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蒸青茶产销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1-03-04 12:18:41热度:239°C
2021-03-04 12:18:41热度:239°C
茶商网消息浙江省蒸青茶生产有多年历史,已具相当规模。但近年来,由于生产规模发展过快,加上国际市场发生变化,严重影响蒸青茶产业,给企业造成不少损失,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挫伤。为此,我会组织力量,从9月初开始,先后到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杭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精诚茶业有限公司和余杭径山镇蒸青茶业协会等我省主要的蒸青茶生产、贸易企业,行业协会和产区政府进行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蒸青茶在我省的发展历史和兴起原因。
据历史记载,蒸青茶原产我国,唐宋时期茶叶制法是蒸青,到明代才向炒青茶发展,到现代仍有湖北恩施玉露茶保留蒸青工艺制作。
日本蒸青茶制作工艺技术系从中国传授过去,延续至今,并在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蒸青茶分为玉露、煎茶、碾茶和抹茶等多个品种。
我国恢复蒸青茶的生产最早于1973年,即中日恢复帮交的翌年。当时由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通过日本出口株式会社引进6条蒸青茶生产线,分别安装在浙江杭州茶叶试验场、蒋堂农场及安徽、江西、福建4个省。当时,由于茶园管理水平、茶树品种和制造技术跟不上,致使产品质量无法满足日本市场需求,在试产一段时期后,各地相继停产,设备闲置,惟杭州茶叶试验场的蒸青茶生产坚持下来。
蒸青茶这一新茶类在我省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6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杭州茶叶试验场和日本三明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投资80万美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蒸青茶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达到日本市场要求,产品也由日方企业包销,市场得到巩固和发展,“三明”蒸青茶生产和出口处于独家经营的地位。产业发展了,资本也不断扩大,注册资本追加到420万美元,合资获得很大成功,并带动余杭潘畈、径山及附近几个乡镇的茶厂放弃了传统的杭炒青转向蒸青茶生产,从而使余杭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蒸青茶产区,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3年,继三明公司之后,绍兴县茶场与日本大石株式会社合资成立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使全省蒸青茶生产线达到12条(三明公司9条、绍兴御茶村3条),年产量超过3000吨,蒸青茶出口也获得丰厚的回报。
1996年,全省有5个地区12个市(县)建起蒸青茶加工厂,蒸青茶生产线猛增到90条,产量占全国90%以上。同时,福建、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河南等省也紧跟浙江大力发展蒸青茶,全国生产线总数在120条以上,年生产能力2—2.5万吨,蒸青茶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以后,随着国产蒸青茶设备投产面市和日本进口设备增加,在全国范围内蒸青茶生产能力继续扩大,生产线总数超过160条,总产能达3万吨,其中浙江有生产线130多条,产量突破25000吨。
二十多年来,蒸青茶能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我省茶叶出口的骨干产品,其主要原因,一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贸体制深化改革,自营出口企业增多,珠茶、眉茶等传统茶类出口也随之增加,但由于无序竞争,压价竟销,茶叶效益欠佳,而蒸青茶效益相对要高得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二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台湾茶叶生产渐趋衰退,对日供应量逐年减少,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本国货源短缺,转而大量进口中国蒸青茶,2001年进口中国蒸青茶达1.66万吨之多,销路无忧。三是国产蒸青茶设备开始批量生产,价格低廉(引进一条日产120k的自动线需要80-100万美元,购买国产同类设备只需100万元人民币),采购方便,投资少见效快,进一步促进蒸青茶生产规模扩大。
二十多年来,我省在发展蒸青茶的过程中,引进日本的先进设备、加工技术、茶树良种和管理经验,对提高我省茶叶品质,扩大市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抹。
二、当前蒸青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省蒸青茶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口严重滑坡,生产受挫,企业和茶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省商检统计资料,2001年我蒸青茶出口日本达1.66万吨,创历史最高。到2005年下降至9900多吨,减38%。2006年6300吨,比上年减36.4%。今年1-6月只出口2600吨,预计全年将比去年减少40%以上。同时,卖价继续下降,平均价每公斤不到200日元。库存积压,企业发生亏损,出现大面积停工、停产,大量设备闲置,资源浪费,已影响蒸青茶产区农业生产的稳定。
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来,从5个乡镇39个村,3个国营农场租用茶园,建立起优质基地12000多亩,有18条生产线,2001年出口茶叶3000吨,06年下降到1200吨,07年预计600吨,比上年减50%以上,现有库存积压800吨,资金3000万元。杭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有基地18000亩,7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000吨,往年产量2500吨,今年只产1500吨,为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出现当前被动局面,无论是生产、流通或合资企业都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造成当前我省蒸青茶生产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1、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产大于销突出。由于蒸青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珠茶、眉茶等传统出口茶类,我省蒸青茶企业从1980年的一家,快速发展到今天的60多家、130多条生产线。其中余杭区径山镇就有22家加工企业,拥有20多条生产线和21个蒸青机头,年产量可达7000吨,成为蒸青茶集中产地。
我省蒸青茶主要销往日本,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日本既是茶叶消费大国,又是茶叶生产国。年消费茶叶约14万吨,而自产茶叶10万吨,年进口各类茶叶4万吨。就蒸青茶而言,日本年自产约9万吨,消费量约10万吨,其中1-1.5万吨需从中国、越南、巴西等国进口。进口量多少又被日本当年农业生产年景所左右。近年来,日本鹿儿岛和静冈县茶区增产,夏秋茶采摘面积扩大,国产茶增加。而我国蒸青茶年产量已达3万吨,出口日本1万吨左右,其他国别几千吨,一年产量差不多可供二、三年出口之需,供求关系失衡,产量严重过剩,这是导致目前蒸青茶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
2、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和《原产地标识制度》等新政策,制约了我蒸青茶出口。我国蒸青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工艺技术先进、清洁化水平高,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条件好,与日本不相上下。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乌龙茶及蔬菜、牙膏、动物饲料、水产品、儿童玩具等产品的农残、铅和抗生素超标,多次被媒体曝光,在日本消费者中引发了恐惧和忧虑,使质量本无问题的蒸青茶遭受“池鱼之殃”。根据“肯定列表制度”农残检测项目从83项扩大到284项,涉及到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5万多条残留限量标准。而对日本自产的茶叶检测项目则按原标准不变,以技术壁垒实行贸易保护。
从2006年5月开始,日本还对市场供应的茶水饮料和原茶产品,全面启动茶叶《原产地标识制度》,否则不准上市。无论属何种产品,都要标明所用茶叶产地和拼配比率。由于日本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缺乏信任,从而殃及到蒸青茶。另据反映,我茶比日本国产茶均价要低%,日方有关部门嫌疑我茶低价倾销,损害茶农利益,名为“原产地表识制”,实际竹叶青茶叶店泰国 茶叶
上一篇 : 谁让信阳毛尖蒙尘?
下一篇 : 凉茶之惑:在于缺乏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