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茶养娃娃鱼 深山崛起新村
2021-03-03 12:11:18热度:125°C
2021-03-03 12:11:18热度:125°C
◎一个贫困的石灰岩地区,为何能建成这么漂亮的村庄?答案就在蓝房村满目青翠的茶山里。岩背部分耕地处于高海拔的云雾山区,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独特,适宜种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扶贫下,蓝房开发出“岩背云雾尖”茶叶。
◎村民们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或自发、或在政府组织下纷纷移民下山,外迁至清远、佛山三水、韶关、花都及英德横石塘等地,移民下了山,如何住得下、稳定脱贫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
在英德市西部与清新、阳山两县接壤处,有一处被层层石灰岩包围的地方——岩背。岩背原本是一个镇,因为缺地、缺水,生存环境恶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仍延续着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陷入难以摆脱的贫困境地。
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已被并至黄花镇,转为管塘、德岗、平星、岩背4个村委建制的贫困地区,探访岩背历经近20年扶贫攻坚之后的变化。
找对种养路,脱贫又致富
岩背地势较高,通行的环山公路弯曲而上,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险象环生。同行的英德市黄花镇副镇长成余庆笑称,在这样的山路驾车,要有娴熟的技术和超常的勇气。交通不便,是岩背片4个村委会被贫穷所困的一个重要外因。
绕了不知多少弯后,沿着一段平坦的水泥路来到平星村委,一个新村映入眼帘,让记者原来对贫困地区形成的刻板印象为之大变:新村背靠青山、绿树环绕,从村口的大牌坊进入,迎面便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前两排均是两层高的独立“别墅”,最后一排则是四层联体的洋楼。村中建有文化室、公共娱乐室、篮球场等配套项目。
一个贫困的石灰岩地区,为何能建成这么漂亮的村庄?记者被告知,答案就在蓝房村满目青翠的茶山里。岩背部分耕地处于高海拔的云雾山区,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独特,适宜种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扶贫下,蓝房开发出“岩背云雾尖”茶叶。之后,岩背镇政府提供茶苗,大力发动各家各户种茶。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双到”扶贫的深入推进,岩背现有茶园约1000亩,岩背茶在广东甚至国内市场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蓝房是较早开展种茶的村庄之一。老村长邓春华告诉记者,当时该村把200余亩土地出租给私人投资者搞茶叶种植,每亩每年数百元的租金大大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由于所产茶叶品质超群、香味浓郁,承包者便建茶厂,进行茶叶深加工,厂方还将茶地分包给当地村民,每户有三五亩,村民通过施肥、除草、采茶等渠道获得报酬,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村里早在10多年前就成立村理财小组,在启动新农村建设前,集体积累的公共资金有120多万元,为整村改造打下坚实基础。”邓春华说,全村由镇政府统一规划,按照每幢80平方米占地面积、总数81栋的计划,拆掉原来的砖瓦房,从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底基本建成。为确保村容村貌亮丽如新,村里每月还支付300元请人专门负责公共卫生保洁。
“自从建好了新村后,我们村10多个老光棍都娶了媳妇!”邓春华喜不自禁地说,如今村民们种茶、养蚕、养猪、养娃娃鱼,搞多元化发展,经济条件大为改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集体年纯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然而,蓝房只是平星村委少数几个脱贫村庄之一。截至去年,该村338户、1690人中,仍有124户、49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9年开始,团英德市委、英德电信等7家定点帮扶单位多次前往平星村调研,在综合本地资源并反复讨论后,决定投资48万元启动优质油茶种植项目。在“双到”扶贫的有力推动下,平星村迎来脱贫的曙光。
釜底抽薪,逾万人搬迁
在岩背片4个村委中,平星村委是条件较好的。其他生存条件恶劣乃至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村则走上了大规模移民之路。由一条三面皆山的小路行至岩背村委民主村,数排老房子已是破旧不堪。村里一片冷寂,由黄色夯土墙和黑瓦搭建的屋子,有的上了锁,有的敞开着门,房内空荡荡的,没几件家具,更别提电器了。
“随着人口外迁越来越多,整个岩背片常住人口已由原先1.5万人变成目前不足4000人。”成余庆告诉记者,岩背山多地少,但四周的山几乎全是石头,而且石头还长在田地里,“这种‘石花地’别说用机械,牛耕都没办法,有些地方甚至锄头也挖不下去”,加上石灰岩太多,土壤蓄水能力太差,水利设施尤其不完善,亩产稻谷仅六七百斤。一遇天旱失收,就只能靠山坡地种的红薯、玉米果腹。
村民们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或自发、或在政府组织下纷纷移民下山,外迁至清远、佛山三水、韶关、花都及英德横石塘等地,最远的迁至汕尾海丰,也有小部分在岩背镇区就地消化。
英德“双到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山”移民工程并没有结束,英德市政府目前正按照省里的部署逐步推进移民工作。
助农助医助学,多措并举助脱贫
移民下了山,如何住得下、稳定脱贫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
今年48岁的廖天养是较早下山的移民之一。1997年,他一家六口从洛家塘山脚搬到镇区,用自有的1.5万元再借点钱建起一栋平房。“以前在老家,守着巴掌大的地根本吃不饱饭。这些年搬下来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但要真正过上好日子还不容易”。
前不久,廖天养参加了一个蚯蚓养殖培训班,是由北滘镇政府和顺德区人社局等帮扶单位组织的。帮扶单位计划投入100万元,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其中贫困养殖户由村委担保)的模式,在岩背发展“蚯蚓养殖及食用菌”项目,达到增加村集体收入、贫困户脱贫的目的。
廖天养同时直言相告,他虽有心参与蚯蚓养殖,但始终缺乏启动资金,而且毫无养殖经验,向银行贷款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种种因素都让他难以最后下决心,“希望村委或者帮扶单位先搞个试点,我们真正学到技术后再自己养殖,启动资金或者种苗方面有一定支持就更好了”。
“其实在岩背,像廖天养一样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缺新观念的农户有很多,往往提出某个扶贫项目,农户们起初都不积极,我们只好一家一户上门耐心解释,慢慢改变他们的观念。”驻村工作的肖队长告诉记者,蚯蚓养殖只是岩背的脱贫项目之一,为了使他们尽快真正脱贫,帮扶单位结合贫困村的人口、土地、经济发展模式等情况,制定了以种养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帮扶措施,以技术培训、原料支持、协助销售等具体方式,整体推进贫困村农业发展。同时开展助农、助医、助学等综合帮扶措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天潭茶叶茶叶的芽叶上一篇 : 文山三七茶 健康“金不换”
下一篇 : 百年古代茶园惊现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