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忧思录
2021-03-04 12:12:56热度:138°C
2021-03-04 12:12:56热度:138°C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产业日益发展,近年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内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逾百亿元。但是,随着近来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进口“门槛”的抬高,茶叶价格持续下跌,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的茶叶产业更是面临新的挑战……“茶文化”源远流长
有资料表明:中国的饮茶历史渊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春秋以前,茶叶药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到茶叶的芬芳、清香,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时间长了,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叶成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还经过了食用阶段这一中间过渡期——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在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汲取营养,一是为食物解毒。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先把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花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内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逾百亿元。但由于近来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而且进口“门槛”抬高,致使茶叶价格持续下跌,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据统计,2002年我国所有的产茶省都在发展茶叶的生产。2002年我国茶园面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得到增加,茶园面积达到118万公顷。其中开采面积会达到91.5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3.5%和3.2%,居世界第一。
2002年由于茶叶出口减少,国内低档茶销售增长减缓,各地都把发展名茶生产作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名优茶产量提高,抑制了茶叶产量的增加。因此,目前我国茶叶产量不能反映出我国茶叶的实际生产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的茶园,良种化程度很高,素质好,对我国茶叶今后走势将会有很大的影响。2002年茶叶产量增加主要来自近几年新发展的茶园和名优茶产量上升。茶叶产量达到72.0570万吨。比上年增长2.69%。我国茶叶单产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每公顷单产855公斤,仅为世界平均单产1721公斤的一半。我国茶叶年出口量22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7%,其中绿茶占68%,红茶12%,总创汇额3.4亿美元。
据了解,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茶价低迷,茶农收入下降。目前国际茶市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激烈的无序竞争状态,茶价呈持续下降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平均茶价只有60年代的60%,1997年略有回升,1999年平均茶价1.68美元/公斤,2000年为1.52美元/公斤。我国出口的红茶近四年来平均茶价仅1美元/公斤左右,有的甚至低于1美元。绿茶平均价在1.24-2.17美元/公斤,远低于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平均茶价比印、斯、肯分别低40%、61%和20%。国内茶叶市场价格也有下降趋势,大宗茶平均价格为20元左右/公斤,中档茶为40元/公斤,部分高档茶价格上升,但产量较少。
二是茶场规模缩小,茶叶生产成本提高。随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不到一亩。目前,全国许多茶场实行承包制,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平均不到100亩,不利于集约化管理,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茶园承包费用较高,如江苏省宜兴市的不少地方茶农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若干亩茶园20年的经营权,每亩每年再上缴300-500元的使用费,加上化肥、农药,管理费,采摘费等,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化肥和高效无毒农药等生产物资的不断上涨,使茶农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我国茶叶平均亩产51公斤,每公斤平均价13.1元,名优茶均价38.6元,平均每亩茶产值546.6元。全国茶农3000万,人均茶园0.44亩,茶叶人均收入仅三四百元。从整体效益看,东部茶农收入好一些,西部茶农收入较低。另外,我国传统茶叶加工机械落后,质量、效率和卫生条件差;茶中产后运输、贮藏、保鲜设施的技术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吨。
三是茶叶生产加工税赋重,优惠政策难落实。茶叶在我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征收的农业特产税过重,有的高达每亩400-600元。目前,茶叶生产要缴纳农业特产税23%,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征增值税13%(有些地区征17%)。这一税负高于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家几十倍。
入世后我国茶叶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的茶叶产业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国外茶叶大举进入中国,必将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按照WTO的《农业协议》,政府对农业可继续采取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扶持政策,但国内支持水平不可以超过基期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我国为4851亿元人民币)的10%,也就是今后国内支持水平的空间仅为485亿金骏眉茶叶礼盒雅峰茶叶
上一篇 : 药企加入凉茶圈地战 亚洲制药借凉茶扩张品牌
下一篇 : 谈我国茶叶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