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茶盒演绎黄埔茶事

2022-03-27 08:08:18热度:99°C

 

原标题:一方茶盒演绎黄埔茶事

本文节选自

黄埔茶事

作者 丨 乐人谷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读到这段故事时很有感触,宏大背景下,个人的抉择和命运被推动着向前,留下华彩的篇章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后。后来人无法分享记忆和感情,时光的指缝间偶然掉落的物件成了寻访过往的钥匙。

一盒小小的茶叶,在血与火的烽烟中带来些许柔软和安慰,如今,留在博物馆里,它依然静静无言语,让观者轻轻触摸它的余温。

说到黄埔军校,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个铁流滚滚、硝烟弥漫的年代,还有一群为国家民族的独立统一而战的热血青年。黄埔军校经历了北伐和抗战等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血与火的战争淬炼中,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黄埔学员始终都展现着中国军人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范,集中代表着中华优秀军事思想及战略战术实现的高峰。

从1924年到现在已近百年,黄埔军校已随时代远去,但黄埔的精神依然存留,而黄埔人的故事也会在时间长河里的不经意地泛起记忆的浪花,让人频频回顾、每每感动。

在东莞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里,就有一件与黄埔军校,确切说是与黄埔第三期学员有关的器物,一个用料考究、做工精致的竹质立式茶盒。在盒子的正面上从右向左刻着几行竖写文字,第一行为“王佐民同志品之”,第二行为“友谊长存”,最后的落款行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会王竣特赠”。盒子的其他地方就再无文字或花纹,就是一个样貌普通的竹质茶盒。至于这个盒子曾经装着什么茶,更无从考究了。但是,单凭黄埔军校、王佐民、王竣这三个称谓,就足以让这个普通的茶盒变得蕴涵层出、意义非凡了。

王竣

1924年,王竣加入杨虎城部队,翌年参加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9年到1939年间,在西北军多个部队担任要职。1941年,于中条山战役中英勇牺牲,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耀武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员,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等军政要职。1961年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后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8年病逝。

黄埔军校自然不用多讲。先说这盒茶叶的赠送者王竣,他是陕西蒲城人,初名王俊,后易名王竣。1924年,王竣应招加入杨虎城部队,翌年被杨虎城所派参加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6年毕业返回杨虎城部。从1929年到1939年间,王竣在西北军多个部队担任要职,从营长、团长、旅长再到师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王竣主动请缨,投身抗战。同年11月,王竣率部在山西永济阻击日军,重创敌寇,拖住了日军进攻,保证第三十一军主力和炮兵的转移。他的事迹也被西安易俗社写入《血战永济》秦腔戏中。1941年,中条山战役开始,王竣率新编第二十七师扼守中条山地区的黄家庄、羊皮岭、门坎山、曹家川、马泉沟、台砦一带。5月17日,日军集中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第二十七师发动进攻并集中炮火对其师部所在地进行猛烈轰击,第八十团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9日下午,日军数架飞机对二十七师阵地轮番轰炸并施放毒气,属下劝王竣转移,王竣毫不畏惧,继续指挥布防事项,结果被敌机射中,以身殉国,年仅39岁。王竣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王竣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王竣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那么,在黄埔军校时,王竣的黄埔三期同学,也就是他在茶盒上所刻的“王佐民同志”又是谁呢?他就是王耀武,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员,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等军政要职。1961年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后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8年病逝。

王竣和王耀武的同窗之谊、同学之情是在黄埔军校开始的,王耀武虽是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而王竣是1925年受派到黄埔军校学习,但都是在1925年7月进入黄埔第三期学生队,同属步兵科。王耀武有较高的政治和军事素养,蒋介石称他“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也说他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明白人”。同在黄埔学习,同处大革命时期,无论是来自西北军委培的王竣,还是直考入学的王耀武,都有共同的热忱与情怀,都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而从竹盒上“友谊长存”的字样推断,这盒茶叶应该是1926年1月黄埔第三期学员毕业时王竣送给王耀武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王耀武是好茶、懂茶之人,这和他上过私塾,在天津当过店员,见过世面有关,而作为赠茶者,上过师范学校的王竣所选的茶盒所刻的赠言也显示了相当的审美水准。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彼此间的文化和志趣相近相投,才使他们成了希望“友谊长存”的同志和战友。

茶盒的意义虽然远大于茶盒本身,但茶盒的“竹黄工艺”也是值得一提的。竹黄工艺起于盛产竹子的湖南,虽然历史不长,但却是一门相当考究的制盒技术,它是以木做胎,再以竹黄贴在表面,竹黄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色泽光滑,质感细润,类似象牙,有些因装饰纹样需要,还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以,完成一个盒子需要诸多的工序和时间,真正体现传统技艺“工匠精神”。

茶和战争本是两条互不相交的轨道,因为人物,因为爱好,因为茶的存在,使得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存留的人性的温婉与质朴的友谊,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茶的力量。故而,我们不必知道曾经在竹盒中的是什么样的茶叶,只要知道这是一个装载了近百年历史和文化精神的黄埔故事就是足够了。

编辑:越山

普洱茶,是一段历史的河流

1984,春天的故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