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老茶山的前世今生
2021-03-01 14:29:34热度:165°C
2021-03-01 14:29:34热度:165°C
上梅,只是武夷山的一个古村落,但在中国茶文化史里,却是一串厚重的文化符号,要想读懂它,就不能忽略其与茶叶紧密关联的历史篇章。
上梅村所在的上梅乡位于武夷山市东部,境内最高海拔1554米。在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眷顾下,这里历来盛产茶叶。在上梅村福建省华辉九龙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百年老茶山上,一座清代制茶厂残留的旧墙基,映射出了当年曾经拥有过的荣华。
据上梅当地史料记载,清代这里居住的多为袁姓人家,以制茶卖茶为生。这一带名头最响亮的袁氏茶庄,就是福建华辉九龙生态茶业公司董事长袁荣辉的先人袁天龙所创办。“上梅三十六场,场场三十六人,出了一个袁天龙”,当地流传的这句谚语足以佐证在清初明末,袁天龙带领下的袁氏茶庄发展势头之迅猛。
那段残留的清代制茶厂旧墙基,位于茶山的南面山坡,约百米长,据其长度与宽度判断,制茶厂占地约数千平方米。百年老茶山上曾挖出清代生活瓷器碎片和10多枚清代铜钱,墙基一侧还发现了大批带有凹槽的青砖,这是当年铺设排水沟使用的材料。显然,老茶山拥有一套健全的生产与生活系统。
舟来楫往的热闹与喧嚣中,袁氏茶庄的茶叶沿着晋商万里茶路,远销俄罗斯,上梅村也因此成了万里茶路上的重要起点之一。直至解放前,这片老茶山也没停止过生产的步伐。袁荣辉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一张1936年国民党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特产比赛奖状,授予袁天龙送去的武夷茶茶样一等奖。
岁月变迁,武夷茶一度沉寂,兴盛一时的老茶山也日渐冷清起来,只在长栋头、梅岭一带生长着为数不多的老枞水仙。当头顶“双世遗”桂冠的武夷山蜚声海内外后,“茶”、“旅”成了武夷山市高擎的两面旗帜。敏感的袁荣辉于2003年开始逐步垦复古茶场,被保护下来的百余株水仙品种老茶树,经过不断扦插繁育,如今已达200多亩。他自筹资金创办了上梅乡首家集茶叶育苗、栽培和加工于一体的华辉九龙岩茶发展公司,对长栋头、梅岭的古茶园遗址进行清理,重整出300多亩新茶园。在这个过程中,袁荣辉努力重建良好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有机茶种植技术。
而重焕生机的百年老茶山,亦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每年春季生长的新叶鹅黄,等到秋冬季节又自动转为深绿色,这些变色茶树是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主任李远华博士到上梅村九龙山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的。李远华博士仔细察看了这三株变色茶树的母种,只见其叶脉的分布对称犹如整齐的鱼骨,也比一般茶树的叶脉要密得多。他推测这几株茶树可能是遭到独特气候、土壤养分等因子胁迫引起基因突变而生成的。这批茶树也因此被纳入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中。2010年春季,韩国茶学专家郑仁梧闻讯赶来,经过一番研究后确定这是一种新品种的武夷茶。
如今,李远华博士与茶场主袁荣辉正探讨在全省首家推广应用VA菌根技术促进茶树生长。这将是闽北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课题在实践中的首次应用,它将对武夷山乃至全省的有机茶树种植技术变革起到突破性的示范作用。
老茶山的前世今生,足以写上厚厚的一本书,须臾间哪里就能悉数翻阅。不如暂时掩上书卷,为自己沏上一杯产自百年老茶山的武夷岩茶,金黄的叶片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任岩风阵阵沁入心脾。文明遗存与现代生活如此和谐交融,让人不由觉得与老茶山的这段缘分,经过风雨涤荡,生生沉淀出了一段旷古传奇。
茶叶的名片茶叶对血脂上一篇 : 石门县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下一篇 : 《黄茶缘》为中国(岳阳)黄茶文化节献礼