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研工坊的战略迷途
2021-03-01 17:24:28热度:143°C
2021-03-01 17:24:28热度:143°C
允许商业尝试的机会正在不断犯错中减少
■ 文 / 徐沁
7月10日,当可口可乐在各大电视台重磅推出由成龙父子演绎其一款“原叶”茶饮料的时候,旗下的另一款茶饮料—“茶研工坊”由于“量没做上去”,已正式全面停产。这不是可口可乐在中国茶饮料市场的第一次退出。
在中国茶饮料市场,可以说可口可乐屡战屡败,也同时不妥协于竞争对手。这也掩饰不了它在传统茶文化的发源地上的战略失当。问题出在哪里?
战略摇摆
其实拥有将近120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坚持本土化战略。它并没有固执己见地一味传播、销售美国观念,而是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和种族中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但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在中国茶饮料的本土化经营中却难见成绩?
可口可乐的“茶计划”究竟走了什么路?之前可口可乐曾经历4次“茶计划”更替:
第一次时间发生在1998年的9月,可口可乐推出“天与地”,这是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个非碳酸饮料,此举直接触发了后来的竞争者“统一”、“康师傅”的产业入围。但 “天与地”的失败则来自于三大因素—1、可口可乐是在创造需求,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目标人群;2、公司重点业务并未因此转移过来;3、仅以概念代替产品本身,忽视茶文化先行。它培育起了中国茶饮料的竞争群,自己将陷入了被动。
第二次时间发生在2001年,可口可乐引进了名为“岚风”的日本蜂蜜茶饮料。定位于成功的年轻女性。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个当初的定位。“岚风”的价格偏高,而且成功女性并不是茶饮料的主体消费群,尤其是利用性别差异式的产品定位根本不适合中国市场。
第三次时间发生在2002年,为总结前一次的定位偏窄的问题,可口可乐的“阳光”果茶问世,主要面向大众,但是这个急于推出的产品,却因为口味一般而夭折。
第四次的时间也是2002年,可口可乐选择雀巢,组建了一个合作公司BPW。第一个结晶就是“雀巢冰爽茶”,并进行了全球统一设计。但是可口可乐并不愿意看到这款茶饮料一直挂着“雀巢”的名字。
在2005年,可口可乐自行推出“茶研工坊”,并为“茶研工坊”设计了“清本”和“清妍”的性别版本。“茶研工坊”又一次走回了当初“岚风”的老路,这一“曲高和寡”的产品脱离了中国茶的基本需求,西方人玩茶概念对于中国茶消费者来说行不通。“茶研工坊”的品牌诉求也将自己孤立于茶饮料之外。
突围维艰
“统一”、“康师傅”清楚地知道,本土的茶文化重要的核心不是性别,也不是档次,而是不同茶种之间的区别,正是这种对于本土文化根源的理解,他们相信,可口可乐的茶饮料缺乏竞争力。很明显,可口可乐已经意识到那些刻意的商业概念在消费者那里行不通,前期的“茶研工坊”是定位的再次失误,目前改推原茶,用更朴素直接的方式切入市场。但是这一次,“原叶”明显倾向于“统一”、“康师傅”的路线——包装设计得粗糙又过于低端,而竞争对手在这一定位下的产品线,比其更为丰富,而且渠道占有优势,接下来,可口可乐究竟在自降身价的定位中正面进攻对手,能否仅靠一个“原叶”奏效呢?
茶叶治脚臭茶叶销售管理系统上一篇 : 吴裕泰内府菜 茶文化创意餐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