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历史现状
2021-03-01 16:23:58热度:222°C
2021-03-01 16:23:58热度:222°C
中国茶网资讯: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绿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最早记载是唐代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记》:“晚甘侯十五人……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生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的茶,用拟人化的写法来赞美,可见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因此到了宋代武夷茶已走上了新兴之路武夷茶的名声日显。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岩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岩茶缓慢增加,至1978年总产才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目前栽种面积约3万里,成为当家品种,品质优异,多次获奖,受到好评。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令人叫绝。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同年,武夷水仙永葆芳名,广受消费者欢迎。优质名枞得以重视。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
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武夷山市众多茶企中首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填补了该市茶企业无驰名商标的空白的同时,也使武夷岩茶成为了全国仅有的拥有两枚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业品种。
茶文化活动频繁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
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
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
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武夷岩茶文化丰富,茶艺脍灸人口。武夷山市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茶叶如何储存唐代茶叶的种类有上一篇 : 安龙县“创业带富能手”引领乡亲种茶奔小康
下一篇 : 安徽省首届“抱儿钟秀”杯少儿茶艺大赛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