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龙井的“拉郎配”

2021-03-04 12:28:32热度:186°C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春旱、春寒之后,今年的西湖龙井茶产区特别风调雨顺,可当地的许多农仍是高兴不起来。自浙江省有关部门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涵盖全省“龙井茶”产区的“龙井茶”证明商标以来,他们就开始担心,如果有了“龙井茶”的证明商标,被喧宾夺主的西湖龙井茶又会怎样?

一个是集江南文化之大成、延续千年的茶中圣品、国之瑰宝,一个是近年来因仿制西湖龙井茶而崛起的商业化“明星”,人多势众;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茶文化大国里,西湖龙井茶于工业化、产业化的“围猎”中,到底会何去何从?

名茶效应被“稀释”后的尴尬

西湖龙井茶自唐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仅产于龙井及附近几个山坳里的一种扁型绿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称雄于世,按传统习惯,世人把这种绿茶叫做“龙井茶”,又因数量不多而变得格外珍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茶产业开始了从大众茶向名优茶的战略转型,量少价高的龙井茶即受到市场的追捧,供不应求。原绍兴、新昌、嵊州等地的“珠茶”产区,率先进行“圆改扁”的尝试,以“浙江龙井”推向市场。从此,各种“龙井茶”遍地开花,从浙江蔓延到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省。为以示区别,“龙井茶”不得不追加为“西湖龙井茶”。

2001年11月,为保护浙江的既得利益,备受争议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终于被国家核准,而龙井茶产区正式扩大为西湖区、钱塘区、越州区等三大区域,几乎涵盖了浙江大部分茶叶主产区。

但是,这种漠视历史沿革的行政行为,在各种形形色色“龙井茶”的冲击下,很快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浙江产区已经合法化,有了“名分”不用管,外省的产区则鞭长莫及又管不了。为此,浙江的有关部门又开始提出了注册全省性的“龙井茶”证明商标。

四川的一位茶叶经销户坦承:“龙井茶是全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你们浙江人可以做,我们为啥就不能做?”

而一位在杭州买了“假西湖龙井”的黑龙江游客,则对浙江省任意扩大龙井茶产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只有杭州才出龙井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你们现在的做法实在欠妥。”

西湖龙井茶的此种尴尬还被带到了“海外”,2004年“浙江十大名茶”在香港展出,“西湖龙井”与“大佛龙井”同行,许多兴冲冲赶来品尝“龙井茶”的特区政府代表、香港市民,都会无一例外地被工作人员问得一头雾水:“是喝西湖龙井,还是大佛龙井?”

“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龙井,是老祖宗搞错了,还是浙江搞错了?”

“西湖龙井”与“龙井茶”的“拉郎配”

茶产区的扩大,带来了龙井茶各种不同的品质差异,使捉襟见肘的西湖龙井茶打假愈加紧张。为此,杭州各级政府也相应加大了保护力度。政府立法基地保护、二维条码防伪、划区定界、专卖店制度等等,虽是动足了脑筋,却苦于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又受到人力、物力和行政区划的制约,在面对如潮涌来的各类“龙井茶”时,更显得势单力薄。

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4年底,浙江全省龙井茶产量已达1.6万吨、产值近20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50%以上,而受种植面积限制的西湖龙井茶产值仅为1亿元左右。自此,浙江的名茶产业已逐步完成了以“西湖龙井茶”为旗帜到以“龙井茶”为主体的跨越。

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按工业化要求组织生产的“龙井茶”产业升级,又被演绎得红红火火。

龙井茶之所以能历经千年长盛不衰,除对产地有极严格的界定以外,采摘、摊放等等工序都有讲究,抖、搭、甩、压、磨等共12道手法又要因茶势而变,一气呵成。西湖区的许多老茶农都说,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就是靠这种手里的感觉。

而现在,机制化、标准化、品牌化、商业化已成为新的追求。龙井茶延续千百年的特有的加工、制作技艺在此被彻底地颠覆,经济效益就成了惟一的核心,机制化成了浙江省内“龙井茶”产区无可逆转的新趋势。

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行龙井茶的机制化,本也无可厚非,可是把这两种越来越不同的茶叶放在一起,人们难免会有疑健康茶惑:“机器生产,不就和可口可乐、肯得基一样了吗?”

一位名叫陆山正的龙井村村民说:“原产地保护时也说要保护西湖龙井,结果是越弄越乱,证明商标再出来,西湖龙井被机器做的龙井压了一头,今后越加难了!”

一个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结晶,独此一家;一个是工业化催生出来的“新秀”,渐行渐远;貌合神离的“拉郎配”,焉能久乎?

质疑“有名茶,无名牌”

口味独特,品质超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因稀有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大红袍”、“君山银针”等等,何以至今仍被国人视若珍宝,其实质,即是这些名茶所蕴涵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湖龙井茶是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那种刻意的精致、灵秀而又不露痕迹,貌似淡雅而又极尽华贵,与江南丝绸、江南园林都是一脉相承。2004年7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来到杭州,在认真考察了西湖龙井茶产区后认为:龙井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诠释和它所蕴含的极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同类物质产品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龙井茶将成为西湖申遗的重要砝码。

随着国力的增强,华夏民族所独有的茶文化正开始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识。而反观国内茶界,在追求产业化的同时,却因各类名茶的总量太小而备受奚落。“有名茶,无名牌”,已是当前国内茶界极流行的一种时髦,许多懂茶和不懂茶的学者、专家都会说上几句。割裂历史,割裂传统,简单类比,“削足适履”。

一方面,我们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挖掘“茶文化”而去绞尽脑汁,甚至投入巨资;另一方面,却又对眼前的“活文物”视而不见,弃之若履。

对此,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认为:历史名茶是千百年来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积淀,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了茶叶本身。以产业化的名义去人为地改变这种特定的性质,值得商榷。

改革开放以来,茶产业走过了20多年,至目前,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950万亩,产量87万吨,茶叶农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个县产茶,从业人口8000多万,成台湾茶为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是,像西湖龙井茶这样被人为地大规模扩大产区、又以机制化来替代,历史又该作出怎样的评判?

茶叶和蜂蜜如何卖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