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送伏茶冬施粥 大爱传承漫温州
2021-03-02 18:13:55热度:132°C
2021-03-02 18:13:55热度:132°C
中国茶网资讯:11月2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温州市华盖山东麓,一棵浓荫蔽天的百年榕树旁,一座约70平米的凉亭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只见十几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和志愿者手脚利索、来回忙碌着为一群群“特别顾客”舀粥、配菜。亭子里里外外坐、站、蹲满了喝粥人,亭里“生意兴隆”,喝粥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是遐迩闻名的温州“红日亭”免费伏茶施粥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呈现的一幕。
夏烧伏茶冬施热粥
“红日亭”向市民免费提供伏茶始于上世纪的1972年夏,当初有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在“红日亭”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他们自己买来淡竹叶、夏枯草、茯苓皮等多种中草药,将之熬制成降伏暑气的茶水,供路人解渴祛暑。
光阴荏苒。到了2006年,“红日亭”志愿服务的老人数量逐步自发增加到了叶宝春、王夏兰、孙兰香等26人,善举从每年夏季供应伏茶扩大到秋冬施粥。其间,还根据四季节气和民间习俗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中秋月饼、冬至汤圆、腊月糖糕等食品,善举一做就是40年,每日风雨无阻。供茶施粥是“主业”,茶水每天供应1、2吨,施粥每天80多斤大米,煮18锅粥,惠及约600人,受惠者大多是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
说起“红日亭”的“滴水之恩”,蓝女士终身难忘。她回忆说,1982年夏日的一天,我揣着初中文凭,从泰顺县农村来温州谋生。当时口袋里只有21元,要投靠亲戚找工作,可亲戚家一时找不到,实在不舍得花钱坐公交。那天太阳很猛,走了几公里路就满头大汗,我又累又渴想要喝口水,可城里不像乡下随便找户人家就有口水喝。
找来找去,凑巧来到“红日亭”。我看到有位阿姨摆着大桶的茶,偶尔有人路过,他们拿茶桶旁的搪瓷杯去喝水,就凑向前去问:“阿姨,我也想要喝水,这水要钱吗?”阿姨很客气地说:“不要钱,你随便喝。”说完阿姨给我一大杯水,我咕咚咕咚地喝起来。阿姨叫我慢慢喝,还关心地问我,这么大热天去哪里,又鼓励我,只要肯吃苦,在温州肯定能找到工作。她还热心地帮我指了路,并让我每天来这里喝茶。
过了10多年,蓝女士在温州成了一名老板。30多年来,她与“红日亭”情水未了,依然经常到此喝伏茶,而且经常捐钱回报并热心帮助他人。
大爱珍珠撒满温州
“红日亭”是温州的一个缩影。“红日亭”如今已衍化成温州民间爱心慈善的代名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遍布温州城乡大大小小的伏茶点共有300多处,它们像一把把大爱的珍珠,撒满温州大地,温暖了千千万万的人。
位于市区黎明街道黎二村上陡门的长廊伏茶点,“挑担伏茶上府山”被传为佳话。这个伏茶点的巨瑞春等老人不仅每天向过往行人免费供应伏茶,而且10多年来每天坚持挑上100来斤的伏茶上杨府山,供给在山上大批晨练的市民喝,人们为之深受感动。
路人朱先生说:“来温州打工好几年了,一直很喜欢这里的伏茶。现在天气热了,我每天都会来这里喝上一杯。喝茶后,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在洪殿街道夏屋社区,居民们每天都可以免费享受到不同的清凉消渴的体验:喝一杯解暑的伏茶,倒一碗营养的豆浆,尝一口清凉的绿豆汤。虽然社区内没有专门烧制这类饮品的场地,但却有居民主动将自家的厨房提供给社区使用,小小的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大的家庭。
聋哑老人苏永富,每天起早贪黑烧伏茶,所在社区居民无不交口称赞。
市区西城路有两棵百年大榕树,也有一个以大榕树命名的伏茶点――双榕亭伏茶点,该供应点共有25位老人轮流值守,义务烧茶已有二十余载。创始人李庆海老人从老字号“叶同仁堂”抄来药方,并配合时令节气,自己摸索出一套独特药方,烧出的伏茶特别地道,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人远道而来饮茶,而且“喝不了兜着走”,夏季每日供应量高达20吨,几乎每天供不应求。
这里的施茶老人们说:每天看到大人小孩排着队、拎着大壶小杯来喝茶,我们开心得都年轻了!
爱吾爱以及人之爱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支撑。“红日亭”等城乡各地自发涌现的草根“爱心茶”令无数温州市民动容。为了支持“爱心茶”“爱心粥”,温州这座“爱心城”的“爱心接力”每日都在上演。
“红日亭”负责管理财物的孙兰香告诉记者,光施粥这块,柴、米、油、水、电,每天都要支出1000来元,这全靠无数好心人的自发捐助。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等值的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有附近居民,有路人,有从周边县市赶过来的,有从外地汇款的,还有在国外托亲戚朋友送钱来的,少则50、100,多则两三千元甚至上万元。还有市民精心选购大米、食用油等送过来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留名。2012年上半年,温州市慈善总会就收到了14万元来自民间的“红日亭”定向捐款。
记者了解到,温州几乎所有伏茶点的经费来源大都得到社会民间的无私捐助。
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彩弟老人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她在现场摸着身边孙子孙女的头说,希望他们以后也能以这样的方式孝敬长辈,善待他人。
2012年7月7日,温州街头两位40岁左右的妇女手提装满钱的黑色袋子,开着红色小轿车,沿大街小巷寻找伏茶点送钱,不愿拍照、不愿透露姓名,最后在“红日亭”捐款6万元,随即消失。
“这是一条‘爱心链’,它将‘爱心茶’‘爱心粥’拉到远方”。温州市文明办主任邱小侠说。(文/张和平 编辑/贺小磊)
鞍山卖茶叶石斛和茶叶上一篇 :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考察威宁县茶产业
下一篇 : 沙溪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