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叶年产量近亿斤
2021-03-03 11:45:08热度:167°C
2021-03-03 11:45:08热度:167°C
中国茶网资讯:我不是一个爱喝茶的人,此番写茶未免有些诚惶诚恐。“卢仝和《七碗茶歌》”的系列文章见报后,好友杨超极力撺掇我写写宋代茶文化。
杨超很喜欢喝茶,据说整天过着早上喝龙井、中午品毛尖、晚上饮普洱的“腐败”生活,算是茶道中人。杨超当年师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精于宋史,自然对汴梁生活情有独钟。“卢仝算是唐茶圈儿里的,总归是在精英分子里打转,宋茶才有意思,那是真正的市民茶。”杨超几度动员我。
他说的大致没错,中国茶史,虽然可以上溯到神农,但毕竟传说的成分多点。真正开始大书特书的,不过“唐、宋、明清”三个阶段而已。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但问题是,宋茶在中原大地早已不见踪迹。金人南下,汴京烽火,宋廷南迁,宋茶的诸多元素要么毁灭,要么跟着士大夫们一块儿南渡安家去了。关于宋茶的记载,除了蔡襄的《茶录》、范仲淹的《斗茶歌》等片段外,似乎尚无系统的描述。向杨超求助,他除了热情推荐《东京梦华录》等标准宋史读物外,给我的只有精神支持。
宋茶,延续了唐茶,发展了唐茶。要谈宋茶,首先得说唐茶。
在有唐一代,“荼”去一画,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现茶学;茶始收税,方立茶政;茶始销边,开始了名垂青史的茶马古道。
事实上,在唐代初期,北方人还不习惯喝茶。“茶古不闻食之,近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膳夫经手录》)
茶为什么到唐代中期兴盛起来了呢?
茶史学者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罗列了大致三个原因:交通发达,运销便捷;陆羽《茶经》,直接“鼓吹”;僧道生活,间接刺激。
茶的兴盛,带动了唐代茶叶贸易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以茶易马的茶马贸易。
但唐茶有个特点,就是以宫廷茶俗为主。茶虽然起于民间,但唐代最为繁盛的茶文化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赐茶制度和赠茶习俗。每年新茶下来后,皇帝都要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赐茶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很长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重礼遇。而文人之间也有互相赠茶的习俗,表明对友情的尊重,比如“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其灵感就是因朋友赠茶而起。
唐茶的兴起,为此后宋茶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茶马互市”只为博取良马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赵宋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改朝换代,中国茶进入了宋茶时期。
宋茶和唐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国家的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转移。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主产区分布在“思(今贵州务川)、播(贵州遵义)、费(贵州德江)、夷(贵州石阡)、鄂(湖北武昌)、吉(江西吉安)”等十州。到了北宋时期,茶叶主产区开始向福建和两广等低纬度地区延展。
这一次产业转移,并非“大宋南迁”式的政治影响,而是自然因素使然。“从五代至北宋的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由暖转寒,宋代的常年气温一度较唐代要低2~3℃,北部地区的茶树大批冻死,推迟萌芽,这直接导致宋代茶业的重心向福建等东南地区转移。”杨超告诉记者。
东南地区气候湿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茶叶产量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洪升考证,据《宋史·食货志》等的记载,北宋政府每年购买的茶叶总额有2906万余斤,除了官府买卖之外,社会上流通的还有折税茶、贡茶、耗茶以及无法禁止的私茶。北宋时期一年的茶叶产量在7000万斤至8000万斤之间。宋代的1斤折合现在1.1936市斤,换算下来,北宋时期的茶叶年产量当在8355.2万斤至9548.8万斤之间,接近1亿斤。
如此庞大的产量,直接带动了宋王朝GDP的发展。据《宋会要》记载,茶课一直是宋朝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便是南渡之后,高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仍有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
除了正常的国内贸易,宋朝茶叶贸易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茶马互市”。汉唐开始,中原王朝的马源在河西走廊。不幸的是,西夏的崛起使得北宋失去了良马来源。尤其是燕云十六州被割给辽国之后,黄河平原上的汴京直接处于辽金铁骑威胁之下,北宋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从西北、西南等地牧民手中购买良马。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但唐对于马匹的需求不如宋迫切。
初期,宋王朝曾用铜钱向西北、西南地区牧民购买马匹,但牧民渐渐将铜钱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宋王朝感到不安。公元983年,国家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在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改用布帛、茶叶、药材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良马。
宋代的“茶马互市”,主要是为了博取良马,解决北方强敌的军事威胁,但这项政策“双赢”效果非常显着,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腻、助消化,因此在西北、西南地区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普遍欢迎,“夷人不可一日无茶”。
元代,中央政府不再缺良马,“茶马互市”被废止;到了明代,“茶马互市”得以恢复,并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榷茶制度在变更中日臻完善
汉唐宋诸多大一统王朝中,很多人最不喜欢的可能就是宋了。因为这个王朝一向“积贫积弱”,和北方的辽、西夏、金政权连年烽火,但屡战屡败,很是丢人。更丢人的是,败仗之后,堂堂大宋王朝还得给这些蛮夷政权以岁币,才能换取和平。这使得国家财政收入虽然数额巨大,但花起来仍捉襟见肘。
中央政府的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大致集中在盐、茶、酒方面,其中茶最为特殊。茶叶不仅能带来巨额收入,还是“茶马互市”的必要物资。因此,宋王朝直接把茶列入国家专卖,并倍加重视榷茶制度, 皇帝、大臣和经济学家都直接参与榷茶制度的制定和修订,而且争论激烈,变更也很频繁,榷茶制度也是在这样的变更之中日臻完善。
榷茶,就是茶叶国家专卖。榷茶制度,也始于唐代。唐文宗时,宰相王涯(“茶仙”卢仝的好友)推行过榷茶制度。王涯被杀之后,榷茶制度也被废止。因此,榷茶制度真正实施是在宋代。
榷茶制度并不复杂:国家一般先在产茶区设立榷货务(宋官署名)和山场,山场辖区内的茶农生产茶叶,必须先向山场领取“本钱”,采制茶叶后,除交纳“本钱”的茶叶外,余下的茶叶也必须全部交售给山场。而商人买茶,先向榷货务和山场务交付金帛,然后凭证到榷货务或指定的山场兑取茶叶。
榷茶制度既是一种茶叶专卖制度,也是一种茶叶税制,一般寓税于中。但是国家对榷茶之利,还不限于茶税,他们在垄断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通过低价向农民收购,高价向商人售出的手法,一买一卖,转手之间,取得惊人的利润。
随着北方战事接连不利,在财政年年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宋王朝对茶叶的国家专卖一步步完成了“国进民退”。
公元964年,宋王朝开始明确实行榷茶制度,但这一制度仅限于江淮、东南一带,“川陕、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国家专卖带来的弊端开始显现,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国家退出这一领域。公元1059年,朝廷废止榷茶制度,改行通商法。
但随着财政压力吃紧,朝廷也顾不得什么榷茶制度引发的贪腐行为——先把中央政府喂饱了再说。熙宁七年,“天下茶法既通,而两川独行禁榷”。这一年,朝廷干脆打破四川的“特区”地位,在川陕地区增设提举司,对四川茶叶实行榷茶制度,以换取边马。到了宋徽宗崇宁元年,又下令恢复东南地区的榷茶制度。
而随着榷茶制度的不断变更,朝廷在全国各地产茶区设立的山场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变更,最终在太平兴国年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务十三场,处理各地茶政。六务十三场,其六务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真州(江苏仪征)、海州(江苏连云港)、汉阳、无为和蕲口。十三场是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梅,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寿州的霍山、麻埠、开顺口和光州的商城、子安等。
宋代所完善的榷茶制度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受到后世统治者的赞赏和仿效。
元、明、清的榷茶制度,基本上都沿用北宋的制度,如明清时,将茶叶分腹引、边引和土引三种——只是对茶叶的专卖进行细化而已:腹引限销内地,边引运销边疆,土引专行土司所领地区。
榷茶制度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的想象,直到清代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革命造成的半壁江山“割据”和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商在内地通商的影响,榷茶才被征收厘金或其他捐税所替代,退出历史舞台。
茶叶单产中国茶叶杂志上一篇 : 都是特级铁观音 价格差别那么大?
下一篇 : 盘点我国对世界制茶技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