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浉河区民以茶富
2021-03-03 11:52:48热度:277°C
2021-03-03 11:52:48热度:277°C
中国茶网信阳站讯:信阳市浉河区是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超群的毛尖名茶。茶叶产业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浉河区委、区政府围绕“茶”字做文章,实施茶产业综合开发战略,建设茶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使茶叶生产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好山好水养育名茶
浉河区境内生态环境优越,宜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绿茶能够种植的最北端,素来以“细、圆、紧、直、多白毫,汤清、色绿、香高、味浓”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1915年,产于董家河镇车云山的“信阳毛尖”茶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58年,浉河区送评的“信阳毛尖”茶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0年全国名茶评比中,“龙潭牌”信阳尖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夺得总分第一名; 1999年,“车云山”牌“信阳毛尖”在中国昆明世博会上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茶叶评比金奖。2002年,浉河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茶叶之乡”,2003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认可,2005年又被全国三绿工程办公室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区”,2006年,浉河区国家级“信阳毛尖”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一次性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2007年,在日本世界绿茶大会评比中,该区“龙潭”、“文新”牌信阳毛尖双双获得最高金奖。2009年10月,在成都浦江举行的全国第五届茶业经济年会上,浉河区获得“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区)”和“十大重点产茶县(区)”的光荣称号。在2010年“中绿杯”评比中,浉河区选送的信阳毛尖再夺四枚金奖。
齐心打造名优品牌
十一五期间,浉河区以建设“魅力浉河,美丽茶乡”为目标,将发展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近5年来,区财政每年涉茶投入都在千万以上,按照国家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规程要求,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家优质茶树品种,不断地推进浉河区茶树良种化进程。先后引进了福鼎大白、迎霜、乌牛早、白毫早、金观音、黄观音、台茶12号、福建595号等无性系良种。通过引进优良的茶树品种,使茶叶品种结构得到优化,茶园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该区还坚持龙头和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催生出一批牌子响、实力强的全国百强茶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龙潭”、“五云”、“文新”、“信阳红”、“广义”等一大批着名商标。2009年,在中国农产品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为38.17元;2010年,信阳毛尖品牌评估价值为41.39亿元,有效地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围绕“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这一主题,浉河区大力弘扬茶文化,全力打造茶叶之都。充分利用信阳每年一届国际茶文化节平台,展示茶乡魅力;积极组织区内茶企业参与全国各类茶评比和茶节活动;成功举办“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青年教师茶艺比赛”和“青少年茶艺比赛”;大力开展好“茶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文艺表演队广泛宣传,开发茶影视作品,营造浓厚茶文化氛围,提升浉河茶知名度。加强对民间茶史、茶风、茶歌、茶舞、茶艺、茶典故、茶诗歌等各类茶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开发茶旅游产品,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到2010年底,全区茶园面积达42.7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58万吨,涉茶总产值达23.6亿元,种茶收入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浉河区成为全国第二大茶叶种植县(区)和第一大绿茶生产县(区)。
先行一步开创“信阳红”
在全力做好传统绿茶产业的同时,浉河区还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
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指出:信阳要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要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展信阳红茶加工,可命名为“信阳红”。
该区迅速成立了高规格的“信阳红”红茶研制开发指挥部和研发机构,提出了让“信阳红”“源于浉河、红遍全国”的目标,制定了“百日攻坚计划”,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宛晓春等茶界权威专家为研制信阳红茶进行技术理论指导;派遣多批考察团,到全国着名红茶产地和企业进行调研、学习、考察、论证,组建了由两名高级红茶制茶师和四名茶学硕士参与的红茶研制课题攻关小组,经过科学规划设计,引进设备,建成了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的红茶研发中心和红茶生产总部。经过技术人员的数十次反复试验,4月13日,“信阳红”红茶研制成功。经专家鉴定,其特点为“金毫显露,条索紧细,滋味醇香回甘,汤色红浓明艳”。4月26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信阳品尝“信阳红”后,给予充分肯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品尝后欣然题词“信阳红,健康之宝,致富之源”。
2010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阳市先后在信阳、北京、郑州举行了大型“信阳红”宣传推介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信阳红风暴”,使“信阳红”在短期内风靡全国。今年,信阳市还计划在武汉、上海、广州、西安等地陆续开展“信阳红”的大型宣传推介活动,让“信阳红”红遍全国。
“信阳红”的面世,一举打破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在茶产业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同时,“信阳红”也给浉河区茶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仅红茶生产一项,据不完全统计,茶农亩均红茶收入就超过了1000元。过去,浉河区的茶农每年只在春季生产茶叶,全区每年大约有1200万公斤夏秋茶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如今,有了“信阳红”,如果把每年浪费掉的大约1200万公斤茶叶全部制成工夫红茶,按平均200元/公斤折算,全区茶农每年可增收24亿元,茶叶综合产值将比现在翻一番还多。
“6316”工程为茶乡扩容
为扩大浉河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十二五”期间,浉河区将大力实施茶产业发展“6316”工程。即到“十二五”末,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实现茶叶年总产量3万吨,其中:绿茶产量1.8万吨,红茶产量1.2万吨;涉茶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茶园亩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为此,浉河区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保障:
新建20万亩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以浉河港、董家河、谭家河、十三里桥四个环南湾湖乡镇为重点区域,扩大至东双河、吴家店、柳林、游河等产茶乡镇,严格按照《浉河区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规范》建设新茶园,以年均新发展4万亩的速度,到2015年新建20万亩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
改造建成10万亩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对品种退化、瘦弱的老龄茶园,严格按照《浉河区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规范》逐步改良成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到2015年基本完成10万亩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改造目标。
加快3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转化。加快改造低产茶园,通过工程措施,培育土壤肥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土、保肥保水功能;山坡茶园在坡脚处培植杂灌林、建立沉降过滤带,防止肥土流失;平地茶园完善排灌配套,实施生态改造。加大有机茶生产和认证,每年推进6万亩常规茶园转换为生态有机茶园。
强化农药和肥料管理。严格管理肥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逐步推行定点专供,建立健全农药肥料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生产茶园严禁使用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立植保专业队,实行统防统治。
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幼龄茶园种植绿肥,培养土壤肥力。生产茶园间隔40-50米保留1-2株茶树自然生长,诱虫诱蛾,人工扑杀。缓坡、平地茶园适量放养蚯蚓,改善土壤结构。逐步推广使用频振灯诱蛾和生物技术结合防治茶园病虫害。
名茶生产走向科学化
建设人工立体茶园生态系统。根据不同地型,科学推广茶林间作、茶果间作、茶-菜(花、药)套作、茶-禽(鸡、鸭、鹅)共生、猪(羊)-沼-茶复合等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模式,营造宜茶小气候。
推广标准化采摘。绿茶采摘标准:特级信阳毛尖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信阳毛尖采一芽一叶;二级信阳毛尖采一芽二叶初展;三级以下采一芽二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红茶采摘标准:特级信阳红茶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信阳红春季采一芽一叶,夏秋季采单芽;二级信阳红茶春季采一芽二叶初展,夏秋季采一芽一叶初展;三级信阳红茶春季采一芽二叶或同等嫩度的单叶、对夹叶,夏秋季采一芽一叶。
推广标准化制作。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要在茶区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严格按照《信阳毛尖地理标志》加工工艺标准生产制作信阳毛尖绿茶。加快推进信阳红茶生产工艺标准化。
推广工厂化生产。茶叶加工制作逐步由家庭加工点向标准化加工厂集中,推行农户生产鲜叶、加工厂(合作社)加工成品,公司品牌化经营。形成“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和质量跟踪回溯制度,加大原产地商标标识保护力度。
推进红茶加工厂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整合民间资本,以3000亩茶园为基础面积合理布点建设标准化的红茶加工厂。
加强科技培训。整合区内涉农部门培训资源,举办茶叶种植、制作、审评、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评茶、茶艺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组织编写茶园修剪、病虫害防治、生态有机茶园管理等科普手册,发放到茶农手中。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科技育苗。加快优质茶树种苗快速繁育技术引进,建设育苗工厂,采用组织快繁技术,力争良种茶苗自繁、自育、自用率达到100%。
拉长信阳毛尖产业链
发展茶产品深加工。组织技术力量研制开发茶食品、茶日用品,提高茶产业附加值,扩大茶原料消费量。
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在扶持五云、文新等本区茶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浉河区茶叶产业。每个产茶乡镇建设1-2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年加工红茶200吨以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拥有一流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的大中型红茶加工企业。
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支持绿茶骨干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机械设备,扩大加工规模,引进高科技茶叶机械。对于企业引进的各类茶叶机械列入农机补贴,区政府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优惠政策。
加大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从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预算茶产业发展资金由现在的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继续对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实行免费提供种苗。对连片进行生态有机茶开发的茶农,按30亩一盏的标准,分期分批无偿提供频振式杀虫灯等设施。
鼓励茶叶企业自主进行有机茶申报认证工作。凡新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在认证机构颁发认证书后,区政府按认证面积给予5元/亩的奖励。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通过QS认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ISO9000认证、HACCP(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认证的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区政府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
加大配套设施项目支持。对于新建茶园规模在500亩以上的,优先申报建设小水窖、沼气池、生态林、产业路等配套设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整合区内项目资金给予扶持。
鼓励茶叶企业争创龙头企业。对获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的茶叶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中绿杯”、“中茶杯”等茶叶评比活动,其产品或茶艺表演获得金、银奖和优胜奖的,分别给予1万元、0.5万元和0.3万元奖励。
建立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十二五”期间力争在区内建设交易额达10亿元的茶叶批发市场1-2个,将我区建成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
挖掘茶文化。继续开展好“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好环湖路百里茶廊,举办好手工炒茶大赛和茶艺比赛等茶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具有浉河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编排具有浉河特色的茶文化节目,组建茶艺表演队。拍摄与浉河茶叶相关的影视作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具有浉河特色的茶文化。
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推进茶产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建设好观光茶园,开发好茶旅游产品,鼓励旅行商组团来浉河开展茶乡风情游,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茶叶做外贸茶叶培训心得体会上一篇 : 六安茶行业代表集中培训
下一篇 : 无锡90户茶场主免费收到新型茶叶修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