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10年风云录

2021-03-03 13:33:53热度:177°C

一、平静与骚动

2003年,一个长期在思茅做花的浙江茶商,怀着对云南茶叶的深深失望,转身跟几个朋友合伙投资了一个水泥厂。就在那一年,中国经济终于摆脱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进入了狂飙突进的时代,急剧膨胀的外贸出口将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塑造成“世界工厂”。下游迅速扩张的产能与日益庞大的基础建设拉动了对上游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水泥摆脱长期亏损状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紧俏商品,这个茶商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是一个价值在不断重置的时代。令其没有想到的是,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北方人纷纷喝起了据说能抗“非典”的绿茶,花茶市场在极度萎缩,云南持续十年的花茶原料(烘青)生产热画上一个休止符,众多茶商都在困惑中,在云南茶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一支新兴力量正在强势崛起,其将在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内横扫中国茶界,掀起了一股惊天动地的普洱茶旋风。

2003年,思茅是平静的。2003年5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依然不愠不火,虽然龙生公司的参评茶品被评为茶王,被茶商当场以1万元一公斤的天价拍走,引起了一阵骚动外,其余乏善可陈。思茅地区可谓大陆高举普洱茶大旗的先驱,早在1993年,思茅的主政官员就想把普洱茶作为特色产业来抓,不但召开了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还自93年起每隔两年举办一次普洱茶叶节。通过10年的实践来看,思茅虽然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也为普洱茶的推广做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基础性工作,但总体来说,无疑是关起门来的热闹,缺乏外界足够的响应。

平静,出奇的平静。可就在这平静下,却有暗流在涌动。就在2003年,冷清多年的金实茶叶市场的茶商们突然活络起来,纷纷跑到思茅来,这次他们不是要绿茶,而是要普洱茶,因为他们的台湾、广东客户指名要一家叫古普洱茶厂的普洱茶。原来,思茅古普洱茶厂的100克宫廷普洱茶,在2002年底的广州茶博会上拍出了16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自有中国茶叶拍卖历史以来的记录。古普洱茶厂的一小步,却成了普洱茶当代史上的一大步,天价普洱茶的出现点燃了大陆民众追捧普洱茶的热情,特别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的各种关于普洱茶的神奇话题,吊起了国人的胃口,普洱茶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曝光率最高的事物之一,由此看来其不想热也难。

2003年普洱茶才刚开始热,还没有达到家喻户晓、众星捧月的地步,普洱茶叶节稍显冷清也很正常。就在这时,一位叫黄传芳的台湾普洱茶“布道者”来到了思茅,其在大街上摆了一个露天摊子,以满腔的热情宣讲着普洱茶,并极力推介其发明的普洱茶新工艺——烘焙普洱茶,引得思茅市民纷纷驻足观看。不久,黄传芳把他的康提茶业公司建在城内的一个果园里,让人见识了原来茶文化还可以弄成人间仙境一般,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当然,现在来看,黄的果园创举很平常了,我们见到的茶文化展示中心越来越多,越来越独具匠心,但在当时黄的举措无疑具有启蒙意义,毕竟云南还是茶文化的沙漠。在那时候,思茅本土做茶文化做得最好的无疑是兴洋茗茶。吴伟,一个曾经的咖啡商人,于1998年创办了兴洋茗茶,据说其得到台湾茶人的指点,在思茅城内的上海科技中心租下一层楼,建成一个面积达数百平米的普洱茶文化展示中心。作为思茅普洱茶文化的先行者,以及天福茗茶的普洱茶供应商,兴洋茗茶被视为思茅的骄傲,与古普洱茶厂一起被当做思茅普洱茶产业的希望。

二、满城皆做普洱茶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做得早的并不总能笑到最后。到了2004年普洱茶已经大热了,一些传统的普洱江湖大佬,在外资的注入下纷纷通过改制而重新焕发了活力。2004年无疑是普洱茶界的改制年,大益、下关、普洱茶集团纷纷通过改制而重出江湖。一些以前主要生产绿茶、红茶的大厂,如龙生公司、滇红集团也耐不住寂寞纷纷上起了普洱茶生产线,把自己转变成普洱茶企。中小茶企,甚至小作坊也趁机纷纷新建或转产普洱茶,搞得以前以生产烘青绿茶为主的思茅,一夜之间满城皆做普洱茶。当然,很多人从来没有做过普洱茶,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商业间谍满天飞,偷师学艺的更是比比皆是,传统普洱茶厂的发酵师也成了香饽饽,退休的被三顾茅庐请去发挥余热,在职的被偷偷请到外面指导发酵。很多茶厂与其说是在生产普洱茶,不如说在试验普洱茶,奇怪的是,这些或成功或失败的试验品最后都被市场抢购一空。其中,让人深刻的是,云南花茶产业的标志性人物,一位钱姓的浙江茶商,其创办的滇桂茶厂也于2005年改卖普洱茶了。这位钱老板可是草根创业的英雄,就是他开启了云南花茶的神话。1993年,浙江金华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带了8万元来到思茅讨生活,他发现用云南的大叶种烘青毛茶来做花茶茶坯,比中小叶种精制率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于是他试制的花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引得他的老乡纷纷闻讯跑到思茅来淘金。就这样浙江与山东商人控制了中国花茶市场,他们在云南收购烘青毛茶,拉到广西横县窨茉莉花,再通过济南茶叶批发市场销往中国广袤的北方,一时间以云南烘青为原料的花茶占据了花茶市场份额的60%,钱老板也从8万元起家成长为上千万资产的富翁,他的老乡资产在百万至千万的还有很多。中国的草根茶商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机会主义盛行,什么茶热就生产什么茶,其经营的企业是典型的候鸟型企业,在不同的热点之间反复迁徙,所以,钱老板等一大批以前做花茶的改做普洱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此外,还有一个叫谢道云的草根茶商也值得提一下,其本是上海知青,留在思茅开办了一个叫明珠茶厂的小厂。明珠虽是小厂,但不能小觑,因为谢老板是云南茶界有名的发明家,其在90年代研制出玉环、玉蝶等新玩意,从而引发了为期数年的云南手工茶热,为云南茶产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在普洱茶初兴的年代,谢老板又发明了普洱茶象棋、生肖茶饼、普洱茶奖杯,从而开拓了工艺普洱茶的新境界。

在05—07年是名人与名厂辈出的年代,一代新人换旧人,兴洋茗茶与古普洱公司被迅速湮灭于茶商的汪洋大海,越来越不为人知晓。时代的弄潮儿是勐海系的一干做茶人。以邹炳良、阮殿蓉、王霞为代表的前勐海茶厂员工,创办了海湾茶厂、六大茶山公司、王霞普洱公司等名震江湖的茶企。昌泰公司也凭借着“99易昌号”的神话迅速扩张,勐库戎氏、澜沧古茶、黎明、福海、朗河、一品堂、博友等实力派也在异军突起。做药的龙润也于2006年高调杀入普洱茶界,欲开启全新的的蓝海战略。一时间普洱茶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有感于此,2006年,云南作家朱宵华推出了《普洱江湖点将录》一文,大张旗鼓地为普洱茶人排座次,直至排满108座交椅为止。其后不久,朱宵华也投身于江湖事业,创办了《普洱江湖》杂志。该杂志已于2008年停刊,曾经兴盛一时的人物和厂家,很多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身影留在了那个闹热的年代。

三、赶匹骡子进北京

对于2005年的马帮进京,有些人持异议说,那不是马帮而是骡帮。要论负重与翻山越岭的话,无疑马的杂种骡子要强些,这充分体现了杂交优势。我想,在古代,马帮队伍里也有马,但运输主力还得靠骡子,谁叫骡子在运输方面这么能干呢!鉴于历史上骡子对马帮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这一节就叫赶匹骡子进北京。策划人胡明芳在2005年的突发奇想,成就了普洱茶行业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策划案例,当来自云南的马帮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引起了北京市民的空前热情,让京城的记者惊呼——马帮:一种渐行渐远的行走艺术,从而引起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全国各路媒体的狂轰滥炸下,马帮新闻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普洱茶热潮,从而推动着普洱茶迅速升温。马帮进京就如同四大徽班进京,奠定了京剧的国剧地位一样,马帮到京城巡游一圈也预示了普洱茶正在强势崛起,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国茶。马帮瑞贡京城,这是一个天才式的点子,可惜后来被效尤者用滥了。其实这些跟风者也知道,盲目模仿的风险,但往往低档不住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2005年底,在勐海县城举行的滇茶进藏出发仪式上,活动的一位组织者就说,第一个想到赶马帮上路的是天才,第二个想到的是庸才,第三个想到的是蠢材。结果不幸被他言中了,作为“庸才”的马帮进藏反响还行,可惜的是在2006年起初闹得声势很大的马帮第二次进京,结果命运多舛,一波三折,不是合伙人撤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就是到了福建吃当地人的闭门羹,再就是马锅头穷得睡在宁波的桥洞里,最后有企业看不下去了,仗义出钱让大大缩水的马帮走完余程。这次马帮进京从06年的春天,一直走到07年的春天才走完,其目睹了普洱茶从2006年10月份开始疯狂,到07年6月的崩盘。具讽刺意味的是,普洱茶崩盘了,马帮也终于走到北京,在稀稀落落的掌声下,热了几年的马帮秀最后黯然收场。

作秀的远不仅仅是马帮。06年瑞典哥德堡号乘着普洱茶热驶向中国,其带着宏愿来帮助云南普洱茶人实现环球的梦想,于是一批批普洱茶被装上了歌德堡号周游世界。正如据说长途的马帮运输催熟了普洱陈茶一样,很多商人希望其的茶叶能在海风的吹拂下快速陈化,说不定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海味”惊喜。等2008年哥德堡号驶回中国时,大家才发现所谓的“海仓普洱”乏人问津,不过是神马浮云。在那个浮夸年代,普洱茶不仅下了海,还打算进山,有人推出了声势浩大的“普洱茶名山行”,要把宝贝般的普洱茶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结果也不了了之。在2007年4月份,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百年贡茶的回归故里,在声势浩大的车队的护送下,珍藏于杭州的“万寿龙团”被小心翼翼请回普洱老家,引起轰动,给当时正在疯狂不已的普洱茶无疑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从而将普洱茶热推向了沸点。可惜的是,到了4月下旬,“下中大”三大品牌领衔跳水,百年贡茶回归盛况遂成绝响,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四、“猪圈普洱”伤不起

2005年7月,一则在猪圈里发酵普洱茶新闻传遍了神州大地,这无疑给刚刚兴起的普洱茶带来了致命打击,行业的标杆产品大益普洱茶每件骤降几百元,市场一片萧条,茶店门可罗雀,其影响之恶劣,直到06年初才恢复元气。事情发生后普洱县的政府官员亲赴广东去辟谣,云南茶界也作出积极的危机公关努力,后来真相终于大白,被证明是一条假新闻,普洱茶才从恶人的当头棒喝中逐渐苏醒过来。“猪圈普洱”只是一件孤立的新闻事件,却给行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可见,普洱茶产业还太脆弱,价值积淀得远远不够,任何行业的风吹草动,都很可能让普洱茶伤不起。

可惜的是,“猪圈普洱”事件虽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可人们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当2006年初普洱茶恢复了元气后,整个行业又忘乎所以了,又刮起了浮躁风,最终到了2006年10月形成全民热炒普洱茶的狂潮。此后,全国各地的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来投身普洱茶事业,上演了疯狂的普洱之大戏。在那个疯狂年代,凭一张棉纸设计图,经销商就敢向厂家打上千万元的订金;厂家的茶从厂里拉出来,还没有到昆明,就在路上被抢完了;有厂家的操盘者说,什么代理制、经销制都过时了,现在我们玩的是分货制,按经销商人头、片区进行分货,厂家的茶远远不够卖,不够分;行业的热门产品一天一个价,甚至一天几个价,价格哗哗的直往上窜。这些天大的“好事”搞得普洱茶民群情激动,像吃了兴奋剂和定心丸一样。很多人在普洱QQ群里兴高采烈地鼓吹,天下普洱,一统江湖,看到有念叨乌龙茶、绿茶好的,马上一脚把其踢出群了事,于是大家都咸与普洱了。

2007年4月中旬,干旱多日的茶山终于迎来了春雨。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下关茶价率先跳水,紧接着中茶、大益纷纷跟进。一场春雨就让品牌普洱茶伤不起。这还是刚开头,中小茶企的伤不起还要等到两个月以后。6月份注定是普洱茶的多事之秋,开始是普洱发生地震,倒了不少房屋,死伤了不少人,然后是普洱茶市场大地震,继大品牌高台跳水后是几乎所有的普洱茶价格大幅下跌,终于宣告了普洱茶市场的崩盘。可惜的是,当局者迷,很多人还在相信奇迹,不敢接受市场的残酷现实,他们认为普洱茶只是阶段性的回调,还会涨上去的。于是,他们期待中秋节能有一波行情来拉升,结果中秋很多人卖出了10元一片的促销价,还乏人问津;他们又期待10月份的云南茶博会、11月份的广州茶博会,希望落空了以后,最后寄希望于来年的春茶。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中国南方遭遇了冰冻天气,云南之外的产茶区很多茶树都已经冻伤甚至冻死。但是雪灾并未助长茶价,2008年春茶出来后,价格一落千丈。这样一来很多普洱茶商才死了心,被迫正视现实,痛定思痛后,开始了艰难的冬天跋涉。

五、冬天里的复苏英雄

有道是,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不幸的是,当普洱茶大潮退去后,行业的绝大多数都在裸泳。更为不幸的是,众多茶企对未来估计得太乐观,忘记准备过冬的棉袄。因此,在2008年,行业最冷的年份,缺衣少食的厂商们被冻得死去活来,市场到处哀鸿遍野,市场的信心降至最低点,很难看到希望。但真正的英雄都是力挽狂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2008年以前,普洱茶行业的钱太好挣了,大家都忙着跑马圈地赚快钱,行业盛行粗放式经营,既然刀耕火种也能生活得很好,我为什么要拼死拼活去精耕细作呢?只有到了行业的冬天,快钱赚不了,才会迫使人们去找慢钱;粗放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了,才会驱使企业走向专业化经营路途。

200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普洱茶企就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通过08年一年的试错,终于在09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大益作为炒作年代的“罪人”,在08年充当了拯救行业的英雄,在万马齐喑的年代,大益斥巨资到央视上打广告无疑在极大程度上重新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一时间“茶有益,茶有大益”之广告语,响彻神州大地,让无数茶商为之欢欣鼓舞。大益的善举,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是自利的,到了2009年大益的巨额广告投入取得了回报,全国无数茶民纷纷投入大益的怀抱,普洱茶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品牌由此诞生了。这也标志着普洱茶行业正式进入了品牌时代。更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行业的稀缺资源。他们认识到,普洱茶之所以崩盘,是因为产量太大造成的,那我可以避开行业的普通资源,去寻找行业的稀缺资源,以重建普洱茶行业的价值。结果在他们的努力下,古树茶、名山茶的市场被挖掘出来,并被培育成行业的高端市场。2009年以来,古树茶、名山茶率先复苏,并在其的拉升下带动了整个行业加快了复苏的步伐,经过2010年西南大旱助推茶价,到2011年终于使整个行业强劲复苏。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如龙润、天士力、蒙顿等避开传统市场,推出普洱茶饮料、茶粉、茶珍、茶膏等创新产品,主攻快消市场,也极大地丰富了普洱茶品种,拓展了普洱茶的生存空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除产品外,渠道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商超、专卖店等直面消费者的终端越来越受到厂家的重视,但这一块最令人惊喜的无疑是互联网渠道的迅速崛起,以书呆子为代表的**普洱茶销售大户,引领了这股代表普洱茶渠道未来的潮流,呆子茶业以一年数千万的业绩睥睨群雄。

带刺的茶叶古早味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