所以在2013年也没有发生落地的可能性;那么项目最终实现是在2018年,缩小规模的情况下收集了各地病态化的、退化的、“生病的土壤”来最终创作实现了一个“土壤宝宝”,大约是刚刚我们在《土壤生态纪》展厅看到的细分那8种类型的土壤标本;然后在2019年的时候,终于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展开了第一届《土地治愈》生态艺术展,我们今年《土壤生态纪》是在“第8个世界土壤日”里的发声。
首先介绍是《土壤生态艺术》项目板块,我一直在从事土壤生态艺术,以泥土为媒介创作,探索一种人类与土地相互滋养和相互承载的艺术道路,用自身生命个体来进行土壤创作这样的一个历程来隐喻的表达出,虽然我们身处在现实的这个世界里,反思人类的世俗生活方式是否应该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心境当中释放个体自我的能力和生命存在的生命能量,而使个体生命境地存在的瞬间最终和永恒的宇宙以及宇宙的生态秩序当中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实现我们人类共同的、永恒的——“生态纪”。
《世界土壤日文献展》在我曾经做土壤艺术创作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发现大众对土壤这一媒介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对土壤的退化现象以及土壤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关系认知也很少,大多数人不知道“世界土壤日”有这个日子的存在,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中,特别是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我们对于泥土和土文化有很多的累积,和历史悠久的泥土文化的传承;那么如何为大众所了解,并了解人类文明与土地的深层关系,包括在人类文明中发展出的土壤大事记这些都需要以文献展的方式,用资料展现和文本累积的方式做公共和自然教育。比如我们国家在2019年颁布了“土十条”的“土壤保护法”,也就是说土地在人类生活和经营当中,如果一些企业或者个体存在对于土地有滥用和破害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土壤保护法来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纠正其行为,其实这个土壤保护法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那么我们就会以文献的形式展现,希望启发自主学习和探究,也就是提高我们公众的土壤关怀和环保意识,来多方位实现我们“世界土壤日系列的艺术公教育”目标。
对于“世界土壤日”《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项目板块,希望能联合社会各界领导、专家、科学家、艺术家、博士、文化学者、策展人等等来参与共同讨论环境生态文化和启发生态意识的整合思维。现在大家习惯认为土地的问题隶属于农民的问题,因为土地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实现在依靠农民单一的阶层已经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包括我们的企业主、工厂主、我们来这里参加论坛的每一位专家、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注意思考和身体力行的,所以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在世界土壤日论坛上把这个话题摊开,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来共同发起对这于土地和自然关爱和解决的行为。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做到了垃圾分类多一点点,也就会为土地减轻了很大一部分的负担力,所以希望把“反哺土地”的意识摊开给社会的各界人士,论坛也希望启发有更多的生态发声和文化出新、艺术共创以促进新意识局面的生态世纪。
《土壤生态宣言》板块是我们在2020年推出的第一届,以“宣言的形式”来传递土地关怀的气氛氛围,让我们在“宣言”之中来表达我们对“土地的敬意”,通过宣言的仪式感来启发大家共同对土地产生一种尊重的气氛,因“尊重”会启发一种社会美学,以尊重的情意建立一种意识连接“从土壤和大地出发,创新精神生态资源,迈向生态人类共同体”。
《艺术家科普系列——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艺术家科普实验我会把各地采集来的“病态土壤”放在显微镜的下面,启发大家好奇心想要去观察这个土壤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在观察中所呈现出来的显微镜图像,来把它创作成当代艺术品;在这样的一个土壤生态艺术创作实验过程中,会开启我们对土壤元素的一种多元化视角,对于未来的年轻人会启发热情,让年轻人们认为土壤文化的表现性可以是非传统的、可以是当代化的、多样化的;当我们在接受了土壤所带来的精神心灵滋养之后,建立内在情绪情感链接进而思考回馈与呵护大地。
《土壤生态对谈》这个板块是跨界对谈,由我代表土壤生态艺术家与土壤修复工程师专家周永峰老师来共同探讨;无声的土壤如果我们发现了其土壤的内在变化,那么土壤退化的修复专家周永峰老师会把在土壤修复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我们日常旧有的一些行为一些习惯和日常方式的转化改变的需要传递给大家,如何在生活中我们注意哪些行为方式会对土地减轻压力?或者说对于促进土地产生修复和自净的行为有哪些?这是一项进行环境行为促进普及教育的意义。
《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这是今年增加的,我和生物医学沈宁博士我们之间的对话探讨,我们会就针对“土壤宝宝”这些土壤生态艺术作品,来共同来探讨沈宁博士研究的方向环境暴露组学在土壤的污染当中,它是如何干预到人类的基因的;在我们的生命整个过程中,那么受污染的土壤和以及从其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和粮食作物,那么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渠道来反向影响到我们人体,包括我们生命在胚胎里面,而造成我们的基因的变组或者退化,这个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累积,会对我们人类的未来产生一些深远影响,这样的一个讨论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的互动关系的话题对谈。
我们的《大地疗愈》板块,它是一个以生态艺术方式的仪式化的活态行为演绎,源自我们对于过去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回归,因为在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里面主张的是东方式的生态文化即“天人合一”思想,呈现自然整体也就是一个能量的循环,表现在我们索取了之后,我们又会以一种敬意的方式回馈给整个循环系统;我们会通过仪式化来致敬天地,比方说我在西藏采集土壤的时候,看到藏民会在沙漠或草原生存时依靠以宰杀牦牛,吃牦牛的肉以此来为生养育他的整个家族和后代,但是同时他们又会去祈祷和祭祖牦牛的神灵,以此来回馈和实现它的精神能量的一种回归循环,这是一种对牦牛生命体的尊重。那么我也是想通过土壤生态仪式来重新回到我们与这个生态天地连接这样的一个意识和行为仪式当中。
最后一个板块就是我们的《生态纪录片放映室》,在这个放映室所放映的这些纪录片中,它会以感性的方式来带动大家对环境和生态的更多理解,进而就是了解到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放映室也是集合了很多艺术家的生态纪录片作品,也希望能有一个共同的发声,在这个环境和生态领域中,集合更多的人和力量来贡献他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然后面对公众播放让生态艺术产生更大的社会意识感性教育的效应。
那么以上9个项目板块的介绍,也希望大家能继续了解“土壤生态艺术计划”感谢大家。
——
主持人陈熹代联合发起单位芳晟股权投资基金代表陈雅雯致辞
《 一顿健康有生机的饭菜 》
—— 联合发起单位芳晟股权投资基金代表陈雅雯
感谢宋陈女士十几年在土壤保护领域的探索,用艺术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唤醒我们对于土壤的感受力和对于土壤现状的理解。也感谢她给予我们每个人能够参与回馈大地母亲的行动机会!
您有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健康有生机的饭菜了?
在和宋女士交流的过程中,看到我们赖以为生的大地母亲是如何无私养育和包容着我们这些无知的孩子们。我们洋洋得意的把地球上的土地划分为各自的领地,冠以各类名目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人类似乎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一片土地应该怎样被使用,是我们人类说了算。我们有意无意造成了污染,就换个地方继续发展,似乎完全不影响我们每天享受生活。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越来越多人们离开了祖祖辈辈世代和谐共处的土地,投身到了商业大发展的浪潮。土地不再是大多数人必须直接面对的环境,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如果你愿意可以永远不接触农业。城市孩子们不知道每天吃的食物是怎样被种植生产出来的,更不知道如何分辨什么是真正健康有生命力的食物。人们享受着似乎超市餐厅永远满满当当 丰富多彩的食品,但却少有人了解那些看似漂亮干净的食物是在怎样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我们盲目相信工业化种植带来的高度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食物是技术发达人类文明的进步。少有人看到我们近百年现代化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疾病和越来越多的癌症发病率,以及城市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些和我们现在的食物以及饮食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赖以为生的土壤,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对于可持续自然环境的意识提升。恢复我们对于大地母亲的敬畏之心,恢复我们每个人生而为人的美好品质。期待大家共同为大地母亲发声,为我们所有人的健康幸福而保护土壤保护环境!
——
《 土壤健康,人类福祉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法云
今天是世界土壤日,“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主持人跟我联系说,有一个主题发言,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健康土壤人类福祉。
2013年,联合国大会采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请求,于2014年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今天是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就在今天的上午,就在与我们所在的新桥美术馆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隆重举行了“南土所星”(ISSCAS)的小行星命名发布仪式,一颗代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的星星将永恒地璀璨闪耀于太空,这颗明星见证着我们中华民族对土壤无比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土壤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2015国际土壤年的正式口号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Healthy Soils for a Healthy Life)。回顾近三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2019年世界土壤日主题是“防止土壤侵蚀,拯救人类未来”(Stop soil erosion, Save our future);2020年,世界土壤日主题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多样性”(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今年的世界土壤日主题是“防止土壤盐碱化,提高土壤生产力”(Halt soil salinization, boost soil productivity);历届世界土壤日主题中“生命力”“生产力”和“人类未来”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告诉我们—土壤孕育万物,健康土壤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
从土壤的精神文化层面,我们的先祖自古就非常敬重土,社神是土地的主宰,其所主宰的土地可以普济天下苍生。早在古代,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就是国家守护神的形象,社稷就是古代的国家政权的代称和象征,社稷坛成为了国家重要礼制建筑坛。“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句源于《易经》话语中的“安”字,充分地提取了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家乡”和“故土”,家乡的泥土是疗愈漂泊游子思乡病的治本“良药”。
在土壤的自然环境层面,土壤污染、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土壤沙化以及化学和农药过量施用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复合作用,种种因素导致的土壤退化正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迫切促使着我们每一个“地球村民”为治愈土壤的“创伤”而加倍努力。为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将治理土壤污染确定为向污染宣战的三大行动计划之一。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污染土壤修复成为当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热点,也是最具挑战的研究方向之一。
历时千年,方才能在地球表面自然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类文明兴盛和永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珍贵自然资源。不合理的人为生产生活引发的土壤“创伤”的“疗治”和“治愈”需要道德伦理、科学技术、人文艺术、法规管理等多维度的协同戮力,以及“积土成山”的坚定恒心和久久为功的坚强韧劲!
我们论坛另一个主题是生态艺术。我是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位研究科学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教师,所以今天对我在艺术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今天世界土壤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刚才通过参观《生态纪》——宋陈女士土壤生态艺术展的作品,在感受土壤生态艺术作品美育熏陶、思想启迪和慰籍乡愁的同时,不由也对这位青年土壤和生态艺术家“固守本土精神家园及关注人类终极归宿”的执着追求深感钦佩。此时,我的思绪也不由飘回到自己千里之外的家乡。健康土壤,人类福祉!为了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让我们遥望远方的青山,举起盛满乡愁的酒杯,满怀对孕育万物的泥土的敬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精心呵护大地母亲的安全和健康。
今天,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在此表示祝贺。我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学院设置有生态学、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等理学、农学 工学等多学科专业。非常愿意和我们学院的师生一起,为生态艺术培育、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主持人陈熹代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邱敏女士致辞
《 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建构 》
——《土壤生态纪》生态艺术项目策展人 邱敏
祝贺“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以及宋陈《土壤生态纪》展览在“世界土壤日”这天顺利举行。
我和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不止这一次合作,她是一个外表温柔恬淡,但内心坚韧敏锐的女性。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线性的历史观,也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审美的对象,而是作为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艺术家应当以个案的和局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一直在人类自身的现实处境上作思考,并将这种危机和紧迫感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她的创作有几个层面:一个是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她使用泥土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抹除了绘画和非绘画之间的界线;
另一个是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现代性的发展是建立在发展主义的基础之上的,相信人类无穷进步。但这个想象其实不攻自破,因为今天每个人都在遭受自然环境危机的报复,从雾霭到新冠疫情,所有人都被卷入现代文明的高耗能的生活中。生物技术投入使用就改变了自然的逻辑和秩序,而克隆技术让人类第一次挑战死亡,但伟大的技术突破是真的造福了人类,还是正在终结人类对未来的想象?
关于这些思考,我们在宋陈的土壤生态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她不仅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进行思考,还有一个就是作为一个女性身份的生态艺术家,中国从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运用女权主义理论进行思考和创作的女性艺术家,到今天,我们所建构的性别意识都不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
在中国文化中,大地、自然、母亲、女性同属一个修辞结构关系,对自然的思考,往往与女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身份建构结合在一起。在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宋陈的创作代表了一个典型。在她的土壤生态艺术作品中,建构的是一种相互扶助的生态意识观,并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切入。
——
《 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 》
—— 土壤修复专家 周永峰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主要跟大家简单汇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土壤污染的成因和危害,第二个是如何修复这些受污染的土壤。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图是从我本人编制的一份研究报告里面摘录出来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关注污染物”也就是“COC”的迁移方向,来帮助大家理解土壤污染形成的机制,以及受污染土壤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机制。
一般来说,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的污染物主要产生在几类常见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第一类是工业生产和矿业生产,比如说工业生产中存在的“跑冒滴漏”,或者“工业三废”的排放等等;在采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矿尘以及一些尾矿的堆放等,都可能会污染土壤;第二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土壤污染,比如说,不科学的使用化肥或农药;第三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的非正规填埋,也有可能会污染土壤;当然在医疗的过程中所产生医疗垃圾,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法的收集、处理,也有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
前面说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传播路径,比如说大气沉降、地表径流,污染物就可能在土壤中累积;如果污染物的累积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在科学上就定义为产生了土壤污染。那么土壤受到污染了,是不是一定会导致对人体的危害呢?还不一定,还需要看一个条件:是不是具备暴露路径,也就是说人体是不是暴露在了受污染的土壤环境中。
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 于论坛现场发言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比较典型的暴露路径:比如皮肤直接接触到受污染土壤,或者我们通过口、鼻,呼吸到了受污染土壤的颗粒或污染蒸汽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典型的、间接的路径,比如通过饮用受污染土壤影响的地下水,或者食用了在污染地块上生长的植物等等。通过这些典型的暴露路径,关注污染物就有可能从土壤迁移到人体中,此时土壤污染就有可能导致对人体的危害。
如果我们通过风险评估判断出来土壤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就需要考虑做土壤修复,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土壤修复的典型思路和技术。由于土壤修复有非常多的思路,也有非常多的技术和技术路线,我只在其中选两种比较容易被人理解的思路:
一种思路是,通过考察关注污染物(COC)与土壤各个组分之间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比如说,有些关注污染物可能会吸附在土壤的固相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些脱附、解吸类的技术,或者土壤淋洗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等;有些关注污染物可能会溶解在土壤溶液里面,也就是说会溶解在土壤的液相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多相抽提技术,或者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有些关注污染物可能会挥发在土壤的气相中,也就是说可能是以气体的形态在土壤中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采用气相抽提技术,或者生物通风技术来处理。当然,如果有些污染物可以被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降解的话,我们就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生物类的技术,或者通过自然衰减来处理。以上是其中一种可能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修复思路,就是考察关注污染物与土壤各个组分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种更加简单和易于理解的思路是:通过考察土壤整体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修复技术。通过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大类的修复技术:如果有些污染物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比如污染蒸汽,我们就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技术将气体抽取出来之后再处理,这类技术可以称作是活化技术;如果有些污染物可以通过化学或生物技术转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比如说六价铬可以通过化学技术转化成为三价格,这类技术可以称作是转化技术;还有一类技术更加的简单易行,可以考虑用材料将污染物和污染土壤包裹在一起,只要污染物不浸出或者符合相应的浸出标准,那么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这一类在工程上一般称为固化技术。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两种容易理解的修复思路,当然在实际工程中所考虑的因素要比这多的多。因为土壤是非常复杂的环境介质,所以在工程中,我们会根据每一块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术,甚至需要将几种技术组合起来应用。也有可能做技术的复合应用,比如我们考虑将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复合出来生物化学技术等等。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十分复杂,但总体来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选择修复技术之前,总是先有一些大的思路。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跟大家汇报以上两点,第一点是土壤污染的成因,主要是通过观察污染物的迁移方向来帮助大家理解土壤污染形成的机制以及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机制;第二点是通过观察污染物与土壤组分之间的关系、污染物与土壤整体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以上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
《生活废料回收与知名设计师共创
—— 新赋予新价值》
—— 大地艺术节(中国)战略合作伙伴何根祥
我和宋陈老师是上次在“盖亚世界全球之旅”的论坛活动现场认识的;我是一直在从事跨界策展,包括艺术交流的一些方面的工作,并且也在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因为我自己做过策展是把生活中回收的一些废料邀请知名的艺术家跟设计师来做创作,将荒废的一些废料重新赋予它以新的价值。
今天我们这个《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的主题从“关注土壤”出发,因为我是农村长大,太了解自己面对土地给我们的馈赠;我们今天看到宋陈老师用一种非常精进而巧妙的心理方式去创作土壤艺术作品,来面对如今的土地和我们所造成的一些困境,我觉得特别棒;
作为宋陈老师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然后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土壤的这种当代困境,但是在她的艺术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颜料,她的创作脱出了我们旧有的绘画模式,而是通过泥土材料艺术,她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关注土壤,这不仅仅是创造一个非常美学化的一种艺术作品形式,又同时通过作品去启发,然后同时去传递这种环保、关注地球、关注我们土壤、关注大地的方式,她就像一个“大地的使者”。
大地艺术节(中国)战略合作伙伴何根祥先生在论坛中发言
从我本身来讲会持续关注宋老师的项目,因为我一直也在关注环保方式的可持续,所以说也希望我们后续跟宋老师一起,看看一同创作一些会更好玩的更有趣的项目,因为我觉得这个载体需要大家一起来参与;
我觉得就像今天说的“世界土壤日”是第8个,但是其实我们是在这个地球居住很长时间了,我觉得第8个意味是刚刚的开始,就今天这个展览项目《土壤生态纪》也好,《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也好,就像一个种子埋到了土壤里,需要我们已经站在大地上的人们一起去呵护,我觉得将来形式可以发生在更广的土地,也许更广阔的一个森林,然后大家一起共创回馈给社会大众。
——
《 土壤环境暴露组学与人体健康 》
—— 生物医学博士 沈宁
应《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的宋陈老师发出邀请,我今天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是来自南京大学的生物医学博士,是医学背景。所以一开始感觉在这里有点跨界,这里都是环境科学的专家和生态艺术家,而我作为医学背景也来参加这个论坛,但是我觉得刚才任关平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好,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善、美”是大家所共同追求的品质,所以我从科学的角度用“真”的角理念,用理性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宋陈老师她用“美”的方式艺术的角度,更感性的层面去呈现这个世界的生态面貌。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方式。而科学的角度的话,会让大家有一个更多的一个启发,所以我觉得从这一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土壤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总结。
我现在简单的来讲是一个“土壤环境暴露组学”,这其实是一个现在非常前沿的科学的医学概念,而“暴露组”其实是现在全世界非常热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权威的前沿科学,它所研究的贯彻的其实是我们整个一个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包括污染物在我们人体当中造成的一些健康危害。那么土壤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之一,那么今天我就非常简单的一些临床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土壤健康程度”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程度到底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人体健康除了DNA造成各种疾病和一个健康的影响以外,其实我们的环境因素在我们人体造成的一些积累问题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从环境当中可以从我们的饮食,从我们的护肤品,从我们的水源,还有各种各样的医药品,还有清洁剂、室内装修等等这些外援的一些途径当中,它们的影响和外界的暴露组会在我们的体内造成污染的沉积,而暴露组学就是研究污染物沉积和我们身体的关系,暴露组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是我们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他出生、成长、发育、成熟、死亡,整个过程,我们叫做“全生命周期”所遇到的所有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他们与人体的疾病有什么关系?
生物医学博士 沈宁先生 论坛发言
具体这些环境污染物在我们医学当中有个专业名词叫: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当中接触到的这些污染物进入到我们体内之后,最容易影响就是我们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系统,从我们的大脑开始,到松果体、甲状腺主线和胰腺、乳腺再到心血管系统、骨骼、肾上腺、睾丸等等,这一些都属于我们的内分泌系统。而我们的这些环境污染物进入到我们体内之后,就会在这个系统里造成非常多的负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尤其是我们近10年以来,我们各种各样的不孕不育频繁发生,试管婴儿现象越来越多,然而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也很低,包括像我们现在很多的睡眠问题,睡眠出现精神衰弱的现象,包括还有很多像儿童的性早熟,这些都是由我们这些环境内部去让我们造成身体上的改变。
从我们土壤的角度来讲,我们土壤最多的两种内分泌干扰物,一个是农药残留,一个就是重金属,这在我们土壤特别容易进入到我们体内的,那么这些容易进入到我们体内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物,会造成像骨质疏松、乳腺疾病、糖尿病、卵巢早衰、睡眠问题神经衰弱、肥胖超重,包括各种各样的泌尿系统的问题。这里给大家看一个数据图,这也是世界粮农组织所提倡的,我们世界粮食组织曾经有报道全世界主要的农药使用最多的土壤地域,我们从整个全世界来看,颜色越深的地方是农药使用最多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官方数据,我们国家是一个农药使用大国,使用量达每公顷20公斤以上,这种使用情况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国的农药使用量是远远超过那些发达国家的。
第二个,农药使用量大那么我们日常购买到的食材,也会经常出现有农药超标的现象,一些农药有可能在我们的土壤土地中会通过我们的食物而进入到我们体内,而我们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农残状况其实是非常严峻的。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在三个我们一线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他们抽取这些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像一些大的沃尔玛、乐天,还有像一些大型的贸易市场,他们抽调了稻米、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等这些我们日常吃的一些东西,他们会去研究这个东西当中的农残含量,他们抽取了45个样品,其中有40个样品被检测数据农药残留,概率达89.5%的数据,然后更严重的是它可以检测到同时含三种以上的农残的有34种,五种以上农残的有25种,在一个食材当中同时有10种以上的农残就有5种,然后还有就是已经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禁用的像草甘膦、敌敌畏等高毒性的农药,在我们的食材当中有9种样本被检测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土壤受污染导致食物受影响的一个研究。
那么这些症状的食品进入我们人体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临床后果,这是在临床上已经被跟踪的报道,在我国的973研究计划有一个非常好的前瞻性研究,跟踪了615位备孕的妇女,做了一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女性当中,如果尿液当中有机农药的残留每增加三倍,那么她的不孕的几率就会提高7倍。这是我们女性的体内影响;还有就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现在做的人非常多,也是很多不孕不育家庭最后的选择,但是使试管婴儿成功率非常低,成功率不到25%,这是美国CDC去年2019年官方的数据,这方面我们中国还好一点成功率稍微多一些,所以大家都找不到原因。
2017年在JAMA,也是全世界最权威的美国临床医学杂志,报道一则非常有影响的研究,他们发现他们跟踪了325位做试管婴儿的妇女,那么在这些女性当中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高农残女性,一种叫低农残女性,即所谓的有机饮食,当发现高农残饮食的这些女性,她的试管婴儿成功率比低农残女性会低50%,而且明显呈现的是一个剂量的问题,就是农残在体内含量每增加一倍,她所有的比如说像临床试管婴儿妊娠率下降18%,出生生存率下降26%。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研究者,把这些高农残饮食的女性把饮食结构转变成低农残的饮食,让他们吃有机食材吃三个月时间再去做试管婴儿指标检测;那所有的指标都会提高50%,就是成功率整体提高百分之五十,这就充分证明我们老百姓日常的饮食当中的农药残留,在我们身内的沉积是导致我们身体各种问题影响的原因。
除了像孕育问题还有像卵巢癌,我们发现农药农残在女性体内的浓度每增加一倍是,那卵巢癌发病率会提高到3.26倍,而且在绝经前的女性当中尤为危险;还有就是乳腺癌,乳腺癌是属于女性高发第一位的癌症,还有一些农药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1.9倍到2.6倍;而且同样是在绝经前的女性更容易得这种乳腺癌,因为有些农药残留在我们女性体内有点像是“类雌激素”的一个作用,使我们女性得很多激素类的疾病和肿瘤病的影响;
与农残同样重要的一个是重金属的含量也是土壤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国际SCI杂志上报道一篇文章,他们调研我们各个地区的重金属数据分布,这是工业用地,我们会发现“铅”和“铬”重金属含量是非常高的。那么农业用地同样也是,在我们的粮食产区、蔬菜产区和水果产区当中尤为明显“铅”和“铬”重金属超标,而“铅”和“铬”重金属数据超标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非常重要,比如说老年痴呆症又叫做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现在在国内的发病率非常高,而且老年痴呆是我们人类疾病当中唯一没有任何药物治疗方式能找到,所以只能预防,而老年痴呆有长达15年的病情发生窗口,就是45岁到60周岁期间是可以预防的,但是怎么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风险会导致老年痴呆症即阿尔兹海默症,这里发现重金属“铬”发现血液里面血铬超过0.6微克每升在我们体内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发生率提高3.76倍,所以我们在预防阿尔兹海默症过程的时候,对于重金属“铬”的接触和摄入要非常当心,所以保障我们的土壤健康就需要我们的土壤专家和我们土壤艺术家力行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此,我们需要唤醒大家的意识,应当提醒大家注意我们土壤是不是有问题的,然后让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去降低这样的重金属二次污染接触和摄入,也需要社会各界在生产生活中注意避免如何减少土壤的重金属负荷。
还有像重金属“铅”如果儿童摄入,如果到儿童身体里面形成的积累,会导致儿童认知发育的障碍,就是说会产生新生儿的智力发育问题,就血液里发现“铅”到孩子身体血液里面血铅每增加10夸克每毫升,6岁儿童发生缺血的概率提高7倍,这是重金属“铅”对我们孩子的主要影响。在我们自己的临床实验当中也发现,我们在南京市江苏省人民医院做了一项临床研究,我们调研了600多位儿童性早熟病例,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性早熟检验报告出来以后,检验出体内所有的塑化剂、类雌激素、重金属含量等各类农残的含量数据要普遍高于正常儿童2-8倍;这是我们现在导致儿性早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南京上海医院的医科每天200个门诊有100多名患儿,所以儿童性早熟是由我们环境当中非常多的一些因素造成的,所以说土壤安全和健康也决定了我们人类未来的健康。
这是我们前面研究儿童性早熟以外,还有儿童脂肪肝、儿童糖尿病等我们现在做的一些临床研究,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全面的数据库。那么我们去年和今年也在做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南京医科大学我们的研究院在设立中国建立最早的第一个环境暴露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会去收集全国各地的不同地方、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的土壤情况,不同的职业习惯,不同的性别、年龄以及它的各种各样的家庭背景,各种人群当中他体内各种各样的这种环境暴露组数据,以及它相应的各个地方的常见地方病的一个差异数据库;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农村就是说的肿瘤村,这和当地的水土环境关系密切的作用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很多的肿瘤村都有非常明显而明确的地方性,特别是和当地的土壤空气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一类的暴露组研究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项目。
去年我们也参加了欧盟的环境暴露组计划,欧盟的环境暴露组计划是我们全世界第一个暴露组计划,它和2000年的人类基因计划是相关链的,那么基因组计划实际上研究我们的DNA和我们疾病的关系,然后它是我们人类内在的方面研究。那么暴露组它是研究我们的外在的环境以及污染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所以我相信咱们的土壤是包括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我觉得这次会议要求参加“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的主题是从土壤出发,那么我也非常荣幸希望能够在这次的专家交流当中和各位专家老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土壤和土壤暴露组学的发展,以帮助我们人类未来有更好的健康水平的共同的一个努力。
——
《 从中医“五运六气”思想谈当下
天人关系与地气哲学 》
——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策展人 裴满意
因为这次是关于“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的论坛,而我的家族属于中医世家,那么在中医里面有一门学问叫做“五运六气”,这种古老天文立法也是在分析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所以我今天就想谈谈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古人为什么会讲五运六气?大家看当前这次疫情之下所有人都在带口罩,其实这个不仅仅只是是病毒的原因,按照我们古人的思路其实新冠病毒的产生跟这个环境因素,还有一个跟天下大气的环境紧密相关;我们“五运六气”就是古人对高空气象在大地变化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天文立法。
所以我今天就谈一谈五运六气对我们人类的影响:从中医“五运六气”思想谈天人合一关系与其他现况。首先,何为“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古人对高空气象和大地变化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大量的天文、律历之学,与天地运行之道。其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五运,从天文上来说,即是日月五星七衡图的古十月太阳历法十天干之化,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与规律,乃是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物理效应;六气,则是日地月地平坐标系的十二地支的六经之化,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与规律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物理气候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有言:“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为轴线的话,那么六气则是以空间(偏垂直气候)为轴线的,五运六气即构成这种天地生生大化,循环变化之道。“五运六气”是一门存在上千年的学问,并不是道术,更不是什么迷信,其乃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可以用来预测疾病,指导疾病防治,还可以从天地之气的变化,物候节律等的变化,与人体精气神等关系之中,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故《黄帝内经》当中有“因天时而调血气”之说。在我们的人体之中,五脏不是物质性的器官,它是藏象学上的神明之体,五脏乃五运之气场所化也。
天地之气会影响人,人体的脉象,也会反映天地之气的变化,故此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顾植山先生有言:“脉象是天人相应的重要窗口,不是单纯的疾病的反映,疾病当然在脉象上也有反映,但是运气的变化往往在脉象上反映得更快。”这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气是纽带,气是源头,正是因为气的同源,才会表现为天地人同气、同感、同运、同化等,这种气的内外变易机制,乃中华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内核也。
除了医学之外,五运六气,对宇宙环境,地理、生态环境等宏观时空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五运六气,是天象、星象、物象、气象、人体病理之象、脉象等相互影响的一种系统观。五运六气与上古天文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由天文决定运气,而是五运六气借助天文来表示运气。天文是工具,是符号,不是本质。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
地球环境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电磁圈五大部分。但是地球不仅仅属于地球的,它也是属于太阳系的、银河系的。譬如,地球的物理效应就受到宇宙电磁场、引力等的影响,而五运六气恰恰是超越地球系统之外,延展到地内行星、地外行星等更宏大的宇宙环境之中,来系统性的研究宇宙复杂环境对地球、人体、天地万物等的影响,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在天文、地理、气候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种宏大的规律性,在“五运“上表现为大运(也叫中运,2021年整体大运为木)、主运、客运之分,它们的变化都是以当年纪年的天干及其阴阳属性为准则的。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六气”的规律则表现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等不同的变化状态。把五运六气结合起来运用之时,则又有太过、不及、平气、运气顺逆、运气同化等不同的情况。五运六气在具体的运用上,一般是针对不正常的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刚柔失守,天地失调,才体现出它的运用智慧。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策展人 裴满意先生在论坛发言
再则,五运六气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季节节律的变异性。古人把1800年作为一个超大运,360年为一个大运,60年为一大气。古人用寒用温,即各随其所值之大司天就可以指导疾病治疗,因为每个不同的时代其天地气运是不同的,人体的气血不一样,自然所开的方子也不一样,温药与寒药,不同时代,也不一样,需要辩证的开方子,不可失“时”也。
五运六气整个系统都是一个变量系统,其中一个因素的改变,其他的全变,特别是局部区域性变量,以及偶然性因素,对预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没有规律,没有主次,它是可以相互调节的。关键在我们要熟知其中的胜衰生克之所在,胜者则抑之、衰者则扶之、生者则助之、克者则平之。这种辩证的思维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改变不了大系统,但是可以调节小系统,去适应整个环境的变化。
有很多人不相信五运六气,一方面是不懂的五运六气的系统,一方面是无法真正做到其所要求的动态平衡,不会随其机而应其用,正如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当中所揭示的:“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理,不当日理必如···余自有知以来,常以五六之义,逐气推测,则彼此盈虚,十应七八,即有少不相符者,正属井蛙之见,而见有未至耳,岂天道果不足凭耶?今有味者,初不知常变之道,盛衰之理···故每凿执经文,以害经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无穷之天道,隐微幽显,诚非易见,管测求全,陋亦甚矣…故善察运气者,必当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故杜预之言历日:‘治历者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知乎此,则可以言历矣。’而运气之道亦然,既得其义,则胜复盛衰,理可窥也。随其机而应其用,其有不合乎道者,亦之有也。”
当前全球环境大变化,各个区域的局部环境也在变化,但是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并不是不存在,只有我们结合今天的实际情况,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同样可以研究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五运六气指导思想,这种宏大的时空观,我想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谈谈:“气”对天地人的影响;从中医上来说,气影响于天地人的程序为“天道-气化-物候-人-病侯”。这种影响是可顺的,也是可逆的,故此可以从人体之中,反推出天地之气的变化。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中医思维下的身体,乃是一种通天的身体,它是有神明之德的,而可以贯通天地。故《黄帝阴符经》言:“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再如,宋代心学重要的开创者陆九渊亦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种观点,不仅是一种哲学思维,它也是有中医学说的背景的,是宇宙-人体科学思维观下的一种更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这种宏大的宇宙-人体科学观,也同样有利于指导今天各个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
再谈一下:五运六气与艺术等相关的话题。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就是我们要学会用五运六气的思想来,保护一个人的元神元气,一个人一旦元神元气受损,其艺术也必然无元神元气。从这个层面来说,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人心性、意志与思想精神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身体状态的晴雨表,它不仅仅与我们的身体有关,也与身体之外的天运地化之气相关。其次,中医理论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中医理论的根本与最初立足点是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哲学,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上古天文历法、中医人体科学等基础上,而不是最开始就建立在哲学上的。
毋庸置疑,中医与中国哲学,特别是与《周易》、道学等高度相关,俗话说“医易同源”,但是绝不可把哲学与医学混为一谈,“易”与《易》不同。他们共同的源头是阴阳五行,是河图洛书,是天文学等科学思维,而不是简单化的《周易》这本书,这本书的思想性与哲学性,有利于指导中医,但是并不等同于说中医是哲学。再则,它启示我们当下的艺术,对天地、时空的认知,要有科学思维,特别是要注重对当下天文学与历法学新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传统朴素的时空观念中。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抬头仰望星空的艺术家了。艺术家不再会像古人那样时不时的抬头去观察天象。殊不知,天象即是人象。对天的认识,其实也就是对人的认识,因为天会影响人,人也会影响天。五运六气便是古人天人相互影响的典型,它是以一年为小循环的气象,以六十年为大循环的气象,某一时段气象的变化,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更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化艺术,其不仅仅与人的精神思想相关,艺术当中的时代风格与时代气息,其实也与整个时代的气候、物候等天地大环境有紧密联系。譬如这次疫情,小小的病毒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生产、生存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甚至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产生裂变式的影响。病毒,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其对世界结构的影响,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
换句话说,五运六气,并没有远离我们,它依然在暗暗的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地球环境,乃至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精神向度,等等,同样它也说明华夏这种古老的天地之道,并没有被科学超越,它恰恰可以反哺科学,补科学之不足,可以继续为人类,为天地万物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认为用这样的一个大的系统观去看,可能从传统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人看到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怎么去理解天人的关系,我们回到宋陈这个作品当中看,艺术家宋陈,她这么多年来持续关注土壤,关注环境,做生态艺术,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她用艺术不断在提醒我们,远古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落伍的,它也有利于当下的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艺术家宋陈,她这么多年来持续关注土壤,关注环境,做生态艺术,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她用艺术不断在提醒我们,远古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落伍的,它也有利于当下的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
——
| 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开幕嘉宾从左至右)
大地艺术节(中国)战略合作伙伴 何根祥先生
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先生
生物医学博士 沈宁先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 委员 李法云先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副理事长 任官平先生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发起人宋陈女士
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陈亮女士
熠宽文化创始人、一吨计划发起人陈熹
生态艺术评论家 张辉先生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孙家新女士
感恩大家为这个宇宙生态的共创和共同发声。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感谢以上各位专家学者与其专业度、系统化、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智慧思想,为我们带来这场有关环境科学、生态环保、土壤艺术、文化传承与整合等领域的分享,同时论坛也对于每一分享环节,每一位知识学者的领域贡献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每一次的结束则意味着另一种创世与开启,我们共有一片土地;目前所有的地球生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共荣的生态整体。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着脚下这片土地,而土地默默地承载了我们所带来的一切正面和负面的能量。
人类文明有赖于充足的肥沃的泥土的支撑,当下我们对待土壤的态度也决定了土壤对待我们的方式,相信在这里人们所共同传达的对于土地的经验和经历,对未来的环境发展和后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累积会有更积极重要的社会性意义。
——
2021“世界土壤日”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主要参与人员介绍:
| 项目发起人 |
任官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环境与生活》杂志编委会主任,高级工程师。2001年1月-2002年7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关服务中心(机关服务局)担任副主任(副局长);2002年7月-2017年1月,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2017年1月起,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环境与生活》杂志编委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技 术协会第七和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宋 陈
土壤生态艺术家、上海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土壤生态艺术计划 ” 项目发起人、“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 发起人、“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大地疗愈》发起人、1979年出生于洛阳,2003年创作生活于上海, 以泥土文化为载体是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东方生态艺术家。以固守本土精神家园、关注人类终极归宿的执着精神,在这片泥土艺术世界中默默耕耘,创作出大量入人心髓的艺术作品。宋陈所创作的泥土系列艺术作品曾参加香港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展等,其中作品《行走的山水系列NO,1》《行走的山水系列NO,2》被余德耀艺术基金会所收藏;《入土为安》系列作品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公主收藏。
| 论坛特邀顾问 |
陈 亮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环境生态学顾问
杜曦云
论坛策展顾问
中国知名美术评论家
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策划多个展览,艺术观点著述于各类出版物。
邱 敏
生态艺术评论学术专家
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
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 研究方向:当代视觉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家,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批评家年会会员,连续参与两届批评家年会,并在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曾出版书籍《人与建筑的解构》。参与国际论坛:《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生而为艺术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入选提名展艺术论坛》等。
| 论坛特邀嘉宾 |
陈雅雯
联合主办方 芳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总监
致力于推动身心健康产业与可持续生态文明的发展。过往十多年里,在国内外风险投资、互联网企业、初创公司有丰富的经验,结合在身心及生态健康上的探索,致力于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向善。
何根祥
大地艺术节(中国)战略合作伙伴
可持续独立策展人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大地艺术节(中国)战略合作伙伴|文旅部/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上海同济等客座导师|风语筑股份/Art021首席文创顾问 |人民日报出版《中国文创典鉴2020》编委。先后参与了“上海艺术设计展/再生·交流-绿色设计/ WIEE创博会/一竹一世界/建筑之外…等”联合策展人|云知道科技/优迦文化 合伙人。一直关注基于“文旅体”创新融合, 赋能新民艺/新国潮/新消费、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被圈内戏称“文创路由器”。
| 论坛特邀专家 |
李法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曾分别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大学院生物系统应用研究科、湖南农业大学和辽宁大学完成工学、农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 年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上海城市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任.兼任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上海高校智库高级研究员、、辽宁省环保产业联盟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应用技术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肥料与健康》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修复、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管理、城市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水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主编学术著作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三等奖 了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沈宁
南京大学生物医学博士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博士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量元素研究院UNESCO-TEU特聘专家,国际环境组学协会ISES理事,江苏省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会理事,瑞测医学创始人CEO。环境医学科普者,从医学角度让大家更了解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规避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
周永峰
土壤专家、土壤修复工程师
上海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我国较早研究土壤安全问题的专家之一,专业自媒体《周周向上》创办人。周先生专注研究全球的土壤安全问题并连续撰写了三部专业研究报告,形成并提供了完整的土壤安全综合体系,受到了主管部门与从业单位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自主开发并运营我国土壤安全行业首个手机APP,取得较大反响。
裴满意
独立文化学者、艺术批评、策展人
幼秉庭训,接脉裴氏家学,进行独立学术研究。擅长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交叉互动学术研究与策展。致力于探索具有自我文明根性、文化脉络、科技伦理、哲学思想与精神高度的东方当代艺术与艺术哲学思想体系,将传统文化、东方美学与视觉思想进行新的当代转化与国际传达。研究领域涉及儒释道文化;艺术哲学(美学);当代艺术;中医文化与艺术治疗;现代书法与书写艺术;科技哲学;心学等。文章曾入选浙江大学“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与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丛书,此外,在各类杂志、画册、独立出版物、网页上发表文章,合计约有200万字。
| 论坛特邀主持人 |
陈熹
熠宽文化创始人
一吨计划发起人
策展人、时尚设计师,硕士毕业于 Institut supérieur du commerce de Paris,并同时拥有平面设计学士学位、时尚与配饰设计双学士学位。高校任教十年,浙江传媒学院时尚专业讲师。曾任职法国奢侈品集团“ LALIQUE, HAVILAND, DAUM ”总裁助理、意大利米罗利奥集团 MOTIVI 品牌中国区设计师、并出访英国考文垂大学于服装学院交流任教。多年的巴黎工作生活经验转化成其个人经验拓展,近年尤其关注国内可持续生态的发展以衍生,着重于各行业环保再生事业的推广及艺术发声,并借由相关跨界合作支持公益输出。
“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 ”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鸣谢以下支持单位:
学术主办方|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
学术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方|芳晟股权投资基金
联合主办方:上海新桥美术馆
版权出品方 、主办方|上海坤造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赞助方|杭州幻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发起方 执行方|上海宋陈艺术工作室
学术支持单位|《环境与生活》杂志
—— 上海新桥美术馆 ——
“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 活动
01 |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论坛——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本公共教育公益论坛主题是“ 环境科学与生态艺术 ”,探讨重点在于宣传“ 世界土壤日 ”与相关的土壤文化与生态艺术以及环境保护等议题。2013年联合国 “ 世界土壤日 ”设立目的是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土壤与人类的福址和环境密不可分,提高人们对有限的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以提高其应用的可持续性!我们在论坛期间设立“土壤周”以及“土壤月”论坛,在社会大众层面宣传以及传播对于“土地的关怀”,论坛与专家互动共同讨论“土壤生态”这一人类共同福祉的话题
02 | 世界土壤日文献展
为了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的认知以及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举办“世界土壤日文献展”,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先生,以及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女士共同发起并策展。展览通过文献与资料的形式将让社会公众了解到土壤相关的知识、事件以及土壤领域组织,而这一切都与土壤的保护与可持续养护有关,也与人类的健康与后人的未来生活密切相关联。
03 | 土壤环境与人体生态对谈
“土壤周论坛”生物医学博士沈宁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当我们暴露在空气中,环境中的物质如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微生物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人类在不健康的土地上呼吸或耕作,同时会摄入土壤中挥发的有害粒子,致使身体健康受到一定影响。宋陈一方面通过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体与环境的互动,创造了更具内涵的泥土装置作品《土壤婴孩》,同时邀请沈宁博士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解读人体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讲述当今前沿学术“环境暴露组学”以此启发公众善待土地。
04 | 土壤生态修复对谈
“土壤月论坛”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 & 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
继2021年世界环境日 期间的“一吨计划”对谈合作之后,土壤修复专家周永峰将与土壤生态艺术家宋陈再次合作,进行更为深入和生动的“生态艺术&土壤科学”主题对谈,展开土壤科普教育和土壤修复知识内容普及以提高公众环境素养加强环保意识。
05 | 大地疗愈
“大地疗愈”土壤生态艺术疗愈项目
艺术家:宋陈、三强、胡隽佳
“大地疗愈”体验土壤生态艺术疗愈通过现场土壤艺术装置烘托氛围,使参与者聚集精神在音乐场域空间中行走、冥想,通过泥土的串联与个体和空间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感悟土地的力量以及身心合一的与自然高度融合状态,抚平我们与共同生态母体脱离土地的创伤记忆。当人们真诚地面对脚下的土地,拥抱彼此的心灵,能够感受到大地母亲将彼此深深连接的凝聚力。
06 | 艺术家科普——土壤生态艺术实验室
策展人:宋陈
艺术家科普土壤在这个单元将展示人类活动与土壤生态的创新型关联,宋陈用手稿记录了显微镜下各类土壤颗粒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并将土壤在微观层面遭受污染的过程放大数倍,进而转化为泥土艺术作品和泥土艺术装置,并以生态科普实验室的形式展现,用艺术的角度唤起人类对土壤生态科普的热情。
07 | 土壤生态宣言——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2021.12.05 14:00
策展人:宋陈
宣言仪式:“从土壤和大地出发,创新精神生态资源,迈向生态共同体”。站在土地之上,我们看到一环一环相扣的,紧密生物链,健康的土地有着诱人的肥沃的气息,那是一种生命的味道。泥土,不仅是泥土那么简单,新鲜的土壤使我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
08 | 生态纪录片放映室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2021.12.05 - 2022.05.05
艺术家:宋 陈、谢 蓉、阿 菜、
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我们播种在大地,从中收获食物以生存;我们将泥土烧制成砖瓦,籍此建筑居所遮风避雨。一直以来,人类和大地之间,都是一种和谐共处,并在尊重中互动的关系。于是,过去我们会选择适合的土壤去种植与居住。在尊重之中推动人类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09 | 《土壤生态纪》——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生态纪》宋陈土壤生态艺术展是“ 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的重头戏,该展览回顾了生态艺术家宋陈十多年来创作的大量作品,形式涵盖装置、雕塑、绘画、大地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水墨以及宋陈独创的土上水墨、泥土书法等。
《生态纪》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分别是土上水墨、生态艺术、崇土艺术3个展示板块。艺术家宋陈将再次以泥土为介质展现,从不同维度解读土壤与个体、个体与环境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海新桥美术馆《土壤生态纪》延期至2022-5-5
《生态纪》———宋陈土壤生态艺术展
2021.12.05-2022.05.05
周一至周五 | 参观预约艺术导览:
133 9115 8888
138 1066 5982
周六、周日 | 参观预约艺术导览:
181 1551 7552
173 0178 4943
上海新桥美术馆
上海市松江区泗砖南路255弄193号楼
Shanghai Xinqiao Art Museum
(Building 193, Lane 255, Sizhuan South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上一篇 : 乡游黔中·普安县斗弹达吟社区丨布依春意,尽在一壶明前茶香
下一篇 : 永安社区“仁义”之心茶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