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实践(图)

2022-03-20 19:58:30热度:81°C

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福山福水,佳茗天成。

从一片嫩绿的叶芽,到杯中的一缕清香,这个过程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片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绿叶,也承载着一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年来,南平市坚持做足“茶文章”,撬动“茶经济”,茶产业融合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新培育茶叶类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市级12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家庭农场11家,成功推荐正山茶业入围2021年度首批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八马、华祥苑、满堂香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同武夷山、政和等地签约,一批“三茶”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南平市;

武夷星中华茗博园、政和瑞和白茶庄园等“三茶”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武夷山、政和、光泽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白茶城正式投入运营,139家企业入驻,2021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

武夷山抖音茶叶电商直播基地目前服务商家超过1万家,其中南平市内抖音直播商户达到2000余家,网站月成交金额最高达到4.5亿元,2021年累计交易额突破30亿元;

……

一片茶叶,一抹茶香,正在撬动一个绿色朝阳产业。

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茶企茶叶加工产值近1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350亿元,茶园面积64.3万亩,已建成绿色生态茶园27.65万亩,建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97个;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3家;拥有“政和白茶”“松溪绿茶”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岩茶”品牌连续多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品牌价值第2名。

同时,南平市还将茶产业融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健全完善品牌体系,鼓励开展驰名商标、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等品牌认证。

2021年,南平市依托六禾茶业等公司制定了《陈年武夷岩茶》和《陈年武夷岩茶储存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山堂牵头制定了《陈年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红茶储存规范》《正山小种红茶冲泡与品鉴方法》标准;政和县发布了《政和工夫红茶》团体标准与政和云根茶业《高山白茶》企业标准;建瓯市“北苑贡茶”荣获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正山堂金骏眉入围2021中国农产品标志性品牌。

科技助力,茶业提质增效

通过数字茶山监测系统,茶园管理者不必到现场,凭借一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实现对茶园的精准监测、智能管理、智能决策,从源头保障茶叶品质;

物联网通用云控制器,让摇青筒、揉捻机、杀青机等设备有了“大脑”,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制茶,保证茶叶品质;

使用智能泡茶机,只需将茶叶放入机器,接水插电,一按开关,机器就能自动识别茶叶种类,匹配相应的泡茶模式,三四十秒后一杯标准功夫茶就可以出炉;

……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创新是茶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发挥其优势地位的关键。

一年来,南平市印发《南平市建设绿色生态茶园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以“种树、植草、筑路、疏水”为主的茶园生态建设和绿色生态茶园管护模式,并邀请院士开展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品质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搭建茶产业数字社会化服务平台,制定《南平市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积极与陈宗懋院士、廖红教授团队合作,建立了“6·18”(茶产业)虚拟研究院,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落地武夷星,并建立福建省茶科技(武夷山)研究院。

邀请刘仲华院士开展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品质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利用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进行政和白茶太空搭载育种实验,开辟了茶种选育的新途径;成功创建武夷星茶业和政和县深山茶叶机械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山茶业、骏德茶厂等7家茶企入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

与此同时,南平市围绕茶产业生物资源开发,组建“南平市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出资1500万元,设立南平市科特派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突出全产业链布局科特派队伍,选派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9个高端团队和225名“三茶”科技特派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许维泽和全国人大代表黄蕾都提出建议,支持南平市打造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先行区,让人倍感振奋。

层层梯田层层绿,片片茶叶片片翠,一首首嘹亮的茶歌在闽北大地上越唱越响。南平的茶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绿色支柱产业,在山里山外绽放异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