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文化带动茶叶销售
2021-03-04 10:44:18热度:268°C
2021-03-04 10:44:18热度:268°C
中国茶网资讯:日前在浙江金华一企业与员工交流时,有员工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笔者对几家茶叶店进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与金华的偶遇一致,即茶叶店里“八O后”的客人很少,“九O后”的客人除了导购小姐的朋友以外几乎难得一见,可见中国茶在年轻人心目中式可以被忽略掉的产品!而另一方面,中国茶叶明显供过于求,绝大多数茶叶还处于简单的农副产品状态,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普通消费者,这样的消费对象与庞大的年轻人群体吻合,但两者间为什么不能产生必然的联系呢?是年轻人抛弃了中国茶还是中国茶企抛弃了年轻人?
在当今的茶叶行业,茶企似乎都认为在承载着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宣传茶文化比卖茶叶显得更为重要,而事实上茶企又无不在为效益发愁。从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茶企很令人费解,茶老板们看起来很认真做生意,如可以为聘请一个种茶或制茶师傅给出年薪四五十万,有的还给房子加车子,却没有茶企为营销副总、营销总监等人才付出同样的价码,甚至被贬为“做业务的”;愿意为所谓的“VI设计”付出百万酬劳,而不愿意为营销策划买单;愿意用数百万重金打造一间门店,而不愿为塑造品牌形象付出一点代价;愿意花重金请明星代言或请名人题词,而不愿花钱请市场调查机构获取情报;这些现象与其他成熟行业形成鲜明的对比,茶企在做短期生意,其他行业企业在经营百年品牌。
“好师傅能做出仿古好茶”是茶企坚定不移的信念,但做不现代人需要的好茶,更做不出市场畅销的好茶,以农产品生产方式经营的茶企,总是坚守着“好产品会说话”的传统思维,导致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没能得到开发,最终导致大量的产品供过于求。“好包装就能卖好价钱”又是茶企的一个营销准则,包装材料的昂贵使产品出现价格虚高,能被市场接受的寥寥无几。“高价位就是高端茶”也是茶企时兴的做法,没有品牌影响力就想成就高端品牌,作为大宗农产品的茶叶,最大消费群体的普通人群被茶企遗忘。“以茶文化带动茶叶销售”是茶企极力鼓吹的策略,编故事卖茶越离奇越被看好,而真正的社会现象的利用以及以茶衍生的消费潮流却不被茶企读懂。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中国茶企停留在茶农卖茶的低位水平,“中国有名茶而没有名牌”的历史始终不能刷新。
日前有消息传出中国茶企将进军欧洲市场,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出发,中国茶企当然必须有勇气去面对,但一个茶叶产品要在国际市场被认可,除了产品质量要求不同以外,靠的就是品牌影响力。在欧洲市场现有的中国优质茶叶大都在相当于五百元人民币一斤,要在欧洲市场使中国茶成为奢侈品还有许多品牌内涵需要充实,一个品牌在其诞生地都默默无闻,能在异国他乡成为知名品牌是要付出更高代价的,因为要去改变欧洲消费者的习惯是件不容易的事,也就如同在中国茶企无法改变“八O后、九O后”一样。
笔者曾说过“茶与茶文化的关系没有鸡和蛋那么复杂”,因为有茶才有茶文化,而不是有了茶文化才有茶叶诞生,有了茶还不是文化,而是因茶而派生出种种社会现象,一些既存的社会现象被茶人所利用,这些现象构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因此,可以说茶企都在讲文化,而又没有读懂茶文化,导致茶产业与社会进步产生脱节。现在很多茶企在讲的茶文化,实际是讲茶历史,它不足以丰富茶企的品牌内涵,不足以撑起茶企的品牌形象,更不能建立茶企与消费者间的情感,无法实现品牌的附加价值,导致传统产品在新一代消费者眼里只有一个“土”字可以说明。连老北京所熟知的卖毡帽的百年老字号“马聚源”,在“八O后”的眼里顶多只有好奇,偶尔会探头往里张望一下就算是“把你放在眼里”了,想请他们走进店里是很不现实的。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叶,产品一成不变,消费群体极端化就成为必然,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茶企把庞大的年轻消费者市场让给了“立顿”。
许多茶叶界人士对“立顿”茶叶的评价是“低端产品”,而实际上“立顿”产品由于销售量之大,产品生产成本之低,使其利润远远高于中国茶企的高价茶,作为企业它的生存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中国茶企的产品不被中国的年轻人所看好,这难道不是中国茶行业最大的悲哀?许孙鑫认为,中国有多少年轻人就有多少潜在消费者,通过品牌塑造和丰富品牌的情感附加值,去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才是做大中国茶行业的关键。
蒸茶叶泰龙茶叶上一篇 : 平民消费的黑茶
下一篇 : 歙县:茶苗进大山 助农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