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打独斗,没有出路——我国茶叶生产经营正从分散走向集约

2021-03-04 12:29:51热度:192°C

近几年,茶叶生产小而散、小而全的状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提高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茶叶生产模式。

“小而散”影响大

茶文化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国家将茶园承包给农户,茶农一家一户独立生产,形成了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茶农在茶叶生产时节就回到茶园采茶、制茶,然后将成品茶拿到市场上销售,几乎包揽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形式使得我国茶叶的生产效益低下、质量标准难以控制、规模经营无法形成,茶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制于最基础的生产环节。

2004年,我国茶农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为649公斤。而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农大多受雇于农场主,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农场主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不同于我国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分散生产和经营。日本和台湾的茶园虽然归茶农所有,但各种合作组织却能发挥协调、组织的作用,形成步调一致、统分结合的生产格局。另外,“小而散”造成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湖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乐清典说,不同的茶农、不同的炒锅、不同的采摘时间都会产生不同品质的茶叶,因此越是分散炒制,则标准越杂乱。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如此庞大的群体如果能通过一种生产模式统一起来,必将极大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升级。

“茶农+加工厂”模式

据了解,在贵州湄潭和山东日照一些茶园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通过兴建茶叶鲜叶市场将千家万户的茶农与茶叶加工厂联系起来,茶农自己不再加工茶叶,而是将采摘的鲜叶拿到市场上交易,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作坊式的茶叶加工模式。湄潭县招商引资局田维强局长说:“目前我们县已经建立了3个茶青交易市场,今年准备再兴建3个,其中湄江镇与金花村建成的茶青交易市场网络了2000多农户中国茶。”田维强说,茶青交易市场解决了过度分散的问题。交易市场公平、公开的茶青交易有利于茶农互相促进,通过提高种植技术、采摘技能来争取好价钱;茶青交易市场直接作为茶农与加工厂联系的桥梁,省去了由茶青贩子充当的中间环节,这样可以增加茶农收入;信誉好、实力强的茶叶加工企业可以在茶青交易市场上占据主动,获得充足的原料,而一些规模过小、实力较弱的加工厂则逐步被淘汰。专业加工厂从市场上直接采购所需的鲜叶,精中精力完善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

但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有利于将茶农脱离作坊式生产,使茶叶加工有一定的集中,但不利统一种植标准,鲜叶质量也没法统一。所以这一模式的推广目前不太普遍。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茶区比较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特别是在欧盟、日本提高进口茶叶农残检测标准后,我国主要茶区都在大力推行这一生产模式,便于从源头控制农残,提高茶叶的质量。这种生产模式的主导者是各地的茶业龙头企业,他们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功能,改变以前原料四处购进的习惯,集中连片开辟基地,让基地成为茶叶采购的来源地。茶企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为茶农提供茶园生产和管理技术,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

四川绿昌茗茶业公司的基地拥有90多个生产小组,每个生产小组一般有10户茶农。公司与每个小组签订协议,对采摘标准、农药使用、农残标准等做了详尽的规定。公司成立了茶园管理中心,配备了8名茶学专业技术员,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解决茶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公司统一向茶农以采购价提供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并且指导茶农正确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茶叶收购时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年终按年销售量的5%返利等措施。这种合作模式使原来各自分散的生产局面结束,从施肥到采摘的所有环节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要求,使茶农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专业合作社模式

近几年,各地茶企在总结过去单枪匹马闯市场、互相杀价的经验后,终于开始走向联合,结成利益联合体共同开拓市场。在浙江省,茶企自发组建起以品牌为纽带,以大型茶叶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

浙江奉化“雪窦山”名茶产销合作社主任方乾勇说:“没成立合作社以前,‘雪窦山’名茶的质量不稳定,品牌建设的力度也不大,因为茶企的实力都很弱。现在成立的合作社把大家聚拢到一个品牌旗下,共同打响一个品牌,人多力量大。”据了解,浙江奉化市“雪窦山”名茶产销合作社有8家茶叶加工企业,茶农70户,名优茶面积达到3100亩。该合作社对每个社员进行严格考核后,才吸纳入会,并坚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管理。方主任说:“合作社里的茶农只能按照标准生产茶叶,不能加工、销售茶叶,而茶叶加工厂负责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充当‘中介’,提供种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各方关系,使其形成一盘棋。”

虽然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但上述三种模式预示着从分散走向集约的必由之路。随着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散兵游勇般的茶叶生产将逐步组编成高度统一的正规军。

茶叶的战争茶叶防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