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一片茶叶托起的产业梦
2021-03-03 13:44:48热度:172°C
2021-03-03 13:44:48热度:172°C
没有人说得清楚,石阡到底有多少茶园,“这几乎是一场革命,从2007年起,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达到30万亩,在农村实现人均一亩茶的目标。”石阡茶叶管理局局长沈德伦说。
自2007年石阡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茶林以来,五年磨一剑,当初小心翼翼、忐忑不安种下的茶产业如今茁壮长成大块文章,成为铜仁地区乃至贵州省一道独特风景,成为当地农民脱胎换骨的样本。
一个茶农的庄园梦
一个人,一条狗,还有那背后的小茅屋,在靠旷野的斜坡上,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听着柔风在茶林间掠过。
那人叫张勇,2008年,他举家从河坝村来到白沙镇,承包了400亩土地种茶。
“用不了多久,我这里就要成为一个庄园,一个种满茶林的庄园……”张勇在描述他的梦想。
几年前,30多岁的张勇曾经也和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几亩薄田瘦土度日。为了养家糊口,他和妻子到沿海打工,省吃俭用,积累了几十万元。“腰缠万贯”的张勇想自己做点生意,可又找不到自己熟悉的路子。
2008年,他回到家乡,正值石阡县茶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乡镇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一部分群众率先发展茶叶产业。
张勇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凭着他掌握的茶叶生产知识,他承包了白沙镇荒芜的一片山地。从此,走上了拓荒种茶、发展茶叶产业之路。
茶园建设之初,张勇一锄一锄地挖,一棵一棵地栽,劳动力不够,一家人起早贪黑;资金投入不足,走亲戚、跑信用社,动用一切关系筹钱。“创业总是有着艰辛的过程,要想成功,就得靠自己去克服种种困难!”抱着坚定的信念,这个已到中年的男子汉,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汗水与信心,在短时间里完成了400亩新植茶园的建设工作。
“加上贷款,我已经投入了80多万元!”张勇望着眼前的茶园,不无感叹地说:“茶园要见效,还要2年的时间,现在是一个关键的时候。”
石阡县人大主任周胜龙说:“投入这么多资金,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需要胆量的,这也说明石阡县搞茶产业是顺应农民的心声的。”
为了让茶园早日见成效,张勇苦心经营,悉心呵护,然而由于技术的匮乏还是让他饱受挫折。在茶园春季管理中,张勇按照常规农作物操作施肥,将肥料下在了茶苗根部,导致茶苗大面积被烧死。望着枯死的茶苗,张勇欲哭无泪,这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随后,张勇主动向镇党委、政府申请,积极参加了镇、县一级的茶产业培训,同时自己还买来书本专心研究,虚心向抓茶干部和茶叶生产技术员学习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李太文已很好地掌握了茶苗移栽、茶园管理中除草、施肥、剪枝等规范技术。当年,张勇再次对茶园进行了补植,他坚信,这一次,自己不会再失败!一年,两年,三年……在张勇的精心管理下,茶园里的茶苗已由弱小的幼苗长成了茎干结实、蓬面茂盛的茶株。
一个村庄的产业调整路
在本庄镇岩门村,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茶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翠绿,一片葱郁,茶园看不到一丝杂草,村委会主任龙显忠说:“那年我们是户户种茶,种下去后大家都将主要心思花在了管理上,除草、施肥、剪枝等每个环节都不马虎,听茶办工作人员说,我们茶园质量在全县都是一流的呢!”
然而,多年前,这个村还是石阡一个有点名气的土陶制品的产地。当时,全村的村民砍伐树木,用来烧制一些土碗、土罐之类的,然后送到周边去卖。
龙显忠说:“这些年,随着外面市场的繁荣,烧制的这些土陶不仅没有市场,而且还毁掉了很多树林。”
岩门村的村民,面对的是大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为了摆脱贫穷落后,村里尝试过种栗子、李子、桃子等,但都没有成功。2005年,石阡县开始动员种植苔茶。那时,在白沙镇财政所当所长的陈廷模,得到上面政策的信息,就回到家乡告诉村民。
“村民们提出质疑,种茶叶能赚钱吗?投入又大,种成后的茶叶怎么卖出去?”陈廷模说。
但毁林烧土陶肯定是不行的,岩门村该如何走出一条路呢?
为此,村委会研究县里的决策,并且召集村民开会讨论。“为了动员群众种茶,我们起码开了4次大会。”龙显忠说。
最后,村委会决定,一边动员,一边发动有条件的村民干起来。
陈廷模是第一个主动要求种茶的,他把自家的17亩多山地全部用来种茶,3年后,他家的茶园见效应,村民看着他这个时候轻轻松松就能卖茶赚到钱,于是就主动要求种茶。
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岩门村在摸索中创造出了一条模式:以散户为主,统一片区种植,然后连成片。龙显忠说:“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种植,还便于集中管理。”
如今,整个村庄种植茶500多亩。
一个县的产业突围
石阡苔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我省最古老的原生茶树品种,石阡县也因此有“贡茶之乡”的美誉。而在2008年以前,石阡茶叶还扮演着沿海省份原材料供应者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的石阡苔茶更谈不上什么知名度。
2007年,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力量、资金,逐步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支农投资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石阡县每年都在整合数千万茶产业资金中,拿出二分之一用于“石阡苔茶”的优选、繁育和种植,办起苗圃近千亩,种植万亩以上。加紧苔茶资源调查和鉴选,保护利用野生茶树资源,根据变异植株选育优良植株,建立种质信息库,快速繁育母本园,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加强科技培训,引导茶农规范种植和加工,多用农家肥,杜绝农残超标。南天公司还向采茶人,发放竹编篾兜以取代塑料袋,确保茶青不被污染。注重栽培管理、加工工艺、产品品质,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品牌梯队,制定分级、定价与品质管理体系,提升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石阡苔茶已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同时,石阡先后投入1000万元,赴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大城市,举办茶叶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茶事活动。组建茶艺表演队,将石阡苔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土司文化融为一体。
2009年,石阡县将县茶办的茶叶技术员、管理员充实到20余名,同时,面向全县招聘了120名管理员,实现了每个茶叶专业村一名管理员的目标,引导茶农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全力做好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通过多年的强势推进,石阡茶园面积从2002年的1万余亩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5万亩,建成投产茶园和半投产茶园近10万亩,年产量3000余吨,产值2亿多元。县内多家公司的产品不仅通过了QS认证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被商务部批准为茶叶出口企业。近年来,作为黔茶中的一支新生力量的石阡苔茶逐渐名气响亮,不仅远销国内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石阡的株茶还大量出口到中亚及非洲地区。
目前,石阡苔茶的高端茶供不应求,产值突破两亿元,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要走得长远,石阡苔茶还要不断提升特色优势。
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石阡县“中国苔茶之乡”称号,石阡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苔茶之乡”,这为石阡的茶产业向品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大红袍茶叶是什么茶如何推广茶叶上一篇 : “最佳采茶旅游地”称号花落广东英德
下一篇 : “西湖龙井”鱼龙混杂真假差价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