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山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组图)

2022-03-20 05:57:51热度:113°C

不是吧!

云南普洱居然属于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多山地丘陵,描绘形意,便是“ 纵横连绵”。

云南景迈山,山地起伏连绵

图/视觉中国

产茶区多在大型山脉的余脉、支脉及山麓等丘陵深处,颇有“隐士大侠”的风范。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

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

制图/孙璐

这里主要的产茶地为 无量山余脉、怒山山脉、戴云山脉、台湾三大山脉等。 乌龙茶红茶等发酵类茶都是这个区域的“看家绝活”,茶叶性格可谓“沉稳内敛”。

向左滑动

图1:阿里山山脉中的茶园

图2:戴云山脉植被丰茂

图/视觉中国

这里由云贵高原、南岭、武夷山脉阻挡了水汽的西进北上,也阻隔了寒流的南下;加上丰富的水脉资源,使得区域内高温多湿,植被异常茂盛。在茂密森林覆盖下的茶园,腐殖质较多,大多为赤红壤,有机质含量高、茶叶内含物质丰富。

广东英德茶园,诠释了华南的湿润气候

图/视觉中国

代表茶品有戴云山脉的 安溪铁观音、莲花山脉的 凤凰单丛、阿里山山脉的 冻顶乌龙等乌龙茶,怒山山脉的 滇红工夫等红茶。当然,中国最南边的茶山——海南五指山的 白沙绿茶等绿茶、大桂山山脉的 六堡茶在品质与名气上也都不遑多让。

福建泉州安溪龙涓华祥苑铁观音茶园。

图/视觉中国

值得单独拿出来说的,是横断山系南端的 滇南山区。在怒山余脉的 临沧地区及无量山余脉的 普洱及西双版纳地区,普洱茶独霸一方。普洱茶市场庞大,其山头划分更是细到村寨、山丘之分。譬如大雪山的 邦东茶、冰岛村寨的 冰岛茶、勐海 布朗山茶、勐腊 古六大茶山茶等细分茶品在行业内均无人不晓。

云南普洱茶“南北通吃”,品牌价值位于中国茶类前列。

图/视觉中国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华南茶区的大部分丘陵山脉受海洋影响,各季气温变化不大,茶树四季都可以产茶且品质不错。

龙井猴魁大红袍

江南茶区好热闹

若论茶类之盛,山脉支系之多, 江南茶区可谓“ 独到一方”。

武夷山风光迤逦,武夷岩茶更是声名在外

图/视觉中国

江南风景好,名茶少不了。这里气候舒适,四季分明,造就了这个地区名茶的层出不穷, 其名茶数量是各个茶区之首。

江南茶区在长江以南,

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

制图/孙璐

主要产茶地为 武夷山脉、黄山山脉、武陵山脉, 及浙闽丘陵等区域。茶叶性格总体“温婉可人”。

江南中部、东部地形大多为低丘低山,以红壤为主。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大量名优绿茶都产自于这样的低山丘陵之中,如 西湖龙井、越乡龙井、 洞庭碧螺春等。

西湖龙井茶园。图/视觉中国

大面积的低山丘陵中,偶有高山便格外突出,如“翩翩君子”般独秀在地。譬如产安吉白茶的浙江天目山、产武夷岩茶的福建武夷山、产庐山云雾的江西庐山、产黄山毛峰的安徽黄山等,几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产区。

武夷山生态茶园。图/视觉中国

西部则是以高山山脉为主,武陵山脉由云贵高原横贯而来,在湖南湖北区域孕育众多名茶,如 恩施玉露、古丈毛尖、宜红工夫等。巫山山脉的 峡州碧峰长在西陵峡半坡,亦有独到特色。雪峰山麓的 安化黑茶、安化红茶都是老饕茶桌上离不开的佳品。

茶界“北方狼族”江北茶区申请出战群雄

北方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茶产区,然而亦有好茶脱颖而出,可与南茶一较高下,可谓真正的“ 北方狼族”。

大别山,是北方产茶的重要山脉

图/视觉中国

江北茶区是一条狭长的东西走向区域,这里主要产茶地为 大巴山脉、大别山脉、秦岭山脉,及 山东丘陵等区域。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

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制图/孙璐

江北茶区具有地形复杂且茶山较为分散的特点。这里气候寒冷干燥,大多地域不适宜茶树生长。整个茶区四季降水不均,夏季多而冬季少,土壤多为黄棕土。

然而在特定山脉地形,利用良好的微域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在茶叶生长缓慢的条件下,使内含质变得丰富, 适制绿茶,且香高味浓。譬如这些国内知名的品类——崂山山脉的 崂山绿茶,大别山脉的 信阳毛尖、秦岭山脉的 午子仙毫、大巴山脉的 文县绿茶等。可以说,它们都是北方茶界的骄傲。

向左滑动

图1:信阳毛尖香气高雅。摄影/吴学文

图2:崂山绿茶正在杀青。图/视觉中国

有意思的是,江北茶区内部也有南北风格的差别。部分山脉有着更倾向于南方气候的茶园,这些地方也出产一些知名茶品,如霍山山脉的 霍山黄芽、武当山山脉的 武当道茶等。

山东丘陵区域是中国北方代表性的名茶产区,也是当年“ 南茶北引”的硕果,算得上是北方人爱茶的倔强。

青岛崂山茶园,是中国最北方茶园的代表之一

图/视觉中国

纵横中国的四方山川,以各具特点的地理脉络、风土气象,造就中国茶风味的千变万化。

这片由群山之中飘向世界的树叶,也将原有山系所赋予的风味特点遍播全球,并迎来了茶叶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文| 何如卿

编辑 | 欧寒天、何如卿

专业支持 | 张妍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设计 | 九阳

地图编辑 | 孙璐

头图摄影 | 视觉中国

封图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茶经》2011修订版

《GB/T 22483--2008 中国山脉山峰名称代码》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