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局浅析:杭白菊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几何?

2021-03-01 16:19:34热度:155°C

中国茶网资讯:桐乡特产杭白菊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古时杭白菊曾作为贡品,与“龙井名”相提并论。

这些年来,我市的杭白菊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西湖龙井等名茶相比,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销售价格,两者相去甚远——

久负盛名的杭白菊是桐乡几大特色农产品之一。桐乡以种植杭白菊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品质优而被评为“中国杭白菊之乡”。2002年,桐乡杭白菊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7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至目前,我市菊花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3个。

然而,这些年来,我市尽管杭白菊产业在稳步发展,但杭白菊收购价格起伏不定、杭白菊商品总体价格偏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在2011年,对我市菊农来说可以用“恶梦”来形容,那一年,杭白菊鲜菊价格降至历史低谷,采摘一天的菊花换不回人工成本,只能任由它烂在田里。而到2012年,菊农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杭白菊种植面积减少,价格又较上年有较大回升。

面对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市场行情,菊农无可奈何。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让菊农、杭白菊加工企业减少损失、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瓶颈,值得我们深思。

杭白菊价格起伏不定

2010年,杭白菊卖出史上最高价,桐乡许多菊农毅然扩大种植规模。而在2011年,杭白菊史上最低价格让不少菊农的辛苦付诸东流。

当年,石门镇菊农沈永林将两亩多杭白菊改种了粮食。去年,杭白菊价格回归理性,胎菊每公斤16.4元,朵菊每公斤8.3元。沈永林又将这两亩多粮食地改种了菊花。“我们农民存在跟风种植,价格高了我们就多种一些,价格低了就少种一点。”沈永林说。

10多年的种菊、卖菊经历,让沈永林熟稔其中的规律。沈永林告诉记者,前年不但没有小贩来收杭白菊,就连雇人采摘都不值得,但去年又有小贩前来收购了,这对菊农们来说是件好事情。“希望今年有更多的老板来收购,菊花供不应求,价格就不会往下掉。”沈永林说。

即便是风调雨顺、价格稳定,种植少量杭白菊的收入对菊农来说,也谈不上“丰收”。沈永林介绍,去年杭白菊亩产值在六七千元,除去每亩500元农药费等成本,还要雇用小工帮忙采收,一亩菊花净收入也只有5000元左右。“种两亩菊花要花很多精力,还要看天吃饭,跟进厂务工相比,收入少得可怜。”沈师傅说,去年杭白菊生长期遭遇台风,许多种植户损失不小。除了种植大户收成好时可能会进账10多万元,其他大部分散户靠种菊花发财根本不现实。

杭白菊已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说起这几年杭白菊的发展情况,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建松以“内外有别”来形容。“本市杭白菊发展比较稳定,但外地种植面积每年都不一样,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从而冲击本地杭白菊的销售价格。”周建松介绍,前年上半年,江苏菊花被媒体曝光,影响到桐乡菊农。在收购期间我市又连续阴雨,农户自己没办法加工,以致价格一落千丈。

周建松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调整,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杭白菊有了新的发展。依靠杭白菊的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建立起绿色、无公害的菊花生产基地,加上杭白菊的产业化开发,新产品特别是饮用菊和品牌不断推出,扩大了杭白菊产业发展空间;另外,通过政府引导和宣传,1999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我市的杭白菊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万至5万亩,总产量在5000吨以上。近几年来,我市杭白菊种植面积稳定在五六万亩左右。

目前,我市共有杭白菊加工企业5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已形成了一定的加工经营规模,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

由于杭白菊的独特功效和口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杭白菊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国内市场从最早的广州市场,逐步扩展到浙江全省、江苏、上海、北京、江西、福建等地,市场销售遍布全国各地,饮料菊以每年25%至30%的速度增长。

外贸出口市场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为主,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已逐步打入欧美市场,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吨左右。

从传统饼花晒制到微波、蒸汽杀青,烘房干燥,再到自动蒸汽杀青流水线、大型隧道式烘道,加工能力成倍增长,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总的来说,桐乡杭白菊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还是要走深加工和品牌之路。”周建松说。

杭白菊产业要进一步提升,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要进一步提升桐乡的杭白菊产业,首先要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桐乡的杭白菊产业目前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价格波动大,影响平稳发展。杭白菊价格从2010的高位跌入2011年的谷底,如坐过山车,这对农民种植积极性打击很大。其次,加工能力不足。大中型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加工机械利用率低,且当前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多数农民住上了乡村别墅,加工场地受限,传统加工方式减少,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杭白菊生产。

“当然,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劳动力紧张、种植采摘成本高。”周建松介绍,随着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有种植技能的农民越来越少,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不少困难。

桐乡的杭白菊价位、档次之所以难以匹敌西湖龙井,还有一个原因是本地菊花加工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将菊苗引种至外省。该业内人士估算,目前江苏的杭白菊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桐乡,河北麻城、山西的杭白菊种植也成一定的规模。“行情好的时候,本地生产企业产量不够,于是从外地调运过来,以次充好现象屡有发生。”

“人家的龙井茶上万元一斤都在卖,难道我们还打造不出几百元一斤的杭白菊?”石门新新杭白菊制品厂负责人林利强认为,桐乡杭白菊产业要提升,还要解决低价竞争等关键问题。

西湖龙井之所以会成为高档茶叶,得益于原产地域保护,拉开了与非原产地生产的龙井价格。2002年,桐乡杭白菊也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品种,但价格为何一直提升不上去?低价竞争、异地种植等因素影响不小。林利强认为,要提升桐乡整体杭白菊产业,企业、菊农要抱团发展,共同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杭白菊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与价格,抵御行业风险。

突破发展瓶颈,深加工是关键

凤鸣街道“春发菊业”总经理陈坤荣介绍,许多植物体中都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有显著抗老化、抗突变、调血脂、降血压等药理保健功能,菊花味甘、性寒,富含黄酮,如能有效提取,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天山雪菊的黄酮含量是桐乡杭白菊的3倍,价值一度堪比黄金。”陈坤荣说,虽然天山雪菊的黄酮含量非常高,但由于其价格过于昂贵,且产量不多,很难开展规模化深加工。但是,与之相比,桐乡杭白菊却拥有着诸多优势,产量多、价格便宜、提取黄酮在技术上已无障碍。去年以来,“春发菊业”与农业部茶叶研究所在技术层面进行合作,杭白菊黄酮提取将有望提上日程。

从事菊花加工行业已有16年时间的陈坤荣,对桐乡杭白菊产业的发展历程十分了解。“在2003年的时候,菊花产业突破了第一个发展瓶颈,那便是开发出了胎菊。”陈坤荣介绍,单这一突破,每亩产值增加20%,有效解决了“胎菊无用”的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菊花行业用工量太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亩菊花的种植和采摘成本达到5000多元。将来,机器种植、采收是杭白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本低了,产量上去了,杭白菊的生产效益自然会提高。

“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了朝机器种植、采收、现代化农业外,一定要走杭白菊深加工这条路。”陈坤荣认为,只有提升了杭白菊的技术含量、充分挖掘内在价值,价格才能上得去,到那时,不管是菊农、菊花加工企业还是整个杭白菊产业都将会有质的提升。

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同样不可或缺

杭白菊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具有清心解渴、润喉生津等功效。除了药用价值外,杭白菊还是很好的饮品,饮用菊味微甜甘醇、香味浓,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国知名的“王老吉”、“惠尔康”和“娃哈哈”等食品饮料企业,也对我市杭白菊情有独钟,纷纷采用了我市杭白菊作原料开发各类产品。

记者认为,作为中国杭白菊之乡,桐乡市杭白菊产业要发展,不应只是充当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而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档次。只有这样,杭白菊产业才能有质的飞跃。

“好的产品如果没人知道的话,也是很难销售出去的,即使卖得出,价格也不会高。”石门新新菊花制品厂负责人林利强有着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本地菊农、菊花加工企业除了要练好内功,保证产品质量外,更需要抱团打造系列重量级菊花品牌,以扩大影响力。(编辑:贺小磊)

瓷罐茶叶礼盒茶叶制作过程视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