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茶企深陷“农药门”
2021-03-03 10:38:28热度:174°C
2021-03-03 10:38:28热度:174°C
中国茶网资讯:吴裕泰、天福茗茶等知名茶企深陷“农药门”,搅乱了品茗人的心。一边是官方有证有据的调查结果和辩白,一边是各大媒体大势渲染的危言耸听,消费者究竟该信谁的?在如此情形之下,一些媒体断章取义的大幅报道自然难逃造谣惑众之嫌。
近日,某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一份关于茶叶农残的检测报告再次把茶叶行业推到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各大媒体竞相用“名茶农药超标”等劲爆标题来争夺眼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这个食品事件频发的时期,食品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消费者谈食色变。茶叶农药超标的消息一出,一些消费者不得不感慨:一口铁观音,17种农药下肚,今后谁还敢喝茶!我们国家是一个特别讲究茶文化的国家,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今,这个必需品也曝出农药超标的丑闻,怎能不让消费者感到后怕?
不过,按照国内官方的说法,报告检测的茶叶农残量比照欧盟标准是超标的,但比照国家标准,并不超标,甚至是低于国家标准。如此结论,与之前媒体大肆报道的“喝茶”等于“喝农药”、茶叶有剧毒等内容是有出入的。这就难为消费者了,一边是官方有证有据的调查结果和辩白,一边是各大媒体大势渲染的危言耸听,消费者究竟该信谁的?在如此情形之下,一些媒体断章取义的大幅报道自然难逃造谣惑众之嫌。
无疑,有些媒体片面的报道是有一些根据的。据了解,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就开始出国欧洲。由于欧洲不是茶叶生产国,却是消费大国,一直以来欧洲用标准来刁难生产国,尤其是从1999年期,中国入世前夕,欧盟就大幅度地调整了农残标准。检测农药的品种从原先7种,第一次调整就变成63种,2004年增加到173种,2005年的最新标准已经多达186种。而且,欧盟定的残留标准也大大地下降,这意味着检测也就严格了许多许多。目前,国标低于欧盟标准是事实。只是,在国标与欧盟标准之间,一些媒体总拿国标说事,不知其用意何在?
媒体作为一个公信力的象征,作为民意的代言人,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尤其在当前食品行业公信力缺失的前提下,消费者将对商家的考量主要依托于媒体的舆论导向上,但有些媒体却免不了“惹祸”。最近老酸奶果冻下架事件的出现,即是因为部分媒体的误导或不准确报道,导致消费者误解,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产品滞销和行业损失。这次茶叶也不例外,一些媒体对农残茶叶的片面报道,以致涉嫌农残茶叶在各大茶叶专卖店纷纷下架。虽然,这与目前食品领域屡屡出现问题、消费者心理普遍脆弱有关,但与媒体也不无关系。
笔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屡屡失误,给产品销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归根结底是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一些媒体把食品领域的个别现象扩大化甚至炒作,期间对新闻本身缺少分析和甄别,没有对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考量。而且当这种报道出现后,另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获取卖点又盲目转载,根本没有考虑此事件的可信度以及对市场大局可能造成的影响,甚至添油加醋,以致于以讹传讹,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此次,官方的及时回应也是想尽快消除公众的疑虑,挽回消费者对茶叶的信心,但显然没那么简单。业内恶性竞争,媒体的危言耸听,消费者信心不足,甚至对国内品牌产生抵触情绪,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且这种打击还在持续着。
有人说生于媒体、死于媒体,虽说有点过激,但从某些角度来说媒体对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确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此,希望政府能够从保护一个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保护消费者信心的角度出发,加大对某些不负责媒体的惩罚力度,打击那些恶意损害企业的行为进。对于媒体而言,对于决定民族企业生死攸关的报道,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表态应该更加客观谨慎,而消费者对于一些媒体的报道,也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切忌盲目跟风。
茶叶订单清远英德茶叶上一篇 : 山东崂山春茶本月底上市
下一篇 : 福建福鼎春茶日交易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