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北苑贡茶,原来是这么绝传的
2022-03-26 10:55:53热度:92°C
2022-03-26 10:55:53热度:92°C
北苑茶园始于南唐 , 盛于宋元 , 止于明初的四百多年间 , 一直作为国内贡茶的上 品 , 专供皇家享用 。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指出 : “ 本 (宋 ) 朝之兴 , 岁修建溪之贡 , 龙团凤饼 , 名冠天下 ” 。
当时 , 北苑贡茶地位高不可攀 、 名声显赫 , 有 “ 建溪官茶天下绝 ” 之殊荣 。然而 , 北苑龙凤茶却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 。现在 , 就是在它的发祥地闽北一带 , 绝大多数人都不知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 北苑茶园在何方?
一 、 北苑茶园确在建州东凤凰山
“ 北苑茶园 ” 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 却因为宋人沈括在 《梦溪笔谈 • 补笔谈》 中说 : “ 今建州东凤凰山 , 土人相传谓之北苑 。言江南 (指南唐) 尝置官领之 , 谓之北苑使 。予因读李后主 ( 南唐李煜)文集 , 有北苑诗及北苑纪 , 知北苑乃江南禁苑 , 在金陵 (南京 ) , 非建安也 。” 造成北苑茶产地的误区 。宋文学家范仲淹在 《与章眠从事斗茶歌》诗中 , 为点出建茶的历史悠久 , 使用了 “ 溪边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的字句 , 更引来了 “ 帝规武夷作茶圃 ” 的说法 , 把凤凰山与武夷山混淆 , 把北苑龙凤茶的桂冠戴到了武夷山人头 上 , 因而造成一桩纠缠不清的历史公案 。
北苑 , 唐宋属建州建安县吉苑里 , 在今天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山一带 。《北苑别录》说 : “ 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 , 其下值北苑 , 旁联诸焙 , 厥土赤壤 , 厥茶惟上 ” 。里中有个财主张廷晖 , 知其住地宜于植茶 , 开辟了百亩茶园 。闽龙启元年 ( 9 3 3) 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 , 全部献给闽王 , 谋得阁门使的官职 。闽王便在凤凰山办起了御茶苑 , 随后 “ 悉并远近民茶入官焙 , 岁率六县民丁采造之 ” , 这就是官焙的由来 , 因凤凰山在闽国都 (福州 )北部 , 故称 “ 北苑 ” 。
《嘉靖建宁府志》记载: “ 凤山旁之壑源 、 沙溪皆产茶 , 官焙三十二 , 私焙十有四 , 内园三十六 , 外园二十八 , 内园以上供 , 外园以备赐予 ” 。北苑御茶苑设立 , 闽国驻建州的富沙王王延政派遣潘承祐监造北苑贡茶 , 初造腊面茶继造京铤 。
建瓯北苑御茶园遗址
南唐下建州 , 知其地山水奇秀 , 是产茶盛地 。嗣主李璟派制茶使到北苑创设龙焙 , 制造贡茶 。此后 , 北苑一直是全国瞩目的名茶区 , 这就是 “ 帝规武夷作茶圃 ” 的诗句来源 。
《东溪试茶录》:“ 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 , 大为民间所苦 。我宋建隆以来 , 环北苑近焙 , 岁取上供 , 外焙俱还民间…… 宋初官私焙千三百三十有六 , 其中官焙三十二 ” 。可见岁取上供茶者 , 仅北苑及其邻近茶焙 。《北苑别录》 记载北苑茶园有 “ 北苑茶正所产为曾坑 , 谓之正焙 , 非曾坑为沙溪 , 谓之外焙……广袤三十余里 , 自官坪而上为内园 , 官坑以下为外园 ” 。
《建瓯县志》载 : “ (建州 )十二观 , 北苑其一也 。有内园三十六 , 外园三十八 , 至明(朝) 尽废 ” 。说明当时建州贡茶龙凤团茶是以北苑为精制中心 。“ 宋时武夷茶未著 ” , 所谓 “ 溪边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 的奇茗 , 是通过 “ 北苑将期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 ” 的斗茶活动 , 其斗品充官茶 , 集中北苑官焙精制贡茶 。这就是日本友人所赞 “ 北苑是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发祥地 ” 。
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是公认的茶宴描绘佳作
1983年 , 在建瓯县文物普查中 , 发现了宋代摩崖石刻 , 题记了北苑茶事 。在东峰镇焙前村林垅凿字岩 , 找到了宋代北苑茶焙遗址 , 证实了宋代北苑茶园确实在 “ 建州东凤凰山 ” 。1995年元月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次长林屋晴三先生一行到建瓯考察宋代北苑 , 面对 “ 北苑茶事 ” 石刻连声赞叹 : “ 这是国宝 , 是重大的历史发现 , 使我见到了中国古代精制茶发祥地 ” 。他捐资建亭保护宋代石刻永固 。
二 、何谓北苑龙凤团茶
据《福建通志》援引有关古籍记载 : 北苑龙凤团茶是一种饼状茶团 , 属蒸青片茶类 , 名叫龙凤饼茶 , 也被称为 “ 龙凤茶 ” , “ 北苑贡茶 ” 等 。龙凤茶团面上印有龙凤花纹 : 龙纹者称 “ 龙团 ” 、 “ 团龙 ” ; 有凤纹者 称 “ 凤团 ” “ 团凤 ” 合称 “ 龙凤团茶 ” 。又后制的直径小的龙凤茶 , 称 “ 小龙团 ” 、 “ 小凤团 ” 。龙凤团茶又分大龙团 、 大凤团和小龙团、 小凤团等四种 。
大团八饼重一斤 , 小团二十饼重一斤 。大小团茶又按质量不同分为十个等级 , 分别名为龙茶 、 凤茶 、 京挺 、 的乳 、 石 乳 、 头金 、 白乳 、 蜡面 、 头骨 、 次骨 。宫廷的官员也按等级享用 。北宋名臣杨忆的《谈苑》说 : “ 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 、 亲王 、 长公主 ; 余皇族 、 学士 、 将帅皆凤茶 ; 舍人 , 近 臣赐京挺 、 的乳 ; 馆图赐白乳 。” 小龙团茶中 , 最精绝的称为 “ 密云龙 ” , 专供皇帝享用 。
北苑龙凤茶作为皇家专贡之后 , 其地位更是高不可攀 , 皇帝御品自然要显示高于一切的地位 。
宋代北苑龙凤茶有别于众贡品 , 它有特定含义 , 享有皇家专利权 。后人把 “ 团茶 ” ( 片茶 )与 “ 龙凤团茶 ” 相提并论 , 是不了解北苑龙凤茶的特征 , 不知 “ 团茶 ” 与 “ 龙凤团茶 ” 有质的区别 , 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
北苑龙凤茶制造是把茶膏压模在定型的模具上 ,上刻有龙凤图案 , 成型后,团饼面上有龙凤纹饰 。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帝王象征 , 凤代表着吉祥 , 龙凤茶因此不同凡响 。宋太宗特置银铜质的龙凤模 。以别庶饮,更显示了皇家御品的尊贵 , 也显得北苑茶的华贵 。
北苑龙凤茶的兴盛 , 也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画墁录》说 : “ 有唐茶品以阳羡上供 , 建溪北苑未著也 。贞元中 , 常衮为建州刺史 , 始蒸焙而研之 , 谓之研膏茶 , 其后稍为饼样 ” 。建州属南唐 时 , 嗣主李璟派北苑使创建 “ 北苑龙焙 ” , 征集各县名茶 , 归龙焙精制 。将 “ 研膏茶 ” 加入龙脑改制 “ 腊面茶 ” 。自此北苑茶崭露头角 , 闻名于唐宋茶坛 。
▲建瓯市东峰镇百年老茶园
北苑龙茶真正名震天下 , 留芳百世 , 则是贡茶使君 “ 前丁后蔡 ” 的功绩 。
咸平年间( 998 一 1003年) 丁谓为福建转运使, 宋真宗下诏命他督造建安贡茶 , 先造凤团 , 后造龙团 , 初贡不过四十饼 , “ 专以上供 , 虽近臣之家 , 徒闻而来尝见 ” 。庆历中( 1 0 4 1一 1 0 4 8年) 蔡襄知建州继任福建转运使 , 改制小龙团 , 其品极精 , 谓之 “ 小龙团 ” 。“ 凡二十饼重一斤 , 其价值金二两 , 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 贾青为福建漕 , 别出心裁 , 造密云龙更加精奢,在包装上更区别于其他贡品 。宋李公麟 《山庄义训》画题云 : “ 世有灵芽 . 产夫七闽 , 匦包底贡 , 贵于上春密云龙之珍 , 圆不逾寸 , 价兼百金 ” 。
宋文学家欧阳修: “ 自以谏官供奉杖内 , 至登二府 , 二十余年 , 才获一赐 , 藏以为宝 , 时有佳客 , 出而传玩尔 ” 。府县以下官员和平民百姓 , 怕连看上一眼都不可能 。这种奢靡之风虽不足取 , 但那精巧的工艺 , 反映了劳动者的智慧 , 是中国制茶工艺中的一种创造 。
从 “ 大龙团 ” 到 “ 小龙团 ” ,以至 “ 密云龙 ”, 其制法精益求精 ,它推动了宋代雕版艺术和茶叶加工工艺及饮茶艺术的发展 。
然而 , 密云龙还算不上团茶的最高峰 , 据《闽北茶业志》 引论的资料记载 , 建安龙凤茶最精美 , 最繁盛的高峰 , 当为宣和年间 , 郑可简漕闽时之事 。他别出心裁 , 用 “ 银线水芽 ” 造 “ 龙团胜雪 ” 名 “ 龙苑胜雪 ” 。它比密云龙更为高贵 , 只专供皇帝享受 , 任何人不能僭用 , 朝廷中的大宦显贵 , 别说没有受赐的福分 , 即使见到者也无几人 。关于龙团胜雪的原料和精制方法 ,《宜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十分详细 。它所选的原料——银线水芽 ;它是采择新抽茶枝上的嫩尖芽 , 过蒸后剥去稍大的外叶 , 只取芽心中的一缕像银线一样晶莹的部分 , 制成形后的龙团胜雪团饼面上有 小龙蜿蜓其上 。“ 盖茶之妙 , 至胜雪极矣 ” ! 明 • 许次纾《茶疏》说 : 这种茶 “ 一 銙( 片 ) 之值 40 万钱 , 仅供数盂之啜尔 ” 。
北苑龙凤茶造价昂贵 , 造一斤龙凤茶团要花五六百个茶工 , 这种茶已经不是为饮用 , 而是吃气派了 。它背离了商品价值 , 缺乏市场 , 促使北苑茶的衰落 。北苑龙凤茶品式日益翻新 , 仅一个世纪中 , 龙凤名品达四五十种 。在太宗和徽宗两朝 , 北苑茶生产十分发达 , 从初贡40饼 , 逐渐发展到数万斤 。据《元丰九域志》载 : 建安上贡龙凤团茶为 820 斤 , 增至元符年间以片计 为 18000 片 ; 到了元丰时已达 47100 片 , 其 “ 制愈精品益出 ” , 仅宜和年间就造出新品 32 种之多 。
北苑龙凤茶每年上贡纲次 , 古籍有不同记载 。《清波杂志》说 : “ 照宁间 , 岁贡有 12纲凡 3 等41 名 ” 。《宣和北苑贡茶录》载 : “ 岁分十余纲 , 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 , 浃日乃成 。飞骑疾驰 , 不出仲春 , 已至京师 , 号为头纲 ; 玉芽以下即先后以次发 , 逮贡足时 , 夏过半矣 。”
北苑龙凤茶品质不断臻美, 制茶技术有很大的发展 , 精益求精 , 形成一套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精制茶技术 , 把龙凤茶制造工艺推到顶峰 , 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代茶学家张天福在《一颗陨落的星》 中 , 对北苑龙凤茶制作工艺概括为 “ 择之必精 , 濯之必洁 , 蒸之必香 , 火之必良 , 一失其度 , 俱为茶病 ” 的总要求 。
据 《东溪试茶录》 记载 : “ 蒸芽必熟 、 弃膏必尽 , 蒸芽未熟 , 则草木气存 ; 去膏未尽 , 则色浊而味重 ; 受烟则香夺 , 压黄则味失 , 此皆茶病 ” 。其制造工序 , 采叶 、 拣芽 、 濯芽 , 蒸芽 、 研碾 、 压片(去膏 ) 、 烘焙 , 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细 , 这套制作工艺 , 使北苑龙凤茶用工巨大 , 造价惊人 。
三 、 这颗茶叶明星为什么陨落
北苑龙凤茶专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作 , 享用只有极少数人 。它的生产指导思想是不惜工本去迎合皇帝的需要 , 精心制造贡茶去博取高官 , 用徭役丁夫的血汗凝结起来的龙凤茶 , 精奢华贵 , 与广大社会需 求 , 完全相背 , 这只是皇帝才够格消费的奢侈品 , 除皇帝之外 , 谁也不敢奢侈享受 , 因而完全失去了市场 , 其产品再好 , 技术再精妙 , 也失去其存在价值 。一旦改朝换代 , 就随着皇帝晏驾和朝代更替而 “ 寿终正寝 ” , 成为皇家的殉葬御品。
在宋代的贡茶品中 , 北苑龙凤茶确为珍品 , 但到了南宋 , 龙凤茶逐渐衰落 , 没有按其独特制法生产 , 趋向散茶生产 , 龙凤茶日趋粗糙 , 北苑日渐萧条 , 龙凤茶形质已非昔比 。明洪武二十四 年 , 明太祖 “ 诏天下产茶之地 , 岁有定额 , 以建宁为上 , 听茶户采进 , 勿预有司 。不得辗揉大小龙团 , 然而 , 祀典 , 贡额 , 犹为故也 ” 。《明史 • 食货志 • 茶法》记载 : “ 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 , 有探春 、 先春 、 次春 , 紫笋及荐新等号 。旧皆采而研之 , 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 。太祖以其劳民伤财而罢造 , 惟令采茶芽以进 ” 。这两段话 , 记述了北苑龙凤茶走向衰退的情 景 。
曾有人把 “ 犹为故 ” , 理解为 “ 显然是 指 明代大小龙团茶 仍有 ” 。
其实 , 当时洪武皇帝一道令下 , 这颗闪耀了四百多年的明星就陨落了 。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嗜茶 , 但他认为北苑这种制茶法劳民 , 所以下令罢造龙凤茶 ; 这项恤民政策 , 无疑有其正确的一面 , 但龙凤茶制法 , 也就随之废弃而绝传了 。
旧法失传 , 新法将代之而起 , 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传授松萝制法的新工 艺 , 使武夷茶 “ 焙法实甲天下 ” 。“ 明朝建立 , 新贵们根本不知古代腊茶是怎么回事 , 他们下令福建御茶园停制腊茶(龙凤团茶 ) , 改制武夷松萝 , 于是福建腊茶也就 “ 绝迹 了” 。
《闽小记》说 : “先是建州贡茶 称北苑龙团 , 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 。至元设场于武夷 , 遂与北苑 并称 , 今则但知有武夷 , 不知有北苑矣 ”。值得注意的是武夷制茶新法 ,使穷极工巧的龙凤团茶为散形茶所代替 。“ 叶茶之用遍于中国 , 而外夷亦然 ,世不复知有末茶 (团茶 ) 矣 ” 。明清以降 , 北苑龙凤茶制法失传 , 茶品虽然消逝 , 但它的声名 尚留于制茶史上 。建安北苑龙 凤茶之 名 , 在诸多的茶文化著述中 , 还有 “ 藕断丝连 ”之感 。明 • 李时珍 在撰《本草纲 目》 时 , 尚未改往日嗜茶 , 书中仍不时提到建安龙凤团茶的功效……
“ 建溪官茶天下绝 , 独领风骚四百载 ” 。她的声名为建茶带来了繁荣 。这历史名茶之冠 , 不能因 “ 天上贡 ” 而遗忘 ,应予发掘的传统名茶 。当代茶学家张天福在《一颗陨落的星》写道 : “ 我想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依靠那些珍贵的资料记载 ,只要用心探索 , 北苑法未始不可以起死回生 , 重新使之发出这颗遥远星座的光辉 。”
来源:《建茶志》巩 志 图自把盏堂、一慈等
— END —
上一篇 : 福建之茶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