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兴 百业旺 茶乡处处是金矿

2021-03-04 10:52:09热度:143°C

中国茶网资讯:垂柳轻拂着池塘水面,一棵棵古樟树上栖息着上百只白鹭,池塘里野鸭嬉戏荡起一阵阵涟漪,青山绿水之间镶嵌着一座座漂亮的村落,一条条整洁串户路连接着每一户人家房前屋后,酒家的招牌迎风招展,远道而来避暑消夏的客人或留影、或漫步在“小广场”上,浑厚的山歌飘荡在山间,意味着忙碌一天的村民到了休闲的时刻。当你看到这段文字,脑海里所浮现的情景,其实就是在湄潭、凤冈等区、茶叶村寨最平常不过的风景。

在核桃坝,沿着茶园里蜿蜒的水泥路前行,你不会想到在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是这样的情景:“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的长大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生活的状况,核桃坝村民从那时起,开始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农业产业。最终,发展茶叶成了全村人的共识。如今的核桃坝人,盘着一片片茶园,住着独特漂亮的黔北民居。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这个远离省城400多公里,离县城40多公里的偏远村,几十年前每遇大旱,便是县粮食局、民政局拨付“回销粮”救济物的首选对象。如今村民不仅丰衣足食,而且拥有了十余台小车和千辆摩托。许多乡亲向记者讲起不少新鲜事:新民组四口之家的周朝伦,2003年开始种茶10亩,全家每年纯收入35000元左右,脱贫致富后就想见大世面,在20085月初与老婆去广州旅游,飞机去飞机回,花了七千多元,一点不心疼;哑巴赵正义,四十多岁还打单身,2000年他的3亩茶园投产了,请上一位24岁的采茶姑娘年年来帮采茶。姑娘在这好地方,采着采着就“醉茶”又醉心,2003年就嫁给了赵正义;村委会所在地,原只有五六栋偏东倒西的木房,现在矗起了20多栋小洋楼,泥沙路变成了宽敞的混凝土大街;因为游客越来越多,加上“田坝茶”成为外地农民取经的朝圣之地,许多村民将房屋改建成民居宾馆……现任村支书邓国虎、主任周朝利给记者算了笔帐:全村都种茶,每亩每年可获纯收入3000-4000元,如果自家劳力充足不需雇工,收入还会翻倍。全村农民去年人均收入4500元,比全镇、全县水平将近高一倍。2008年国家5部委将田坝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将周朝利等4家茶农评为“绿色小康户”。

紧邻核桃坝的湄潭县龙凤村,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种植茶园4800余亩,人均拥有茶园1.8亩。向外来客人介绍龙凤村的茶产业时,村支书伍远华总是这样形象概括茶产业给村民带来的改变:“穿的在身上,吃的在脸上。”据伍远华介绍,在龙凤村,已建好的黔北民居达200余栋,而每栋黔北民居的造价平均在13万元。过去,龙凤村村民霍仁国东游西逛,家里穷得叮当响,在村干部引导下,回乡发展茶园11亩,茶叶年收入6万多元。去年,他投入11万元,建起了全寨最好的新民居。按他的话说,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还是归功于茶。

6年前,到过复兴镇两路口村的人都会感叹,这里的环境和周围的村庄相比相差甚远,村民住的是老旧的房屋,村寨间的串户路,不是泥巴就是拳头般大小的石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人均粮食不到300斤。为了摘下贫困的帽子,该村2000余人先后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1000余人种植田地。在2002年,两路口村把发展茶叶作为助农增收的产业之一,开始在全村建设茶园。“通过近年的发展,现在每亩茶园的收入在4000元以上。”村支书唐书浪介绍说,通过发展茶产业,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并添置了健身器材。现在,篮球场、双杠等等文体设施遍布广大茶叶专业村,村民在劳作之余,又增添了许多健身娱乐场所。

茶农开始享受生活,而与此同时不少外地游客也纷纷听闻踏至。“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茶乡处处是金矿。”当地村民们说,茶园不但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还增添了美妙的田园风光。每到采茶季节,许多城里人慕名前来游玩,茶乡俨然成为了世外桃源的山庄。

春茶叶存木香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