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茶产业探索转型之路
2021-03-03 12:01:52热度:160°C
2021-03-03 12:01:52热度:160°C
中国茶网资讯:茶叶是“穷山僻壤”云雾、雨露滋润的精华,具有地理区位性与区域独占性。建阳这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结构,是种茶的产业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建阳一大富民产业、民生产业。
11月15日,建阳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施曷宝告诉记者:“建阳市茶业已有1200年历史,曾被列为全省五大产茶县之一。2011年,茶园总面积达6.2万亩,产毛茶4860吨,产值2.8亿元。”
尽管建阳茶产业历史悠久,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传统模式的运作已难以与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相协调,加快建阳茶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发展势在必行。随着茶界新兴力量的崛起,茶界的洗牌将加速,如若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些茶企将在这一轮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基于此,在新的茶业“洗牌”竞争中,建阳市茶产业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居安思危,探索走转型发展之路,期待“弯道超越”。
一问:怎样在源头上提高“潭茶”品质?转型:投入巨资建设或改造标准化茶园
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樟树、桂树等绿化树渐成规模,频振式杀虫灯、喷灌系统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鸡群在茶丛间觅食嬉戏……这是记者在位于莒口镇茶布村福建京泰茶叶公司的生态茶园所看到的景象。
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和欧盟都是重要的茶叶消费国,近年来他们相继实施更为苛刻的标准,包括生产过程标准、卫生标准、农药残留等。
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升华,中国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为有机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阳市的茶园大部分都分布在生态良好、污染较少的山区,这为开发有机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黄坑镇坳头村,这个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千米高山小村,其出产的“正山小种”红茶,曾出口英国成为皇室御用珍品。这里的茶农在密林边、石隙处、山涧旁零星栽种茶苗,依靠雾气、雨露、阳光和泉水滋养,天然栽培,撷取精华,其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品,香醇悠长,令人叹绝。正因为如此,这里出产的红茶即便是茶市最萧条的时期也不愁销路,成为茶客梦寐以求的上品。
建阳市农业局茶技站站长周远兴告诉记者,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园基地,是从源头上保证茶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到目前为止,建阳市已建有无公害茶园5万亩,有机茶园460亩。在引导茶农建设无公害、有机茶园的过程中,建阳市政府伸出了“有形之手”。从2010年开始,该市每年统筹安排100万元作为茶叶发展基金,今年又加上中央和省财政拨付的38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
“这项工作的实施,在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转变传统茶叶生产方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建阳市农业局局长杨涛这样评价政府的“有形之手”。
在将口镇松柏村的“武夷丘苑生态有机茶园”,记者看到,500多亩的高标准梯形茶园,山顶是茂密的松杉,园内间杂着种植与茶树无共生病虫害的桂花树,茶丛中留草或种草并安装喷滴灌系统,山脚下是农田和山溪,由此形成“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自然生态茶园结构。通过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为茶树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武夷丘苑公司董事长邱虎表示,松柏基地已投资1000万元,是按照“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制定的“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建设的,为实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奠定了坚实基础。日前,张天福老先生亲临基地查看,高兴地把它命名为“张天福茶业发展基金生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在革命老区书坊乡,记者还看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400多只活泼的家鸡,在面积达445亩的茶山上食草籽、觅虫蚁,俨然是鸡的乐园。茶园主人刘成保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群鸡的作用可大了,一能除虫,二能增肥,三能增收,生态茶园就是要植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多样性共生共存。
建设标准化的生态茶园,建阳市茶农进行着一场脱胎换骨式的生产变革。
二问:如何让“贱如草”变成“贵如金”?转型:改变传统的粗制工艺和加工模式
极品红茶“金骏眉”成功研制和受到市场的热捧,有些出乎茶界的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对于食品天然、环保、绿色、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精品茶叶市场豁然洞开。大众化的粗制茶叶市场出现萎缩,而数千元、甚至万元一斤的茶叶,大有引领市场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之气象。
“金骏眉”红茶在市场上的热销,使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黄坑镇坳头村的茶青一夜间身价暴增。每到春茶开采季节,武夷山各大茶企蜂拥而至,抢购此地的优质茶青,每公斤芽头价高达250-300元。
“一粒粒芽头,就好像一粒粒绿色的金子!”坳头村的茶农无不喜上眉梢。
坳头村村主任郑万兴告诉记者,这个仅453口人的小村子,拥有老茶林约1000亩,新栽600多亩。这两年,因为茶叶市场的复苏和繁荣,该村仅茶业收入已实现人均破万元。村里有个王老太太,已逾八十高龄,但身子骨硬朗。王家在屋后山上栽有数畦茶树,遇到天气好,王老太太就会挎个竹茶篓,到茶园采茶。一个春季下来,老太太采的茶青竟卖了8000多元。
茶技站站长周远兴指出,建阳市大部分的茶农,都是采取小作坊式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厂房普遍老化,抗灾能力弱,其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标准不统一,价格低端化,经济效益差。
要改变“贱如草”的命运,实现“贵如金”的跨越,出路在于摒弃传统生产模式,注入大工业生产模式。
农业产业化本质,就是农业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如何对接大进大出的现代大市场?这个“老大难”问题,在茶产业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千家万户茶农分散在群山之间,虽然总体规模大,却呈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建阳市因势引导,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企业用地、协调信贷、科技开发等方面,扶持一批起点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茶企做大做强,采取“公司+合作社+茶农”的方式,有效提升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组建茶叶协会,拨出专项资金,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茶赛活动,提升茶农和茶企制茶工艺。近几年,建阳市每年都举办“茶王”赛和制茶工艺大赛,比品质、比工艺在茶农、茶企之间蔚然成风。
农民工的大量外流使采茶工紧缺的矛盾日渐明显,为此,建阳市通过机修机剪和现代化茶园管理,使茶叶采工缺乏、薪酬高企的现状迎刃而解。全市现有采茶机78台,修剪机65台,机采、机修面积达5.5万亩。
晒青场、萎凋车间、做青车间、杀青间、整形车间、烘焙间、仓库、审评室……各初制工序合理布局,毗邻衔接,操作方便。如今,像这样的茶叶加工标准化厂房在建阳已不是新鲜事。
茶叶初制工序实现机械化并向半自动化、自动化过渡,传统的煤、柴热源设备和工艺基本上由电、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普遍推广应用空调做青设备与工艺,克服了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制优率,机制名茶比率占名优茶总量的70%以上。
目前,建阳市有初精制茶企136家,各类加工机械1586台,其中名优茶制作机械566台,年可加工1万吨以上。
三问:怎样提高“茶”的知名度?转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
10月24日,中国水仙茶发源地产业研讨会在建阳市召开,茶界泰斗张天福、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杰以及省内外茶行业专家、学者100余人云集一堂,研讨发源地水仙茶的产业现状及未来。
102岁高龄的张天福老先生十分关心建阳水仙茶的发展,在此次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他认为,水仙茶的发展采用的是无性繁殖,虽然繁殖速度慢,但能经多代繁衍而保持优良种性不变,其品质不低于大红袍、铁观音。
水仙茶名列48个“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之首,其发源地位于建阳市小湖镇太湖村岩叉山,张天福先生1939年所撰《水仙母树志》及《建瓯县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为建阳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茶种。
已逾百岁高龄的张老在与建阳市政府领导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要从科学种植和加工入手,注重包装和品牌推广,提升水仙茶的知名度。
张天福说,中国茶企业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简单,品种单一,缺乏科技含量,品牌虽多,但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君山银针这些品种,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知名度,但这只是茶的品类名称,而不是茶的品牌,中国茶现在更需要自己的品牌。
武夷丘苑公司董事长邱虎认为,原产地品牌是一个国家乃至于一个地区的区域性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区域性茶产业来说,原产地品牌的提升无疑能够迅速带动一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丘苑公司现已开发出双狮历水仙系列、双狮历老枞水仙系列、丘苑大红袍系列、丘苑红茶系列、丘苑私房茶系列等50多个品种。公司着力打造“双狮历”和“丘苑”两大品牌,在全国市场建立特许经营体系。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三年内成为华南、华东区域的知名品牌,五年内成为全国性品牌。
任何商品,如果不能打动市场这个“考官”,就不可能被“录取”。对于“潭茶”这个“考试经验”不足的新“考生”更是如此。
“建阳不仅有茶,而且还有好茶。”这几年,建阳市鼓励茶业企业争创品牌、名牌,茶叶企业申报“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福建出口名牌”等,政府都给予5-25万元的资金奖励。同时,以政府搭台、茶企唱戏的方式,面向茶叶重点消费市场和销售区域培育和拓展市场。实行“群狼战术”整合资源展示潭茶优势,整体推介潭茶品牌,破除建阳茶叶长期以来有名无市现象。
目前,建阳市注册商标“京泰”、“丘苑”、“大竹岚”、“白塔山”等18个,京泰公司“京泰”牌有机茶通过ISO2001质量体系认证。已获QS市场认证的企业3个,正在申请的有6个。全市有茶叶产销大户36户,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庄、茶行、茶馆1086家,1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销售。
晋江茶叶品牌卖茶叶好不好上一篇 : 湖州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下一篇 : 首届海西茶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