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打造商品茶生产基地 五年产值达300亿

2021-03-05 16:08:34热度:164°C

中国茶网资讯:宜宾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茶叶商品基地,产历史悠久,茶叶是宜宾市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2013年,茶叶消费理性回归,但宜宾茶产业仍实现逆势增长,全市茶园总面积已超过89万亩,茶叶年产量达4.03万吨,列四川全省前茅,茶业综合产值达80.63亿元。实现出口茶叶851吨、货值626万美元,稳居四川茶叶出口第一位。全市10个县(区)中有7个建成为国家和省级茶叶基地县(区),使宜宾市成为四川省最主要的商品茶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打造,早优双绝的“宜宾早茶”已成为宜宾独有的地域品牌,“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一道成为业界不可替代的区域品牌。

为适应四川省打造“千亿茶产业”和全省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适应宜宾市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宜宾定下新的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00万亩;2020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宜宾市将适时启动“名优绿茶加工创新驱动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提纲挈领,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宜宾已将茶业这个宜宾农业一号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推举到 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纸质茶叶罐日记摘茶叶

科技引领创新列位

川茶集团公司利用“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用夏秋茶做原料,创新工艺,研制出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的黑茶新品“优黑优红”,鉴定会上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公司承担的“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宜宾川红集团茶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川红名优红茶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茶树新品种乌蒙早选育及示范”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黑茶动态发酵工艺”、“四川红茶加工方法”、“茶多酚生产中高效率溶剂回收系统”等30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型新型专利。

科技创新带动茶树新品种和产品、机具、工艺的全面革新,茶叶新产品、新品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加强,培育新市场、延伸产业链。固本强基,宜宾茶叶源头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2014年2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认定的全国茶行业唯一的“国”字头技术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全省茶行业唯一技术共享平台——“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双落户宜宾。“四川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落户宜宾市屏山县,为宜宾乃至四川茶产业实施科技创新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载体。

高价值依靠品牌营销,一个由全国一流品牌营销团队策划,历经未来十年,覆盖市场、消费、园区发展、招商引资的《宜宾未来十年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七项关联规划即将出炉,瞄准国际、国内茶产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设计产业发展路线图,为宜宾茶业的发展部新局谋高位。

航母聚力抢夺茶业高位

2014年3月10日, 汇聚了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宜宾醒世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屏山炒青集团六家企业的200多个产品的宜宾早茶品鉴活动在成都100多个宜宾茶叶门店、形象店同步发声。 这场宜宾茶叶“汇”叫卖的不仅是宜宾早茶之“早”,还是一种合声,一种抱团使力的鼓劲。

与国内发展成熟的茶叶品牌相比,宜宾茶深刻认识自身短板,要振聋发聩、要异军突起,就得要抱团发力。本着“抱团发力,联合共赢”的发展理念,宜宾市跨区域联动,组建了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分散于一体,变无序竞争为互利共赢,川内多家茶叶企业纷纷补位,力求借助航母重新起飞。

茶叶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研发模式、投资与经营的创新管理模式、共建共享的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创新模式,川茶集团探索五大创新发展模式,以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为纽带,以提高共同利益为核心目标,面向国内外重点茶叶市场,做大市场、大品牌、大产业,以期在业界的重要调整期拔得市场头筹。

川茶集团、川红集团快速发展,屏山炒青集团、筠连苦丁茶集团孕育新生,新型茶企初露锋芒,但这场“茶”之战役终极目标定位在打造世界顶级品牌,为此,宜宾市拟着手成立茶产业的统一管理服务机构,为资源整合、产业管理、规划服务建立新的服务平台,形成更加统一的行业自律。

未来五年,宜宾茶业将围绕安全、效益、可持续三大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坚持绿茶、红茶、黑茶并举,做实、做精、做优传统茶叶链,快速形成茶叶交易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引发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衍生产业快速发展,五年后,宜宾茶业将力争实现产业综合销售收入300——500亿元,构建以茶业为主导的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