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茶叶的“全国化路线图”

2021-03-01 16:06:26热度:157°C

中国茶网资讯:这是一篇3年前的文章,不过近日似乎又热了起来,被重新搬上新闻版面。这多少与当下国内又走在十字路口,人心有徬彷有关。其实,本文的发布背景更适合当下,而不是三年前。

第一茶叶网认为,本文是一篇颇具争议性的文章,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是公正性,不过,正因此该文的许多观点也具现实意义与启发性。最为令人叫好的是,该文章直面现实、观点大胆,丝毫没有怕得罪衣食父母——自己的准客户茶企——的直截了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值得业界重新一读。

理不争不明,是的,茶界是到了需要争论的时侯了,但愿重发此文能有助于茶人重新思考茶业的发展。

茶业为何要全国化?

1、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国茶产业产业集中度极其低,用市场消费容量计算,茶产业则超过了1000亿以上,但是,以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市场集中度显示,中国制茶企业的前四家卖方集中度在13.59%,前八家集中度在20.98%。蒋同据此判断,中国制茶业属于市场类型第六等级的“低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并且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属于极低垄断型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产生一批龙头企业,整个产业才会有未来。而中国茶产业高度分散,几千个品类,几万家企业,每个品类、每家企业都有一亩三分地。如果要做大,就必须做到别人的一亩三分地里面,要从自己的碗抢到别人的锅里,才有可能壮大,否则,单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那点地盘的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壮大。像牛奶,过去几千家,现在全国就那么几家了,蒙牛、伊利、光明、新希望。食用油也是,鲁花、福临门、金龙鱼。啤酒、白酒、服装、电视等等,各大产业都是如此,茶产业也脱不了这个规律。

2、从消费者需求来看,目前中国的茶业品类、茶业企业实在太多了,多了,就乱了,商人是唯利是图的,整个国家大的文化背景是浮躁、现实、拜金主义,加上国家的卫生、质量等诸多环节管理欠力度,导致茶业市场混乱。以次充好,虚抬价格、农残重金属超标等等。如果全国茶业市场集中于几个大的领头企业,国家好管理,老百姓好监督,龙头企业也可以发挥产业链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力。只有全国化,茶业企业才可以做大。

3、目前国内一批主流的企业家都是40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对未来充满憧憬,愿意接受挑战,做大做强。

为什么茶业目前的全国化都不成功?

到底做到多大规模才算是全国化?我们可以稍微估算一下,全国有30多个省直辖市,每个省平均5000万计算,就是15亿左右,我这样算已经是很低的标准了,用销售额计算,是个硬指标。但对于茶业来说,很难的,不要说15亿,就算是每个省的5000万,也做不到,一两千万也算是不错的了,大量的都在一千万以下。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尴尬的局面呢?因为大家都以立顿、天福作为参考目标。我想说,目前中国茶业仍仅以英国立顿、台湾天福的思维来思考茶产业是有点落伍的。

目前中国的茶业,主要有三种全国化模式。

一、产品品牌模式。茶叶品类的背后是历史、地理环境、区域气候、工艺等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大家共享资源,无法成为某家企业独有。但是产品品牌是可以独享的,茶叶、白酒属于大众消费品,大众消费品的品牌本质上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一个位置——告诉消费者我是这个品类中最好的,消费者买的是安全放心。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立顿、普洱茶的“大益”,黄山毛峰“谢裕大”、竹叶青的“论道”。

二、渠道品牌模式。渠道品牌本质不是茶叶文化,而是茶叶好坏的标准,渠道品牌提供存放茶叶冰箱茶叶与电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