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制约贵州茶叶品牌建设

2021-03-04 12:03:59热度:167°C

缘何被拒

记者日前从贵州省乡镇企业局了解到,享有“中国十大名”和“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美誉的都匀毛尖,在申报2008年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过程中,因不符合有关评选标准而遭遇被拒门外的尴尬。

据了解,为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贵州省乡镇企业局组织包括茶叶、辣椒在内的特色农产品,申报农业部开展的2008年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但在茶叶产品中,由于都匀供销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都匀毛尖茶,不符合《中国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即申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须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其中一种认证和获得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作为前提条件,而最终无缘该称号。

都匀供销茶叶有限公司是经都匀土产公司改制后成立的茶叶专营公司,1995年初创建“都匀螺丝壳毛尖茶基地”,有生态茶园12000亩,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接管入社茶园15000亩,现共拥有茶园27000余亩。入社农户6500余户,年销售180余吨,所生产的都匀毛尖先后在“中绿杯”、“华茗杯”、“中茶杯”茶叶评比荣获金奖和优质奖。

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品牌居然被拒让人顿感意外,但仔细思考似乎也有其必然性。贵州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叶韬认为,三个不到位导致了这样一个必然结果,即技术进步不到位、支持引导不到位和品牌建设不到位。

叶韬进一步诠释,首先,贵州目前生产都匀毛尖的茶叶加工设备老化,先进茶机及应用技术欠缺,对国内外茶叶加工先进适用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引进、应用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制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

其次,尽管都匀毛尖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市场开拓乏力,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小,相关部门在加强指导和支持生产都匀毛尖企业开展各种认证的力度,重点引导企业tieguanyin应用先进的产品标准和科学的管理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合力仍不足。

最后,在都匀毛尖茶叶生产企业中,仍然存在争创品牌的意愿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对品牌建设缺乏长远打算,缺乏系统整体的品牌建设理念。不少茶叶生产企业对标准,质量控制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品牌建设基础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打造品牌纳入议事日程,没有相应措施。最终导致以都匀毛尖品牌为主的产品标准缺失,没有面向市场生产出各种档次的产品,出现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价格低、产业链短、企业无法做大做强的现象。

“尽管都匀毛尖的遭遇是一个个案,但却暴露出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隐忧。”叶韬一语破的。

路在何方

据了解,贵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既有都匀毛尖、湄潭苔茶、贵定云雾茶、黔北大茶树等地方良种,又有选育的和引进的一批优良品种,绝大多数为生产名优绿茶的中小叶种,也有生产红茶类的大叶型品种。这些茶滋味、品质、香气兼优,在国内茶叶市场享有“茶味精”之称。

尽管如此,内在品质一流的黔茶因品牌包装和营销整合缺失,导致价位始终上不去,仍未摆脱贴牌被殖民的困局,黔茶出山之路仍显崎岖。有专家分析,是规模小、经营分散,无序竞争、出口受阻,体制不顺、经营管理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拖了黔茶的后腿,尽快打破黔茶小、散、乱格局已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性决策和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茶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依托“都匀毛尖”品牌,把黔茶做大做强。当年,贵州省级财政明确3000万元茶产业专项资金,规划建设5大优势茶产业优势带,着力打造500万亩生态茶园,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内宜茶面积750多万亩,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40万亩,正以每年增加40万亩的速度增产。截至去年底,该省通过无公害茶茶健康、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为7万亩、6万亩和3.5万亩。

叶韬告诉记者,作为发展茶产业的主角,贵州省乡镇企业局已明确,今年将把打造“都匀毛尖”品牌作为产业型大项目的工作重点之一。本着先做大再做强的原则,力争组建都匀毛尖集团;确定把“都匀毛尖”打造成“黔茶”核心加工主体;命名茶叶加工基地作为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实行重点指导、倾斜扶持;以“都匀毛尖”品牌为依托,积极组织申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

茶叶b2c芽旗香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