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业名声大,名牌少,上市难

2021-03-03 14:50:15热度:148°C

中国茶网资讯:“到哪能确保买到真正的西湖龙井?”这两天,为了买斤上好的西湖龙井,某金融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宋明多方打听。小宋说,每年春天,他都要发愁到哪里买正宗的西湖龙井。

作为中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绿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在出口的绿茶中占比达6成。其中西湖龙井更是名声在外,身价堪比黄金。然而,却一直缺乏叫得响、值得信赖的公共品牌。最近,虽有风投首次牵手浙江绿茶,希望能打造绿茶上市第一股,但业内认为,要把分散的绿茶产业整合起来,仍缺乏有力的管理模式。

风投想打造绿茶上市第一股

3月底,浙江茶行业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笔风投资金,天堂硅谷宣布向山地茶叶注资1500万元。在很多人看来,1500万元的数目并不大,但签约仪式上,融资方山地茶叶董事长刘志荣却显得相当激动。“虽然1500万元不多,但这是零的突破。”刘志荣说,一直以来,浙江茶行业名声虽大,名牌却少,大多是小规模经营,要获得风险投资殊为不易。而首获融资的山地茶业,也正是以茶叶资源打动了风投。

据介绍,首笔注资1500万元用于收购山地茶叶旗下企业绍兴御茶村的股权,这是全球最大的绿茶种植和加工企业,是康师傅、统一、联合利华等茶饮料巨头的原料茶供应商。

“山地茶业产业化能力突出,对我们非常具有吸引力。”天堂硅谷执行总裁蔡杭卫直言,注资最终目的,是想把山地茶业打造成中国绿茶上市第一股。

但何时上市,现在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欲借法国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

此外,规范化的管理优势及产业化经营也是收获风投的法宝之一。“近年来茶叶经常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因为小茶农没有标准,用多少都是主观判断。”刘志荣介绍,而大规模产业化后,就可以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以山地茶业去年收购的绍兴御茶村为例,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30多人管理着一万亩茶园,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一吨的茶叶,每亩茶园的农药施用量不到20块钱。而一些个体茶园,每亩却需要投入农药达200元到400元。

刘志荣说,他要把这种生产方式复制到杭州茶园,争取3年后复制到国内的其他茶业产地。山地茶业通过集约种植管理和集中加工,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经营。

对明前茶这类高档茶,刘志荣打算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经营方式。“同样是特级的茶,我们可以不同产区不同风味。”刘志荣认为,而在炒制上可以采取统一技术指导,将那些临时炒茶工作变成长期职业。

浙江绿茶集约化程度较低

茶行业获风投青睐,在国内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2007年,云南龙生普洱茶集团获得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兰馨亚洲等三家机构联合注资5500万元人民币;去年,福建印象大红袍茶业有限公司获得一家风险投资机构5000万投资。

而浙江绿茶拥有名气不逊大红袍、普洱茶的西湖龙井,出口量占比全国50%以上的优势产量,却缘何至今才获得风投递出的“橄榄枝”?刘志荣分析,因为浙江茶企习惯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数量虽多规模却小,营销和生产方式落后,既制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很难获得风投资金的青睐。

如浙江绿茶虽然占全国出口量的一大半,但却没有掌握市场的定价主动权。身价堪比黄金的西湖龙井,2010年总产量有223吨,产值达到7938万元。但是,虽然注册了30多个西湖龙井品牌,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却很少。业内分析,绿茶难以规模化,不是茶人们不想,而是实行起来困难重重。

杭州梅良源茶行的梅老板,家有6亩茶园。去年,梅老板和百来家农户自发组织了一个合作社,由于缺少领头人,一直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农户还是要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最终合作社变成了农户的避税工具。

“其实如果能有人统一安排销售,我非常乐意。”梅老板称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茶农销售难的困境。小茶农很难自己开拓新客户,销售一直是茶农面对的一大问题。

品质控制制约绿茶产业化

但是,想让绿茶产业化,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茶叶品质很难控制。“立顿100年前的一杯红茶,与现在茶包泡出来的味道,简直可以说没有区别。”日前,立顿饮食策划部门负责人到杭州推荐新饮品时自信地介绍,立顿可以通过不同产地、年份茶叶的配比,让每个茶包的品质和口味基本相同。

而品质与口味控制,却是绿茶产业化的一大瓶颈。中国农科院茶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的梁国彪主任认为,同样稀有的茅台能打响品牌,产业化生产,严苛的质量控制和统一口味不可或缺。但以新鲜制胜的浙江绿茶,其品质由产地、树种、炒制等多种复杂因素决定,这些大多缺乏统一规范。而红茶、普洱却能通过后期加工尽量达到一致风味。

绿茶茶叶分级就一直没有清晰标准。除非专业人士,否则很难分出特级和一级之间的区别。”梁国彪认为,都说龙井好,但到底好在哪,一般人根本讲不出来。绿茶的炒制技术也像是一门口口相传的手艺,即使同样的茶叶由不同的人炒出来,也能泡出不同味道。

多功能茶叶分装机茶叶存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