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帆:厦门应成茶业营销与消费中心

2021-03-01 15:56:24热度:170°C

杨江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教授与茶结缘多年,对福建乃至全国的茶产业和茶国际贸易等都有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众多茶叶企业家对他尊敬有加。由他主编的《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每年的发布都是业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对茶学科教育,他做出了很大付出,不仅以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许多高校的学科带头人身份带动茶研究,还在担任武夷学院院长期间,一手将武夷学院的茶专业办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武夷茶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福州对他进行了专访,他也推掉其他安排,希望借此与厦门的读者深入分享茶的故事。

闽茶地位:茶为国饮 闽茶为大

福建茶企多创新 敢拼搏

记者:就您观察,闽茶在全国茶产业中是何地位?

杨江帆:茶是国饮,以福建为大为优。首先,闽茶产量、种植面积大;其次,品种多。红茶乌龙茶都发源于福建,还有白茶、花茶、绿茶等品种;第三,福建制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第四,福建的茶文化丰富。万里茶路、北苑贡茶、海上丝绸之路都和福建相关,当下几大茶类也都有国家级的传承人。

记者:您有许多相关“茶与经济”的课题研究,您认为福建茶企有何特色?

杨江帆:福建的茶企敢拼、有创新精神。不仅坚守自己的产品,还能将多种创新与传统组合。

记者:关于这点,有何具体表现?

杨江帆:一是包装创新,福建很早就做小袋装,引起了饮茶方式的革命;二是,工艺创新,铁观音的包揉、岩茶的焙火都有改进;三是品质上的创新,各种茶叶工艺相互借鉴,发挥优点;还有营销方式的创新,比如铁观音神州行、连锁运营,白茶、红茶很多企业都抱团合作,还有许多茶企主攻文化、走向国际市场。

闽茶现状:小茶企数量众多

整合提升应对马太效应

记者:目前福建茶企业的格局如何?

杨江帆:闽茶一大问题就是大企业不多,小企业多如牛毛,还有许多家庭作坊。小、散,影响力就不大。茶叶发展到现在,正处在整合、提升、扩大、规模化的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物流、人力成本等压力的提高,品牌好的企业越来越好,小的茶企可能就会退出市场。这是很明显的马太效应。

记者:您刚刚提到整合提升,具体有什么操作办法?

杨江帆:比如重点扶持出龙头企业。政府可以集中培育,支持培育出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企业也要努力做技术的提升,做大做强。然后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但是,在整合产业链的合作中,需要协调各个环节厂商的利润分配,形成良性共赢的模式。

记者:在这个整合中,厦门可以做些什么?

杨江帆:在厦门,茶主要以品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已经比较成熟高端。厦门应当成为茶业营销与消费中心,茶企可以像很多时尚企业那样,总部或营销中心在厦门,基地放在其他地方。

闽茶当下:市场前景向好

当前可主攻人才 产品线

记者:因大环境,部分茶企反应销售受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杨江帆:在中央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市场出现新趋势,中低价位的茶叶消费迅速增加,并将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当然高价茶还有一定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高品质茶一定是高价格的,但高价茶不一定都是高品质的。中国茶消费量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茶叶市场的前景没有问题,只是当下要调整与适应。高端茶可以做,比如从定制切入,另外高品质的大众消费茶也要提高比例。

记者:在员工方面,当下茶企有何需要努力的地方?

杨江帆:茶是文化饮料,而文化最关键的是人才。用文化武装一线员工,当他们都可以把品牌文化讲得生动,文化就传出去了,产品也好销。其实福建茶培训已经很完善,武夷学院、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天福等等都有全日制的茶专业培训。但人才有了,流失却较严重。留住人才的问题,企业需要思考。

记者:除了产品线,当下消费者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新需求?

杨江帆:现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比如泡茶,有三角袋、冷泡等不同需求;另外也更理性,不同的茶一比就能分出好坏;还有就是更注重茶类品质安全和健康。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经营的时候,根据消费方式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中国茶网资讯茶叶共和国茶叶罐贴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