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红茶”走红厦门国际红茶论坛

2021-03-01 15:06:02热度:182°C

不同茶叶品种“跨界”营销,这种当前颇为流行的做法,曾一直被视作“山寨”。过去,业界传统的观念是,红茶一定要用该种再配上其传统工艺,才算正宗。

绿茶的茶芽,加上红茶的工艺,制作成“金骏眉”,这种做法过去一度被业界指责为“山寨金骏眉”,是不被认可的。而如今,随着行业风向的转变,这类“山寨茶”打着“创新”的旗号,摇身变成“跨界茶”,竟再度在市场上走红。这是记者从昨日在厦门举行的“2013国际红茶论坛”上获悉的。

  “跨界”生产的红茶走红

本届茶博会上,一则有关“西湖龙井将诞生一种全新红茶”的消息引发关注。“就是将绿茶的芽尖,通过红茶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一款新的红茶品种。”来自浙江杭州的参展商高先生告诉记者,西湖龙井也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但夏秋茶几乎无人采摘,完全荒废,若将之开发成红茶,每年可为茶农增加上千万元的收入。

另一个通过绿茶与红茶“跨界”成功营销的红茶,是河南的信阳红。两三年前,河南茶商将绿茶信阳毛尖研制成红茶,终结了“自古江北无红茶”的历史。从未产过红茶的河南发力成为红茶高产区。据悉,如今信阳毛尖夏秋茶收购价比以前涨了10倍。

福建不少茶商也玩起了“跨界茶”的游戏。据福建添绿茶业科技负责人蔡长木介绍,他最近创新了一款“高香红乌龙”,选用的是乌龙茶的高香品种,在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乌龙茶工艺的做青环节,同时采用乌龙茶工艺的包揉技术。

此外,安溪不少茶商也用铁观音茶芽研发出“观音红”,受到市场关注。而引人关注的是,还有茶企用黑茶做原料,以大红袍的工艺研发出“金花大红袍”,据说在北京卖得不错。

此前曾被称作“山寨”

不同茶叶品种“跨界”营销,这种当前颇为流行的做法,在过去曾一直被视作“山寨”。厦门茶叶协会会长王贵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武夷山大红袍走红,漳州、永春等地便有茶商将当地盛产的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茶叶改制成“大红袍”,并以高价冒充大红袍销售。而外地大量茶商用绿茶、乌龙茶等研发“金骏眉”,更是早已成为业界公开的做法。“以前,业界传统的观念是,红茶一定要用该茶种再配上其传统工艺,才算正宗,如果‘跨界’,不仅不被业界承认还要挨批。”

昨天的论坛上,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刘勤晋教授说,在他看来,茶叶玩“跨界”,也是一种优势互补。“与印度红茶等大叶种茶相比,我国茶叶大部分属于小叶种,味道方面,浓度、强度不如大叶种茶,不易发酵,导致茶叶的汤色不够红亮。” 刘勤晋说,而乌龙茶茶叶较大,若通过工艺“混搭”并作一定改良,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资本炒作推动“跨界”营销

眼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茶叶界的这种“混搭”现象。参加本届茶博会的河南信阳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说,茶叶界玩“混搭”是市场趋势。以“绿改红”为例,从消费者喜好看,红茶的喝法更多,各种时尚的调饮方式很受欢迎;从产品本身看,红茶是发酵茶,便于储运,绿茶则没这样的优势;从产业链的运行角度看,传统绿茶生产周期在一个月左右,研发红茶能把生产周期延长到半年以上。

地方资源合理开发无可厚非,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因。“在资本炒作下,近几年的茶叶热潮中,福建红茶量价齐升,尤其是金骏眉的成功运作,对推动红茶消费不断升温作用突出。”福建东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其川说。据农业部相关数据,2011年,全国红茶产量达12.3万吨,比上年增加2.2万吨,同比增长22.3%。

不过,也有人担忧,茶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炒作“跨界”概念,可能会改变甚至破坏茶叶的“传统味道”。“毕竟当前各类茶叶的品种及制作工艺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如果被不断篡改,到最后,后代子孙也许就不知道其本来的味道了。”

松溪茶叶茶叶铁罗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