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是贵州茶产业的生命线

2021-03-02 19:14:48热度:194°C

中国茶网贵州站讯: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安全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贵州作为第一绿茶大省,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摆在了首位,这是贵州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期推出的贵州茶叶质量安全报道,以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走在贵州的茶区,茶园里随处可见黄色或者绿色的牌子,这些遍布在茶园里的黄绿牌子成为了来自省内外游客们追问最多的话题。

“黄绿板”的学名叫昆虫信息素诱捕器,其原理就是通过昆虫的趋光性,将茶园里面的昆虫诱集到“黄绿板”上使之无法脱身,从而达到诱杀昆虫的目的。这一方法在贵州成为了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贵州茶园面积的快速增加,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贵州茶叶生产的重中之重。“茶园质量安全是贵州茶产业的生命线,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务必严防死守。”在上月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克志如此强调说。

“要让茶叶真正做到绿色,让百姓喝上放心茶,茶叶质量的源头把控,法规、监管、引导、扶持缺一不可。”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说。

从源头抓起

也许是一种习惯,每一个进入茶青市场进行交易的茶农,都会主动把茶青送到市场里专门的设立的茶青农残检测处,进行“体检”后再进行交易。这是记者在贵州湄潭县的金花、马义等多个茶青市场看到的情景。

湄潭县茶叶协会秘书长罗召告诉记者,“在我县的20多个茶青交易市场,都设立了农残检测室,并配备了茶青农残速测仪,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出茶青里的农残,从源头上就控制了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问题”。

在湄潭县栗香茶业公司的加工厂内,几位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用茶青农残速测仪把刚收购回来的茶青进行抽检。“从源头杜绝农药污染,严把茶叶第一道质量关,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是我们茶叶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栗香茶业公司董事长谭书德说。

湄潭县是贵州第一产茶大县,其面积超过了30万亩,该县内的西南茶城(全国茶叶定点交易市场)去年交易突破了5亿元大关。为了抓好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掌控茶叶的质量安全,早在3年前就通过茶青市场检测、企业进出厂检测、西南茶城茶叶市场检测、涉农部门巡回检测等4个检测层面严格监控,构筑茶叶质量安全网。2009年,该县通过政府采购,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茶青、成品茶农残速测设备,完善和加强了茶青交易市场、西南茶城巡回检测的检测能力。同时,该县还要求茶叶加工企业配置农残速测设备,做到茶青进厂、成品茶出厂必须检测,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规定了对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要进行公示,通过社会监督和检测手段保证茶业健康安全发展。

借鉴湄潭经验,在贵州凤冈、都匀、石阡、印江、纳雍、安顺等县市均采取了积极措施,严格监控茶叶质量的安全生产,保证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都匀市茶办联合质监部门,通过全面整治农资产品(化肥、农药)、添加剂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使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凤冈通过质监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开展长期巡回抽检,加大检测和执法力度。同时凤冈县还推行“猪——沼——茶——林”模式和“采制不落地”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对采下的茶青,不用塑料袋盛放、不摊晾于水泥地上,而一律用篾篓和晒席,杜绝了苯、铅等有害物的污染,加工中,确保了清洁化、标准化制作。

在贵州的大部分茶区,茶农通过养猪种茶,建沼气池集纳人畜粪便,把沼渣沼液施放到茶园里,成为最佳的有机肥和生态型药剂,通过发酵后的沼渣减少了茶叶病虫害。这种方法成为了贵州建设有机茶园的因素之一。

绿色防控

在茶园周边适当套种梨树,利用梨树招来甲壳虫,吃掉为害茶叶最大的绿叶蝉,而甲壳虫在立夏后又会被小米雀吃掉,不至于泛滥成灾,形成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食品链,从而达到保护茶园减少虫灾的目的。

这是贵州检验检疫局在雷山的茶园里推出的生物防治工程。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茶叶减少病虫长得好,又能杜绝农药残留,从而保证生态品质。

当前,这一类似的的生物防治方法在贵州遵义、铜仁、都匀等几大主要产茶县得到普遍推广。为了更好的做到茶园的绿色防控,除了在茶园种植桂花树、梨树、樱花树等植物外,在茶园里安置太阳能杀虫灯、黄绿板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虫害的作用。在虫害发生高峰前几天,每亩茶园只需扦插黄绿板信息素诱捕器15至20片,就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样的诱捕器每片成本两元,不仅茶叶的品质有了保障,而且生产成本每亩降低100元左右。这种物理防治是贵州茶农在对茶园虫害的防治上采用最多的做法。

贵州在对茶园进行物理防治的另一种普遍做法,是在茶园里安置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将光的波长、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诱到的害虫本身产生的性信息引诱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500米范围内安置一盏杀虫灯,每盏太阳能杀虫灯的投入在5000元左右。就这一项,在湄潭、凤冈这样的产茶大县,每年的投入就超过了上百万。

贵州是一个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茶区的森林覆盖均超过了50%,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决定了贵州茶叶的品质。“贵州的茶叶在明前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夏秋茶采摘的时候,随着气温的升高,茶园会遇到一些虫害,但我们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就可以解决掉虫害问题。”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专家刘小华介绍说。

贵州景美茶香,茶叶生产得天独厚,在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贵州省科技厅等多个部门的帮助下,贵州无公害茶园达到了100%,通过有机论证的茶园近50万亩。“在纳雍县,有机茶园突破了10万亩,贵州的整体有机茶园发展的目标是达到总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徐嘉民秘书长说。

政策保障

今年的4月1日,都匀市质监局在该市摆忙乡的都匀市高寨水库茶场,召开“标准助农”茶叶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该市所有茶叶企业及农民茶叶合作社的种植、生产及管理人员、茶农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面的专家,就茶叶种植、加工、贮存等环节所涉及的国家及地方标准,对茶叶在种植中容易存在的农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开展专门讲课,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预防措施和建议。同时,该市质监局工作人员就茶青的收购、贮存及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对生产管理者进行讲解,并要求各茶叶企业要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加强日常生产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这样的培训在贵州的茶区是一种常规工作,基本上每个产茶县均出台了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从生产培训、加工培训、储藏运输等多方面指导培训,严格把控茶叶质量安全,真正做到贵州的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继成说。

湄潭还把培训作为加强茶叶质量和品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生产培训中,从源头上抓好“湄潭翠芽”的原料品质,编印了《科学施肥用药手册》,发放到全县10余万茶农和企业、镇村、协会技术管理人员手中,强化生产环节科学施肥、用药;在加工培训中,重点对企业进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培训;同时,湄潭县还要求对使用“湄潭翠芽”、“遵义红”这两个品牌的企业实行“六个统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条件、统一有偿使用、统一协会监制、经检查质量合格统一粘贴上由茶叶协会制作的防伪标志、统一宣传推介。

“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督促、检查、处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实行茶产品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湄潭县茶叶协会秘书长罗召介绍。湄潭在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上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严控、严查、严处对茶产品质量安全有影响的农用物资及其经销商。对茶叶企业、茶青农残和茶叶基地、茶成品市场进行强制检测,检测结果上报该县委县政府,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

贵州省茶科所、贵州省科技厅、贵州检验检疫局等多个单位,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等,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措施和标准化战略。根据各产茶县的具体情况,贵州多个产茶县对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出台不同的政策。贵州雷山县茶叶管理局就利用茶叶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强化茶叶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茶叶协会和生产合作社的带动下,每个茶园都实行施肥、除虫、采摘、加工、销售“五统一”,既确保了标准化生产,又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印江县投入资金1600万元,建成了印江自治县梵净山农特 产品质检中心,对茶产业发展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销售等方面实行全程监控,定期对茶产业发展各环节执行标准情况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茶叶产品安全可靠。在贵州检验检疫局的指导与帮扶下,凤冈富锌富硒茶2006年1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凤冈县又建立了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三大标准化体系,成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10年,凤冈创建全省首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石乳茶叶茶叶泡几分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