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用工遭“春劫”
2021-03-01 17:36:32热度:129°C
2021-03-01 17:36:32热度:129°C
每年一过完年,用工问题成了许多行业最头痛的问题,茶行业也不例外,一股强劲的从业人员“跳槽”热浪与往年一样,又在涌动,但令广大茶企老板犯愁的是,在这个行业人员流动的黄金旺季,却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才。记者调查发现,茶行业从普通销售员、茶艺师到高端营销、管理人才,缺口都很大。
近年来,国内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国内种植茶面积超过3000万亩,产量达到了164.2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出口32.2万吨位居全球第二,产业涉及人数超过一亿,总的市场规模超过千亿。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人才短缺问题随之而来。
不可否认,国内茶业行业进入了一个“圈地”,“圈钱”、“圈智”的时代,而“圈智”归根到底就是“圈人”,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茶企用工之窘
蛇年春节后,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经营普洱茶的刘先生按往年惯例,正月初八准时开市。令他想不到的是开市第一天就“摊上了大事”,店里原有的十二名员工只有八名按时回来,四名没有按时回来的员工中,两名打电话说要请长假,一名说辞职留在家乡发展,还有一名来自湖北的女员工联系不上。
“茶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比较大的行业,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人员流动的高峰期,但我们公司像今年这样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往年基本都是一两个人员的正常变动,今年上班第一天就缺席了4个,基本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员工打电话过来请2个月的假,说自己留在家里学驾照,如果不批假他就离职。”刘先生无奈地说,几年间,普通员工的工资已从1500元增长到现在3000元,没想到仍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用工问题。
公司原本就用人紧张,这让刘先生陷入了困境,很多工作计划都被打乱。“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后的三、四月份是春茶集中上市的时间,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带上几名员工到云南去收购原料,这关系到公司整年的生产、销售、推广计划,现在人员不到位,计划可能被迫做调整。”为了尽快招到合适的人,刘先生这几天不断托熟人找、打广告招,跑人才市场揽,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无独有偶,茶商杨世銮打算在今年推出一个营销计划,他从去年底开始物色营销人才,但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计划不得不推迟。最近两年,不少茶企都放缓了发展的速度。一方面,茶企面对规模扩张的态度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不少茶企都反映,人才的发展速度跟不上。
一位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茶行业扩张的步伐很快,而人才的供应明显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专业人才。由于茶行业与普通的服务行业不同,对人才的茶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茶企千方百计留人
记者采访获悉,茶行业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有相当比重。每到春节前后,茶行业集中出现用工荒,除了从业者回家过年的因素外,一些中小茶企在用人和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用工荒。试想,企业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对员工的福利待遇更是能省则省,员工还会对企业有归属感吗?他们能把心留在工作上吗?
除了薪水待遇,“有归属感”、“能学到东西”都是当前求职者非常看重的择业因素。尤其对新生代打工者来说,他们除了工作挣钱外,越来越注重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如今,已经成为新兴求职阶层的90后,他们的想法更让60后70后企业家们摸不着头脑。”刘先生感慨。
有人欢喜有人愁,肖鸿茶业在春节期间没有一名员工流失。该公司董事长肖鸿认为,作为一家面向全国拓展的茶企,必须网罗、培养、留住优秀人才,而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得为人才提供发挥的平台。他表示,优秀的企业文化、合理的薪酬结构、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人才体系的基矗“以肖鸿茶业为例,不仅考虑到如何去满足员工当前所期望的价值,还制定了长远的规划来保证员工期望值能得到满足。”
经营手绘青花茶器的逸心茶业,有段时间也经历过严重的人员流失,近年来该公司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了员工福利,增加了培训机会,给员工明确的职业规划,种种举措使员工流失率逐渐降低,今年还有2名之前离职的员工回流。
该公司负责人柯茂松认为,招人越来越难,留人成了老板们必修课。老板不再像以前那样看自己的心情随便炒员工鱿鱼,而是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好员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防员工流失。
东莞尚等茗茶老总尤继先对此深有同感,他的公司除了用薪留人,用心留人,还给员工看到职业前景。
对此,有专家指出,要破解用工的难题,企业不能只忙于招工,也要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实施人性化管理把人留祝比如,企业要规范用工,节假日加班要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加班费,工资按时发放,规范购买劳动保险。同时,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使打工者受到尊重,用感情留人。
茶企急需复合型人才
记者从一些茶企了解到,除了茶艺师和营销人才外,茶业职业经理人、策划人、鉴定师等高级人才更是难求,许多品牌店花高薪都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茶产业的迅猛发展,茶企、茶楼日益扩张,用人量逐年增多,竞争越来越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可真正懂茶艺和营销知识的人员却很少,这就造成现在这种“高薪难聘人才”的现象。
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茶产业目前存在"四低现象":一是平均亩产比较低,每亩只有五六十斤;二是人均消费比较低,每人年均消费427克;三是出口价格低,中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只有两三美元,等于在卖原料;四是产业产值比较低,我国涉茶人员有一亿左右,但是我们的产值,包括关联产值,只有2200多亿元人民币,人均才2000多元人民币。改变茶业的"四低"现状,关键还是要加强茶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茶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期,专业化、品牌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需的茶业人才也不只是传统的“只是会泡茶”,肖鸿认为,当下大多茶企真正需要的是会茶艺、懂管理、善营销的综合性茶叶人才。
为了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不少茶企主动出击,通过深入高校招聘、动用网站等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呼吁熟人介绍等方式,多方求才。也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跨行业充实人才资源,例如向跨行业的连锁企业、上市公司的人才抛出橄榄枝。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茶行业跨行业引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但是这样的引进面临着一个磨合的过程,有可能会出现人才的“水土不服”现象。记者了解到,在芳村茶业城此前也有茶企以高薪聘请过高级营销总监,由于没有茶行业从业经验,不了解茶行业特殊性,钱花了不少,最终也是铩羽而归。
在进一步提升珠三角茶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转型时期,综合性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和影响行业发展,乃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内外借力增强“造血”功能
如何破解茶行业专业人才之困?业内人士表示,专业人才奇缺并非广东独有的问题,也是全国茶产业的通玻但广东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率先出招破解专业人才难题。
据悉,广东一些茶企正走上规模化、品牌化之路。对待人才问题,这批茶企不靠传统模式“守株待兔”,而是通过内外借力,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在茶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天福的成功一直备受推崇。在东莞尚等茗茶老总尤继先看来,天福的成功除了从原料、生产、质量到营销模式的推广,不可忽略了天福模式的一个特点它的造血功能。
据了解,天福有一个茶学院,是一个非常好的造血机构,能够为企业的快速扩张输送优秀人才。茶行业和IT、汽车等行业相比落后很多,人才的流失很多品牌都经历过,特别是专卖店店长、店员的流失比例很高,而天福茶学院不断培养人力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店铺的经营管理。茶学院使天福的高速成长具有可持续性。
天福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茶企借鉴,其实在广州,也有部分茶企在造血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肖鸿茶业就是其中一家。为了解决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肖鸿茶业成立了人才培养基地湖南黑茶馆,肖鸿每个月至少花一周的时间在茶馆亲自授课。
“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在黑茶馆接受严格、全方位的培训,包括茶艺、茶文化、管理、营销等,我们的目标是把黑茶馆打造成茶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茶叶人才。”
肖鸿茶业扩展加盟店时,把总部定位为“保姆”,为加盟商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在人才策略方面,专业培训支持,在加盟店开业的前半个月,加盟商就会到总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加盟店开业时,外派辅导支持。目前肖鸿茶业的专业茶艺师队伍有七八十人,源源不断地为前线市场输送人才。肖鸿把这种人才建设思路总结为“与加盟商共同构建人力资源体系,与加盟商共同成长。”
其实,在弥补专业人才短板时,除了可以实施内部造血,还可以实施“抱团”策略。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广东茶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广大茶艺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促进茶艺职业技能的普及、交流与发展,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介绍,茶艺师大赛促进行业规范管理以及带动茶叶流通与发展,积极承担茶业人才开发工作,为广东省茶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茶艺师等高级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东莞、深圳茶业协会每年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联合各大院校定期举行专家授课讲座,并通过协会的力量全面支持茶企进行内部人才培训,收效显著。
不少业内人士还指出,广东要想有效突破专业人才短板,除了想方设法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继续扩充茶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吸引优秀茶企、优秀人才,乃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等要素在广东集聚。(赢周刊 )
上一篇 : 午子绿茶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下一篇 : 茶叶上市须符合25项农残限量新“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