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溪官茶”到 “武夷山茶”
2021-03-01 17:40:41热度:173°C
2021-03-01 17:40:41热度:173°C
中国茶网资讯:随着武夷山旅游风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武夷山茶” 的名气也迅速传播开来,可谓是“武夷名茶冠天下” 、“武夷茶香飘万里”。其价值重新被人们发现,可谓实至名归。这对于武夷山下的儿女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不过也有人对这种变化不理解,说:“为什么突出宣传武夷山和武夷山茶?莫非闽北什么都源于武夷山?” 这种想法有悖市场经济规律,与改革开放的潮流不合拍,不利于闽北经济的发展。
闽北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据载:在南北朝时就有人工种茶;至唐开元天宝年间已盛产茶叶;至后唐时,建溪流域尤其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盛产的茶品就颇有名气,被列为贡品。北宋着名文人晏殊在题为《建茶》一诗中写道:“北苑中春岫幌开,里民清晓驾肩来。丰隆已助新芽出,更作欢声动地催。”这里描写的是北苑御茶园采摘春茶时的欢乐情景。可见“北苑御茶”属“建溪之贡”,即“建茶”系列。淳熙六年,陆游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他对“建茶”情有独钟,赋诗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所谓“官茶”,即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
陆羽《茶经》云:其岭(武夷山)东南侧的茶含武夷茶、北苑茶、壑源茶、沙溪茶、延平半岩茶、政和白茶之总称,史称“建茶”。从中可以看出,其时 “武夷茶”在建茶中已居显着位置。武夷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有“仙山灵草”之佳美。商周时面世之后,历经汉唐以至历朝,享誉上千年,驰名海内外。自唐代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近代“武夷茶”同样显赫,我国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1940年1月到武夷山,创建了“福建示范茶厂”;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授该所为直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足见其在中国茶界举足轻重。
好茶得益于“小气候”环境。建溪流域由崇阳溪、南浦溪和松溪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流域四周环山,境内山峦叠嶂,可谓水好山好,“其地产名茶,号建茶”。武夷岩茶珍品 “大红袍”茶树立于岩缝之中,其生长条件自然天成。因为那里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茶树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一应俱全,孕育的茶叶品质自然就好。而景区内为“岩茶”、景区外为“洲茶”,自然保护区内为“正山小种”、自然保护区外为“外山小种”的原产地定位,更验证了茶叶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凡称得上精品的名茶,受自然条件所限,大多是小面积种植,产量往往偏少。倘若被移植到条件不同的地域,则可能产生变异,失去原有韵味。当然,也可能孕育出品味迥异的新茶。
大自然孕育闽北绝等好茶,遗憾的是单个品种的产量不高。举凡品牌优势,要“特色”与“规模”兼备。特色突出,规模不大,如同一粒小石子抛入水中,只会溅起小小的涟漪,谈不上市场知名度;没有特色,徒有规模,市场价值不高,经济效益就差。如何把闽北茶叶做大做强?明智的选择是打造闽北茶叶的统一商标品牌,在其之下聚集名茶序列,得以叫响市场。在历史上建溪流域所产名茶尚且可以号名“建溪官茶”或“建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什么不可以冠名“武夷山茶”?让久负盛名的“武夷山茶”来担纲打市场,不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吗!
如今的武夷山闻名遐迩,已成为闽北乃至福建省的形象标志。“武夷山”牌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武夷山景区在闽北境内,闽北人理应分享武夷山旅游的成果。把单个品牌名茶和武夷山名气融合起来,有助于赢得更大的市场知名度。试想,在“中国武夷茶” 统一商标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茶叶品牌,诸如:中国武夷茶——大红袍;中国武夷茶——正山小种;中国武夷茶——建瓯矮脚乌龙;中国武夷茶——政和工夫。并下大决心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有效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护闽北茶叶的品牌形象。如此而为,也许就能变昔日“建州官茶”为今日“武夷茗茶”,迎来闽北茶叶香如故的繁荣景象和市场前景!
茶叶可以退吗山和水茶叶上一篇 : “贵州绿茶”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下一篇 : 君山银针黄茶产业园又获1.1亿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