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障碍制约“中国茶”

2021-03-04 12:37:26热度:145°C

中国是茶叶大国,却不是叶强国。目前,全球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100多茶艺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口茶叶。

有一个尴尬的数字让人无法回避:我国的茶园面积约占全世界的45%,居第一位,产量却仅仅占了世界产量的22%,平均每亩单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年来,我国茶产业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茶叶质量和出口状况都不甚理想,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国茶产业的振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诸多难题。生产方式需要转型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茶园平均单产608公斤/公顷,大大低于世界茶园平均单产1000公斤/公顷的标准,而印度为1498公斤/公顷,日本高达1725公斤/公顷。目前全国的茶叶产值约为70亿元,全国竟有6.7万家茶叶初制厂,每家茶厂加工量不足10吨,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大量的乡镇、个体小茶厂大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原料的收购、成品的加工、质量等级检验等重要环节中,往往随意降低标准要求。这类“企业”收购茶叶原料时无任何农药残留检验技术、手段和方法,绝大部分“企业”收购时只是靠鼻子闻一闻,缺少科学的定量化的手段。与茶叶质量每况愈下的情况相反,各地“名茶”却铺天盖地而来。泥沙俱下,让人难分真假,致使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难止。

目前,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大产业分支,缺乏统一的产业政策指导,茶叶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各经营主体无法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来审视和预测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发展,也无力投入大笔资金搞科研开发,进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各自为政的小企业只能搞粗放式经营,在低层次、低水平上进行相互摧残的竞争,以至出现全行业的亏损。我国茶叶出口创汇能力薄弱,出口商品结构老化,技术含量少,附加价值低,新品开发差,商品竞争力不强。因此,出口量虽然不少,但是由于质量和市场适应性问题,卖价不高。同时,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销,经济效益下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出口由垄断性经营转为开放性经营,开放口岸和经营主体迅速增加,虽然这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出口茶叶的积极性,但是也出现经营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低价竞销,导致出口价格不断下跌。

跨越农药残留障碍1999年我国茶叶出口跌幅达8%,红茶出口的跌幅更超过50%,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刘勤晋指出:出口茶减少的原因很多,其中氰戊菊酯、甲胺磷、优乐得等农药残留超标已严重影响出口。当前我国茶叶卫生质量若按国家现行GB9679判定,合格率高于90%。问题是国家现行茶叶卫生质量标准不仅相对于茶叶生产发展已经很落后,而且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这就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了很多麻烦。

从2000年7月起,欧盟国家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按新标准执行,仅氰戊菊酯一项,我国就有30%的茶叶不能出口欧盟。而欧盟年进口我国茶叶4万吨,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市场。专家预测,欧盟进口商为维护公司信誉,进口中国茶将减少两成。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鲁成银指出,我国年出口茶叶20余万吨,创汇4亿美元,若不注意卫生质量,势必影响到我国茶叶出口,关系到8000万茶农收益和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我国目前茶叶安全用药技术普及存在盲点,化学农药使用不当的现象在部分茶区依然存在。由于经费不足、植保队茶商网伍不健全及茶园经营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在部分茶园中化学农药使用不当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农药盲目混用,选用农药与防治对象不对口,防治失时,喷药靶标不明确,喷药次数过多,没有严格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等,使部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偏高。另外现行卫生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国内茶叶中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MRL)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农药残留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真正用于茶树上农药品种登记的极少,少数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使用浓度、安全间隔期及允许的最高残留量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最为严重的是氰戊菊酯、扑虱灵、甲氰菊酯超标。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对国内标准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亟须建立品牌随着联合利华成功收购“京华”品牌,日本“三得利”乌龙茶茶水在国内销售,可口可乐推出“天与地”茶水……这些都已表明我国茶业的市场竞争现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形成了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新格局。茶叶作为一种商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必须增强名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才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英国是一个不产茶却拥有茶产品的国家,“立顿”茶叶完全就是靠牌子创天下,他们把进口的茶进行拼配,创立名牌。

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占有率达40%—60%,其进入中国市场就是靠名牌效应。联合利华收购京华,就是要用京华品牌去拓展花茶和绿茶市场。我国的茶叶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名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茶叶的一个悲哀。虽然我们有家喻户晓的“龙井”、“毛尖”、“碧螺春”和“铁观音”等,但这些显然不是真正的品牌。我国的茶叶品种齐全,产量占世界的22%,但年出口量只占6%,仅16万吨左右,甚至低于第三产茶国斯里兰卡的出口量。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领头羊”来整合茶叶的种植、加工、科研和销售。河北旭日集团放言:要担起振兴整合中国茶产业的重任,靠自己的品牌优势搞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品牌“一条龙”。这表明中国茶产业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已成为茶叶行业面临的迫切任务。把握茶饮料机遇据悉,世界上第一片纯天然泡茶片已在南京研制成功,4月11日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这种新一代茶饮产品,以全新的研制理念和消费诉求,引起了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在内的中外企业关注。它不仅保留了茶饮特色,而且冷水、热水均可速溶,携带方便,非常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它预示着“茶饮史上又一次革命”已经到来。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被称为“新时代饮料”的茶饮料以年增长17%的速度风靡世界。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故乡美国,茶饮料已达到仅次于可乐的地位。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茶饮料已经超过碳酸饮料。在我国饮料市场,茶饮料已成为唯一可与碳酸饮料抗衡的新型健康饮料。有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茶饮料产量不足20万吨,2000年总产量约达185万吨,今年,预计产量为300万吨,市场的繁荣使饮料厂家争先恐后地卷入了这一市场的拓展、瓜分中。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饮料业之外的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可以说茶饮料的出现和发展,带动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由于缺乏引导和宣传,目前我国茶叶人均消费量还很低,仅为0.3公斤左右。因此企业在宣传各自的品牌同时也宣传了茶,可以引起全社会对茶的关注。茶饮料的出现和发展,最终会带动整个茶叶的消费,这对茶叶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

虽然茶饮料是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发展最快的产品,然而国家标准却迟至今日尚未出台。标准的匮乏,制约着中国茶饮料整体上档次。标准的匮乏,使茶饮料行业制假而不受法律约束。看来面对茶饮料诱人的发展新形势,怎样才能让其健康稳步发展,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占有更大的空间,这将成为茶饮料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茶叶费茶叶 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